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农村地域分布广阔、农业生产双重风险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供求失衡,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金融可以有效克服地域限制、降低服务成本,将金融服务惠及到广大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移动金融在国内移动金融基础上得以发展并推广,但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发展模式、资金安全、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移动金融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本研究从发展模式、宣传认知、发展对象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移动金融;国内实践;农村金融服务;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593-06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且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村金融体系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以银行业、非银行业和微型金融组织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尽管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存在网点不足问题,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在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来自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90%以上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县及县以下地区,6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已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2.9%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1]。2014年,中国银监会启动实施的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通过设立标准化网点、开展简易便民定时定点服务、布设自助服务终端等服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截至2014年已实现52万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覆盖。
来自2008—2014年的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55 109个增加到2014年的81 397个。由表1可知,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量迅速增加,由2006年的505个增加到2014年的32 776个,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增长迅速。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农村信用社网点数从2006年的52 089个增加至2009年的60 325个,之后减少至2014年的 42 201 个。农村合作银行由2006年的2 515个增加至2009年的8 134个,之后减少至2014年的3 269个。
之所以出现农村商业银行增长迅速、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数量减少,主要在于:银监会提出,从2011年开始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2]。可以看到,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农村商业银行在不断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截至2014年,农村信用社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最高,依然在農村金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2006年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到,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提高了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率,但是数据显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发展缓慢。自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来的7年间,仅村镇银行由当初的193个网点增长到2014年的3 088个网点,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几乎没有变化,网点数量少。
由表2可见,农村每10万人拥有涉农金融机构的数量在逐步增加,但总体而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仍然很低。截至2014年,农村信用社拥有量仅为6.82个/10万人,农村商业银行为5.30个/10万人,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拥有量更低。从已有数据可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具体而言,由于地理可及性障碍和抵押担保条件不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把某些弱势人群排斥在外[3]。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问题,导致传统的银行机构很难达到人口稀疏、收入低下的偏远地区,生活在这些偏远地区的人群,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导致农村金融供求的结构失衡[4]。这些失衡主要表现在:由于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过高,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分布。针对这些问题,银监会于2009年启动消除“零金融机构乡镇”,实现金融全覆盖。由表3可见,全国金融空白乡镇数量不断减少,占乡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7.0%减少至2014年的3.9%。尽管如此,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仍有1 570个乡镇处于金融空白状态。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导致金融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加大了金融供给方的风险承担,降低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意愿。加之受逐利性的影响,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和富裕地区转移。众多因素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出现失灵,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各项贷款余额为63亿元,农村贷款余额为14.5亿元,农村贷款余额仅占全部的23%。可以得出,城市的贷款余额是农村的3倍多。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西部的分布比例都在30%以上,其中村镇银行为30.2%、贷款公司为30.8%、农村资金互助社为30.6%、小额信贷公司为34.7%。但是,2013年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近一半集中在东部地区,占46.9%。可见,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悬殊,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可获取的金融资源远低于城市和富裕地区[5]。
