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并且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必然趋向,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知识本身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对数学不够重视,在新课改理念下,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探究内容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后,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是不是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要用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要用,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要怎样设计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精心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没有必要进行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
教师要注意筛选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设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获得知识的内容,我安排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应用作为合作探究内容,这样学生们在自探出的角平分仪原理的帮助下,很容易得出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结论,并且进行讨论、证明、应用。合理的设计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原动力,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不能够达到目的的前提下,有了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产生了困惑和问题,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
在合作学习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上给5-10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然后在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得小组其它成员的认同,形成小组的最后观点。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容易被别人观点同化,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学习《菱形》一课时,学生们在探究菱形的对角线性质的证明时,有的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有的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有的利用菱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学生们合作学习时,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聆听他人的方法,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浓厚,真正的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绝不是说教师就不发挥作用,实际上整个课堂环节的调控,学生间有效的合作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首先在教学准备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其次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当学生合作出现困难或者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小组讨论,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要引导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教,要鼓励每名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还要及时把握各组合作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方法,避免学生进行无效的讨论,引导学生在不断生成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智慧的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展示、点评
学生合作学习后,一定要让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通过及时展示、点评能让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解决每节课的重、难点。可以说展示、点评是合作学习的升华,学生们有机会代表小组展示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展示、点评活动中去,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对《菱形》一课对对角线性质的归纳时,展示组给出的结论包括了对角线相等,我示意发现错误的学生不要急于反驳,认真倾听他把理由阐述结束,这既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激励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例如我在课上使用学习评价单,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注重小组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并且建立公平合理、学生喜欢的评价体系,而且还要不断更新评价机制,每堂有评价,每周有小结,每月评出优秀小组及个人,按照评价晋级制度,定期总结,每月评出班级优秀小组,每学期进行个人及小组的晋级表彰。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改变教师的教育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做学生人生路上有积极影响的导师,让彼此都成为幸福的人,将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知识本身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对数学不够重视,在新课改理念下,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探究内容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后,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是不是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要用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要用,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要怎样设计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精心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没有必要进行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
教师要注意筛选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设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获得知识的内容,我安排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应用作为合作探究内容,这样学生们在自探出的角平分仪原理的帮助下,很容易得出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结论,并且进行讨论、证明、应用。合理的设计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原动力,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不能够达到目的的前提下,有了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产生了困惑和问题,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
在合作学习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上给5-10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然后在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得小组其它成员的认同,形成小组的最后观点。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容易被别人观点同化,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学习《菱形》一课时,学生们在探究菱形的对角线性质的证明时,有的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有的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有的利用菱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学生们合作学习时,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聆听他人的方法,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浓厚,真正的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绝不是说教师就不发挥作用,实际上整个课堂环节的调控,学生间有效的合作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首先在教学准备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其次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当学生合作出现困难或者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小组讨论,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要引导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教,要鼓励每名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还要及时把握各组合作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方法,避免学生进行无效的讨论,引导学生在不断生成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智慧的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展示、点评
学生合作学习后,一定要让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通过及时展示、点评能让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解决每节课的重、难点。可以说展示、点评是合作学习的升华,学生们有机会代表小组展示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展示、点评活动中去,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对《菱形》一课对对角线性质的归纳时,展示组给出的结论包括了对角线相等,我示意发现错误的学生不要急于反驳,认真倾听他把理由阐述结束,这既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激励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例如我在课上使用学习评价单,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注重小组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并且建立公平合理、学生喜欢的评价体系,而且还要不断更新评价机制,每堂有评价,每周有小结,每月评出优秀小组及个人,按照评价晋级制度,定期总结,每月评出班级优秀小组,每学期进行个人及小组的晋级表彰。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改变教师的教育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做学生人生路上有积极影响的导师,让彼此都成为幸福的人,将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