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战场。没有鲜活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大打折扣。于是,让课堂“活”起来就成了广大教师永恒的追求。要想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就必须让教师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活”起来,让方法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改革 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9-02
在古今中外教育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变革一直没有停止过,新的课堂模式、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形成,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课堂不断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学生的向往。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无论是一般教师上的普通课,还是名师上的示范课、观摩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课堂热热闹闹,形式多种多样,方法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能让人回味的却不那么绵长,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的听课效果却不得而知。究其原因,这些课缺乏的是穿透力或是能波及学生灵魂深处的精神愉悦。课堂生机和活力在哪里?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作者认为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让教师真正“活”起来
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必先活起来。教师充满活力,充满自信,面带微笑,步伐坚定地走进课堂,其行为本身就能激活课堂的前奏。在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敬业精神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以灵活思维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创新意识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必全身心投入,必真正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必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学生在这样的教师陪伴下,在这样的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也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必定会活力四射。
1.教师要“活”用知识
一个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聪明的教师一定会善于灵活运用他掌握的所有知识。作为教师,只有抛弃陈旧呆板的模式,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2.教师要“活”用教材
以语文课为例,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家名篇,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理解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可以采用“挖掘”和“引进”的方法。“挖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从“旧文”中挖出“新意”,从“本意”中掘出“新意”。“引进”,就是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和事引入课堂,变封闭的教材为开放的教材。课文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学生窥一斑未必能见全貌,如果只就课文讲课文,势必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封闭和狭隘。如果能以点带面,对语文内容作出充分的挖掘、引进和延伸,把语文放在一个大背景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语文课必会因此焕发出光彩。
3.教师要“活”用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以说,教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直观教具。鲜活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感知、理解教材,还能调节学习情绪,增强教学效果。
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得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情感教育也得到了落实。创造型的老师必须做到教学的艺术化,创造性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创造型教师如同一个艺术家,必须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季米良捷夫所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曾指出:“教师是艺术家。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索性的,那么,它就是达到艺术性的高度,给人以艺术的魅力,并且,只有借助这种教学,儿童也罢,教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变革。”可见,创造型教师掌握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就能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不断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乐趣。
二、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乐于学习”是学生“活”起来的前提,“思维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积极主动”是学生“活”起来的外在表现,“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活”起来与群体“活”起来的桥梁。
1.采撷学生兴趣的火种
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会因为兴趣而产生积极情绪,也会因为无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教师能否点燃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求实效。
2.拨动学生思考的琴弦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操作上要力求做到:①鼓励质疑问难。人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由敢问会问,而且能尝试着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②鼓励独立思考。教师的提问必须有启发性、整体性和导向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提问,在知识变化处提问,在知识的对比处提问,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提问。③鼓励争辩。学生辩论的过程即是他们亲历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观点的交锋是他们对阅读体悟的交流。在辩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不仅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辩。④鼓励标新立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⑤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诸如,朗读、回答问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表达个人想法,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理想的课堂应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老师引领学生共享美好意境的知识天堂;应是充满色彩和活力、老师与学生共舞的生命舞台;应是学生能够自由飞翔的蔚蓝天空。总之,课堂应是纵横古今、活力四射的,课堂应时而活泼欢快,时而沉静严肃,时而奔放豁达,时而温婉细腻,并伴有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淡淡的儒雅气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伴随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始终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让方法真正“活”起来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所以,课堂应放弃单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应倡导启发式、点拨式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成功的课堂不是看教师的“演讲”如何高明,而是看其如何激活课堂。活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想,自觉地去探索、求知,是靠教师审时度势引导来形成的。所以课堂教学应因“生”制宜,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和谐的气氛是“活”的前提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从而“活”起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①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②民主。师生之间彼此合作学习,多讲座,多商量,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③平等。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鼓励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2.广阔的舞台是“活”的场所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为此,教师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给学生观察的机会;②给学生表达的机会;③给学生思考的机会;④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3.灵活的过程是“活”的关键
(1)呵护童真童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活用教法,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给予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你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童真是诗,要呵护童真,保质童心,只有这样,教学才有生命力。
(2)展示学生个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可以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可以借助想象,展示积累的个性;可以通过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3)创设活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投入整个身心,自发地寻求、获得和掌握,让他们在快乐、有趣并保障个性表现的氛围里听、说、读、写,相对自由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
(4)游戏走进课堂。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王国。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应珍视,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甚至赞赏。因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有的学生的感悟是低层次的,有的感悟比较深层,但是只有在教师的肯定赞赏之下,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才能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才能使每一个人都感受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变为学习的乐园,才是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享教和学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乐趣,课堂才能真正鲜活起来,教学才是具有活力的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改革 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9-02