对于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农村的成本过高、市场配置失灵,导致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很难获取基本的金融服务。如何实现对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学界也纷纷提出,通过建立普惠金融来实现对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总结,构建普惠金融研究主要从2个视角进行:小额信贷的发展和延伸视角[6-7]、移动支付推广视角[8-1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也呈现多样性。本研究主要在移动支付的基础上,全面地分析移动金融,以实现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随着农村地区手机使用的普及,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金融为实现农村地区的金融普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突破地域限制,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对无银行账户和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务[12-14]。在现有移动技术支持下,出现了“移动金融能否克服传统金融的弱点,能否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分析了移动金融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以及非洲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满足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的有效形式。
1 移动金融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
移动金融是以手机为主要载体,在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理财产品、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全方位满足金融用户在存、取、借贷、理财等方面的需求(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2015)。基于现有农村移动网络的全覆盖,移动金融可以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更为偏远、贫困的地区,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构建普惠金融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弥补现有农村金融空白,将金融服务惠及到更为贫困、偏远的地区。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几乎都依照商业化模式经营。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出于对交易成本控制和盈利性的考虑,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很难到达这些地区。截至2014年年底,仍然有1 570个乡镇处于金融机构空白的状况。相对而言,移动金融则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有效克服了传统金融服务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起点低且零散,这无疑会增加交易双方的成本费用,即金融网点提供服务成本和需求者往返网点获取服务的成本。移动金融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完成,无需网点设置和需求者往返于网点,极大地降低了交易双方的费用成本,有助于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供求结构的平衡。
第三,有助于推动金融服务获取的公平性。传统金融服务在利益驱使下,不断收缩农村业务,将金融资源转向相对富裕的地区,使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体现了金融服务的不公平性。然而,移动金融不受城乡经济环境影响和地理空间限制,不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只要网络覆盖到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移动金融,极大地体现了金融服务获取的公平性。
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移动金融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多数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地处偏远的地区。全球范围内移动金融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发生在非洲,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移动金融发展最成功的也是在非洲的肯尼亚。在肯尼亚有70%成年人使用移动金融,3/4的家庭至少有1人使用[15]。在肯尼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移动金融已成为居民满足日常金融服务需求的主要载体[16]。国内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手机支付占整体电子支付的比例也远高于一线城市。来自支付宝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移动金融占比最高的是边疆偏远地区用户,排名前10的地区全部位于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几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17]。国内外移动金融的发展经验表明,移动金融将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实现广大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得到满足的有效形式。
2 国内移动金融及在农村的发展
国内移动金融的发展,从1999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首次推出手机银行服务,至今已有10余年[29]。但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滞后,移动金融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直到2009年,3G网络等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加速了移动金融的发展[30]。为大众所熟悉的淘宝购物平台早在2003年就已成立,但直到2009年才得到突破性发展,成交额由2008年的413亿元急速上升至2009年的2 083亿元[31]。自此以后,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移动交易、微信银行、APP模式等等各类移动金融业务在全国范围陆续问世,加快了移动金融的发展步伐。2015年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第1季度国内移动金融用户规模达到7.6亿,较2014年同期的3.3亿增长了130.7%。移动金融应用于行业中,支付应用的用户规模和增速在众多应用中居首位,其次是银行,保险和理财产品的用户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
2.1 主要模式
不同于国外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移动金融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有银行主导模式和以电商、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银行2种模式。
2.1.1 银行主导型模式 银行主导的移动金融模式是传统银行的移动端平台,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提供网点查询、移动支付、投资理财、网上充值、生活服务等业务。截至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相继推出了移动银行。2015年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显示,在移动银行应用中,中国建设银行覆盖率和用户活跃率,分别以4.64%和1.42%排在首位。城市商银行和農村信用社的覆盖率和用户活跃率相对较低,平均分别为0.70%和 0.01%。
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占有超过7成的移动用户,其中建设银行占25.75%,工商银行占18.87%,农业银行占18.43%,中国银行占 8.41%。48.23%的用户习惯使用与工资卡相关联的移动支付,且主要使用业务为账户查询、转账、充值、购物、信用还款、理财等等[32]。来自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官网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境内人民币转账汇款、国内跨行汇款、境内外币转账的个人客户,不收取手续费。中国工商银行同城同行不收取手续费,同城跨行、同城跨行、同行异地按0.2%收取手续费,最低0.2元,最高10元。中国建设银行根据转账金额收取不等的手续费,最低1元,最高15元。传统的柜台式服务转账业务费用在1~50元。相比之下,移动金融比传统金融优惠很多。
银行主导的移动金融在服务价格方面大大降低,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但由于传统银行机构在农村网点的不足,局限了该模式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 2.1.2 非银行主导型模式 非银行主导型的移动金融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服务类型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类、娱乐类、手机打车、手机地图等等服务应用,加大了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为主的移动金融模式。
(1)移动电子商务。以阿里巴巴B2B模式、京东商城B2C模式、淘宝C2C模式、淘众福ABC模式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类应用在手机应用发展良好。随着在线、线下管道的连接及移动应用服务的发展,通过各类APP与社会服务广泛融合,如零售、餐饮、缴费、大众理财等,推动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同时对手机网民影响程度加大。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移动支付呈爆发式增长,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增长在所有手机应用中最高[33]。移动电商占比最高,其中淘宝、京东等电商收入占比较大。在淘宝和京东的收入中分别有约30%和10%的收入来自移动端。
(2)移动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金融包括第3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网站、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第3方支付包括以支付宝、财付通、盛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企业,也包括银联电子支付、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金融型支付企业。其中支付宝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第3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官网显示,支付宝与银行、移动运营商、电商等15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包括购物、缴费、支付、转账、信贷、理财、挂号、导诊等业务,手机客户端使用实行零手续费。数据显示,在移动支付应用中,支付宝钱包的覆盖率和用户活跃率分别以35.03%和19.03%居于首位。
由表4可知,电子支付总体上增加快速。其中交易数年平均增加65亿笔,年平均增长比例28%。交易金额年平均近290万亿元,年平均增长比例29%以上。
由表5可知,电子支付中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的交易数量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236.74亿笔和16.74亿笔上升至2014年285.74亿笔和45.24亿笔。总量上,网上支付增加了49亿笔,高于移动支付增加的28.5亿笔。从增长速度来看,移动支付明显高于网上支付。从所占比重来看,网上支付2013年和2014年分别占到91.82%和85.73%,移动支付分别占到6.49%和13.57%。从以上数据来看,网上支付依然占主导地位,移动金融所占比例依然较小。同时也可以看出,移动支付使用比例不断增加,且增长快速。随着手机的普及化,移动支付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接受,使用越来越广泛。
移动互联网还改变了用户获取金融信息的方式,使金融产品随时随地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克服了传统金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使P2P融资成为可能,并且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8月P2P融资企业已有1 600多家,迄今比较活跃的约350家。P2P网贷最大的优越性,是使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借款人能充分享受贷款的高效与便捷,把网民的“碎片化”资金整合起来。同样,余额宝将支付宝平均每个账户的几百元余额聚集起来,实现闲散资金的整合,汇集成巨大的商业价值。据阿里官方介绍,从余额宝上线后18 d累计用户数达251.56万,累计转存超过66亿元。
以上移动金融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范围,快速的发展进程和多样化的服务类型为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2 农村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国内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起步较晚,从2012年开始试点。纵然农村移动金融发展起步晚、进程缓慢,但是移动金融在解决农村金融物理网点不足、交易费用过高问题等方面,却是传统金融方式无法比拟的。作为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载体,农村手机的普及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来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农村居民每100户手机拥有量为197.8部,即农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近2部手机。从表6可以看出,农村网民规模和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都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机上网占农村网民的比重很高,2013年这一比重达到84.6%,且略高于城市的796%。其原因在于,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以及农村其他网络基础设施的缺失,使得手机成了农村居民上网的主要途径。随着农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的不断上升,也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
移动金融在拓展农村移动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金融服务的供给方也逐步改变传统服务模式,针对农村市场中手机性能低、使用者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不断创新出适合农村地区的移动金融模式。比如,翼支付在河北、江苏、福建甚至西藏等地的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从在线充话费、缴纳水电费、互联网理财等到线下的超市刷手机消费,突破了在线交易的限制。“汇易达”农村手机贴膜卡支付业务,通过手机贴膜卡技术,将1张薄如纸片的贴膜卡与手机SIM卡贴合,绑定客户的邮储银行绿卡或存折账号,通过SIM卡功能菜单的操作即可实现手机支付。这些新的支付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市场中低端手机和上网问题,为实现广大偏远地区的金融普惠提供了有利条件[35]。