在古今中外教育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变革一直没有停止过,新的课堂模式、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形成,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课堂不断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学生的向往。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无论是一般教师上的普通课,还是名师上的示范课、观摩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课堂热热闹闹,形式多种多样,方法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能让人回味的却不那么绵长,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的听课效果却不得而知。究其原因,这些课缺乏的是穿透力或是能波及学生灵魂深处的精神愉悦。课堂生机和活力在哪里?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作者认为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让教师真正“活”起来
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必先活起来。教师充满活力,充满自信,面带微笑,步伐坚定地走进课堂,其行为本身就能激活课堂的前奏。在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敬业精神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以灵活思维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创新意识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必全身心投入,必真正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必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学生在这样的教师陪伴下,在这样的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也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必定会活力四射。
1.教师要“活”用知识
一个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聪明的教师一定会善于灵活运用他掌握的所有知识。作为教师,只有抛弃陈旧呆板的模式,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2.教师要“活”用教材
以语文课为例,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家名篇,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理解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可以采用“挖掘”和“引进”的方法。“挖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从“旧文”中挖出“新意”,从“本意”中掘出“新意”。“引进”,就是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和事引入课堂,变封闭的教材为开放的教材。课文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学生窥一斑未必能见全貌,如果只就课文讲课文,势必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封闭和狭隘。如果能以点带面,对语文内容作出充分的挖掘、引进和延伸,把语文放在一个大背景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语文课必会因此焕发出光彩。
3.教师要“活”用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以说,教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直观教具。鲜活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感知、理解教材,还能调节学习情绪,增强教学效果。
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得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情感教育也得到了落实。创造型的老师必须做到教学的艺术化,创造性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创造型教师如同一个艺术家,必须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季米良捷夫所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曾指出:“教师是艺术家。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索性的,那么,它就是达到艺术性的高度,给人以艺术的魅力,并且,只有借助这种教学,儿童也罢,教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变革。”可见,创造型教师掌握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就能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不断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乐趣。
二、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乐于学习”是学生“活”起来的前提,“思维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积极主动”是学生“活”起来的外在表现,“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活”起来与群体“活”起来的桥梁。
1.采撷学生兴趣的火种
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会因为兴趣而产生积极情绪,也会因为无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教师能否点燃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求实效。
2.拨动学生思考的琴弦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操作上要力求做到:①鼓励质疑问难。人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由敢问会问,而且能尝试着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②鼓励独立思考。教师的提问必须有启发性、整体性和导向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提问,在知识变化处提问,在知识的对比处提问,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提问。③鼓励争辩。学生辩论的过程即是他们亲历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观点的交锋是他们对阅读体悟的交流。在辩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不仅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辩。④鼓励标新立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⑤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诸如,朗读、回答问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表达个人想法,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理想的课堂应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老师引领学生共享美好意境的知识天堂;应是充满色彩和活力、老师与学生共舞的生命舞台;应是学生能够自由飞翔的蔚蓝天空。总之,课堂应是纵横古今、活力四射的,课堂应时而活泼欢快,时而沉静严肃,时而奔放豁达,时而温婉细腻,并伴有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淡淡的儒雅气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伴随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始终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让方法真正“活”起来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所以,课堂应放弃单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应倡导启发式、点拨式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成功的课堂不是看教师的“演讲”如何高明,而是看其如何激活课堂。活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想,自觉地去探索、求知,是靠教师审时度势引导来形成的。所以课堂教学应因“生”制宜,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和谐的气氛是“活”的前提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从而“活”起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①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②民主。师生之间彼此合作学习,多讲座,多商量,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③平等。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鼓励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2.广阔的舞台是“活”的场所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为此,教师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给学生观察的机会;②给学生表达的机会;③给学生思考的机会;④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3.灵活的过程是“活”的关键
(1)呵护童真童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活用教法,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给予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你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童真是诗,要呵护童真,保质童心,只有这样,教学才有生命力。
(2)展示学生个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可以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可以借助想象,展示积累的个性;可以通过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3)创设活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投入整个身心,自发地寻求、获得和掌握,让他们在快乐、有趣并保障个性表现的氛围里听、说、读、写,相对自由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
(4)游戏走进课堂。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王国。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应珍视,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甚至赞赏。因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有的学生的感悟是低层次的,有的感悟比较深层,但是只有在教师的肯定赞赏之下,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才能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才能使每一个人都感受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变为学习的乐园,才是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享教和学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乐趣,课堂才能真正鲜活起来,教学才是具有活力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