由表2可知,农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以此为据,农村信用社应该成为农村移动金融的主要服务机构。2015年移动金融行业应用报告显示,各类银行的移动应用开发率中,农村信用社的开发率仅为2.7%,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100%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开发率非常低,这也将成为农村移动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国内农村移动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研究尚处于空白。本研究通过引入1个四川农村的案例来分析国内的农村移动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数据来源及描述 数据资料:来自2015年5月对四川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鲶鱼村的走访调查。鲶鱼村位于四川省东部,距离县城14 km,距离镇中心1 km。总人口2 587人,劳动力人口1 545人,人均年收入9 779元,耕地面积121 hm2。该村现有企业10家,餐饮11家,超市2家,汽车修理厂26家,其他2家(鲶鱼村村委会统计数据,2014年)。金融服务网点仅有邮政储蓄银行,位于镇中心,距离该村1 km。鲶鱼村已实现网络全覆盖,可以满足村民上网需求。 2.3.2 移动金融使用情况 对该村部分家庭的走访显示,手机成人使用率为100%,手机上网主要为40岁以下人群。手机的用途为打电话、聊天、玩游戏、网上购物、转账。除此之外,其他网上购物和转账途径则不了解(比如微信支付、电商、理财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娱乐,其次是网上购物,而网上转账则是有生意往来的人群使用。总体上,使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和转账的比例不高。
2.3.3 影响因素分析 经调查了解到,农村居民在使用移动金融过程中,受到工作性质、物流、商品价格、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使用移动金融进行转账业务的人群主要是有生意往来的的人群,转账额度根据生意性质有所不同。其中,1户经营裁缝店的村民谈到,转账金额在2 000元以内;另一户从事建筑业的村民转账金额不定,但交易金额过大时会选择到柜台办理。
其次,物流的不发达限制了村民使用移动金融购物的欲望。除了邮政可以到达乡镇一级,其他物流都只到达县一级,而从村里到县城有14 km的路程。一般选择移动金融购物的商品,是在市集购买不到的商品。
再次,受教育程度也是制约移动金融使用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受教育程度低且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村民,尤其是女性,不敢尝试使用移动金融。因为这部分人群的收入较低,安全防范意识更强,不希望遭受任何的损失。而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相对而言,有工作、受教育程度高、男性使用移动金融的可能性更高。
2.4 发展评价
2.4.1 移动金融发展迅速,占整个金融领域比重仍小 移动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在整个金融领域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推广。基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城镇和农村2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地区金融网点分布广泛,为金融服务获取提供便利。 城市地区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相对于移动金融来说,计算机为载体的网上支付安全性和视觉效果更好。因此,城市的移动金融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其他支付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其次,从农村角度来看,由于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居民对于这一项新事物并没有完全接受,包括对移动金融使用功能的适应、安全性的考虑等等。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和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支出的单一性等等,使得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使用频数和起点都较低。综合城乡2个方面的因素,移动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农村市场。表6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在上网设备选择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为移动金融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2 现有发展模式局限了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 国内现有的2种模式,包括银行主导型和以电商、移动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银行模式,在国内发展迅速且服务种类不断创新。但是这两者模式在农村的发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农村移动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农户汇款和转账等方面的需求。首先,银行主导型的移动金融模式,需要有相应的网点来支持业务的扩张。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单一,金融网点不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该种模式在农村的发展。其次,以电商、移动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银行模式在农村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障碍。虽然非银行型移动金融模式不受网点的局限,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尤其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体系的不发达等问题,成为了电商在农村发展的障碍。
2.4.3 资金安全、风险规避等因素,对移动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仍有1 570个乡镇没有实现金融覆盖,但国内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获取方面还是具有可选性,包括在邻近的乡镇或者县城获取。作为风险规避型的农村居民,对资金安全更关心,同时他们对新事物也存在更多的敬畏感。从现有农村人口状况来看,年龄上老少多青壮年少、性别上女多男少、能力上素质低者多素质高者少[36]。由于这部分人群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此类人群,文化素质低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风险意识更强。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移动金融没有任何凭证,农村居民更多地会选择传统方式。因此,要推动金融普惠和发展,更可能是需要适合农村居民意识形态的新服务、途径和供应商的配套,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2.4.4 安全等制度保障不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虽然国内针对移动金融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比如央行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体系报告》,但是国内移动金融的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来自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 74.1%的网民在该年前半年内遇到过安全事件,总人数达4.38亿。在智能手机上网用户群中,个人信息泄露和账号密码被盗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3.4%和8.9%,虽然表面上看比例较小,但此类事件发生后给用户带来的损失非常大。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的使用者,在使用初期安全意识容易被忽视。创造一個良好的金融安全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 结论及建议
移动金融在中国农村具备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我国农村家庭手机使用率达100%,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为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基于我国金融结构的二元性,城乡金融服务存在显著差异。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仍有1 570个乡镇没有实现金融覆盖,偏远地区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受到极大限制。同时,我国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1.67亿人,占农村总人口6.3亿人的26.5%。这部分农民工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还生活在农村,需要给予他们日常生活或应急事件的资助。移动金融既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之外的偏远人群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从发展模式、资金安全、风险规避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我国在农村推广移动金融服务提出以下建议:(1)实行银行 移动运营商的发展模式。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农村银行网点分布的不足,都将限制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比如不能及时满足农村居民的现金存取等。那么,在我国农村推广移动金融服务,可以借助移动运营商的代理网络优势,实现银行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2)宣传与引导并重,提高农村居民对移动金融的认知。对于当前国内的发展模式,传统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只是在原有业务上的拓展。银行业是否愿意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宣传,会不会如同物理网点的建设一样?传统银行不愿在偏远地区进行过多投入。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适度干预,借助现有的政策工具或以一些扶贫项目的形式,比如农业补贴、低保金等发放通过移动金融来执行。在利益的引导下,农村居民会更为主动地学习和接受一项新事物。(3)从法律、规范使用等方面,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对资金的安全意识更加强烈。在使用移动金融的过程中,如何保障资金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规范使用移动金融进行交易的培训和宣传。(4)以偏远地区为重点,兼顾扶贫目标。尽管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与城市存在明显差异,但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才是需要真正关注的重点。有些极为偏远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加剧了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而这部分人群往往也是扶贫的重点人群。在中国农村的这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为移动金融在这些地区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农村移动金融是有可能在极偏远地区实现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些地区的贫困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2014)[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步入良性轨道,整体状况稳健 支农主力军作用突显——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答记者问[EB/OL].[2015-09-15]. 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20110802755850841C4A0023 FF19FC7F41F99700.html.
[3]马九杰,沈 杰. 中国农村金融排斥态势与金融普惠策略分析[J]. 农村金融研究,2010(5):4-10.
[4]马九杰,吴本健,周向阳. 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 理论探讨,2013(2):74-78.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 [2015-09-10]. http://www.pbc.gov.cn/publish/zhengcehuobisi/4227/2014/20140624195602579944558/20140624195602579944558_.html.
[6]何广文. 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何在?[J]. 中国金融,2008(7):76-78.
[7]杜晓山. 对当前小额信贷及相关热点问题的思辨[J]. 科学决策,2013(11):1-6.
[8]Johnson S,Arnold S. Inclusive financial markets:is transformation under way in Kenya?[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12,30(6):719-748.
[9]Mishra V,Bisht S S. Mobile banking in a developing economy:a customer-centric model for policy formulation[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3,37(6):503-514.
[10]焦瑾璞. 移动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流通经济,2014(7):7-10.
[11]刘海二. 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 财经科学,2014(7):32-40.
[12]Donner J,Tellez C A. Mobile bank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inking adoption,impact,and use[J].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8,18(4):318-332.
[13]Allen F,Carletti E,Cull R,et al. The Africa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gaps (No. 305)[J].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4,23(5):614-642.
[14]Jack W,Suri T,Townsend R M. Monetary theory and electronic money:Reflections on the kenyan experience[J]. FRB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2010,96(1):83-122.
[15]Jack W,Suri T. Risk sharing and transactions costs:evidence from Kenyas mobile money revolu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1):183-223.
[16]金融時报. 移动金融或将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状况[EB/OL]. [2015-09-10].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814/073116439662.shtml.
[17]支付宝发布2013全民年度对账单[EB/OL]. [2015-09-10]. http://www.it-times.com.cn/hulianwang/33600.jhtml.
[18]牛瑞芳. 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 新金融,2012(2):54-56.
[19]王隆娟,姚孝明,谭毓银. 移动金融安全问题探索[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1):7-10.
[20]淘宝网[EB/OL]. [2015-09-10]. http://baike.haosou.com/doc/1037087-1096884.html.
[21]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EB/OL]. [2015-09-10].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55766.html.
[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2014[EB/OL]. [2015-09-10]. http://www.docin.com/p-902910243.html.
[23]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J]. 金融会计,2014(3):16-19.
[24]邮储银行全国率先试点农村手机支付业务[EB/OL]. [2015-09-10]. http://www.psbc.com/portal/zh_CN/Home/PSBCNews/34169.html.
[25]熊主武. 努力改变农村人口结构扭曲的状况[J]. 中国发展观察,2012(1):45-48.
关键词:移动金融;国内实践;农村金融服务;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593-06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且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村金融体系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以银行业、非银行业和微型金融组织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尽管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存在网点不足问题,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在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来自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90%以上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县及县以下地区,6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已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2.9%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1]。2014年,中国银监会启动实施的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通过设立标准化网点、开展简易便民定时定点服务、布设自助服务终端等服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截至2014年已实现52万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覆盖。
来自2008—2014年的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55 109个增加到2014年的81 397个。由表1可知,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量迅速增加,由2006年的505个增加到2014年的32 776个,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增长迅速。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农村信用社网点数从2006年的52 089个增加至2009年的60 325个,之后减少至2014年的 42 201 个。农村合作银行由2006年的2 515个增加至2009年的8 134个,之后减少至2014年的3 269个。
之所以出现农村商业银行增长迅速、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数量减少,主要在于:银监会提出,从2011年开始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2]。可以看到,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农村商业银行在不断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截至2014年,农村信用社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最高,依然在農村金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2006年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到,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提高了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率,但是数据显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发展缓慢。自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来的7年间,仅村镇银行由当初的193个网点增长到2014年的3 088个网点,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几乎没有变化,网点数量少。
由表2可见,农村每10万人拥有涉农金融机构的数量在逐步增加,但总体而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仍然很低。截至2014年,农村信用社拥有量仅为6.82个/10万人,农村商业银行为5.30个/10万人,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拥有量更低。从已有数据可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具体而言,由于地理可及性障碍和抵押担保条件不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把某些弱势人群排斥在外[3]。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问题,导致传统的银行机构很难达到人口稀疏、收入低下的偏远地区,生活在这些偏远地区的人群,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导致农村金融供求的结构失衡[4]。这些失衡主要表现在:由于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过高,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分布。针对这些问题,银监会于2009年启动消除“零金融机构乡镇”,实现金融全覆盖。由表3可见,全国金融空白乡镇数量不断减少,占乡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7.0%减少至2014年的3.9%。尽管如此,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仍有1 570个乡镇处于金融空白状态。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导致金融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加大了金融供给方的风险承担,降低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意愿。加之受逐利性的影响,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和富裕地区转移。众多因素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出现失灵,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各项贷款余额为63亿元,农村贷款余额为14.5亿元,农村贷款余额仅占全部的23%。可以得出,城市的贷款余额是农村的3倍多。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西部的分布比例都在30%以上,其中村镇银行为30.2%、贷款公司为30.8%、农村资金互助社为30.6%、小额信贷公司为34.7%。但是,2013年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近一半集中在东部地区,占46.9%。可见,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悬殊,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可获取的金融资源远低于城市和富裕地区[5]。
对于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农村的成本过高、市场配置失灵,导致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很难获取基本的金融服务。如何实现对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学界也纷纷提出,通过建立普惠金融来实现对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总结,构建普惠金融研究主要从2个视角进行:小额信贷的发展和延伸视角[6-7]、移动支付推广视角[8-1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也呈现多样性。本研究主要在移动支付的基础上,全面地分析移动金融,以实现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随着农村地区手机使用的普及,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金融为实现农村地区的金融普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突破地域限制,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对无银行账户和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务[12-14]。在现有移动技术支持下,出现了“移动金融能否克服传统金融的弱点,能否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分析了移动金融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以及非洲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满足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的有效形式。
1 移动金融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
移动金融是以手机为主要载体,在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理财产品、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全方位满足金融用户在存、取、借贷、理财等方面的需求(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2015)。基于现有农村移动网络的全覆盖,移动金融可以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更为偏远、贫困的地区,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构建普惠金融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弥补现有农村金融空白,将金融服务惠及到更为贫困、偏远的地区。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几乎都依照商业化模式经营。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出于对交易成本控制和盈利性的考虑,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很难到达这些地区。截至2014年年底,仍然有1 570个乡镇处于金融机构空白的状况。相对而言,移动金融则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有效克服了传统金融服务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起点低且零散,这无疑会增加交易双方的成本费用,即金融网点提供服务成本和需求者往返网点获取服务的成本。移动金融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完成,无需网点设置和需求者往返于网点,极大地降低了交易双方的费用成本,有助于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供求结构的平衡。
第三,有助于推动金融服务获取的公平性。传统金融服务在利益驱使下,不断收缩农村业务,将金融资源转向相对富裕的地区,使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体现了金融服务的不公平性。然而,移动金融不受城乡经济环境影响和地理空间限制,不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只要网络覆盖到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移动金融,极大地体现了金融服务获取的公平性。
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移动金融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多数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地处偏远的地区。全球范围内移动金融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发生在非洲,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移动金融发展最成功的也是在非洲的肯尼亚。在肯尼亚有70%成年人使用移动金融,3/4的家庭至少有1人使用[15]。在肯尼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移动金融已成为居民满足日常金融服务需求的主要载体[16]。国内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手机支付占整体电子支付的比例也远高于一线城市。来自支付宝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移动金融占比最高的是边疆偏远地区用户,排名前10的地区全部位于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几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17]。国内外移动金融的发展经验表明,移动金融将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实现广大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得到满足的有效形式。
2 国内移动金融及在农村的发展
国内移动金融的发展,从1999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首次推出手机银行服务,至今已有10余年[29]。但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滞后,移动金融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直到2009年,3G网络等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加速了移动金融的发展[30]。为大众所熟悉的淘宝购物平台早在2003年就已成立,但直到2009年才得到突破性发展,成交额由2008年的413亿元急速上升至2009年的2 083亿元[31]。自此以后,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移动交易、微信银行、APP模式等等各类移动金融业务在全国范围陆续问世,加快了移动金融的发展步伐。2015年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第1季度国内移动金融用户规模达到7.6亿,较2014年同期的3.3亿增长了130.7%。移动金融应用于行业中,支付应用的用户规模和增速在众多应用中居首位,其次是银行,保险和理财产品的用户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
2.1 主要模式
不同于国外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移动金融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有银行主导模式和以电商、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银行2种模式。
2.1.1 银行主导型模式 银行主导的移动金融模式是传统银行的移动端平台,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提供网点查询、移动支付、投资理财、网上充值、生活服务等业务。截至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相继推出了移动银行。2015年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显示,在移动银行应用中,中国建设银行覆盖率和用户活跃率,分别以4.64%和1.42%排在首位。城市商银行和農村信用社的覆盖率和用户活跃率相对较低,平均分别为0.70%和 0.01%。
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占有超过7成的移动用户,其中建设银行占25.75%,工商银行占18.87%,农业银行占18.43%,中国银行占 8.41%。48.23%的用户习惯使用与工资卡相关联的移动支付,且主要使用业务为账户查询、转账、充值、购物、信用还款、理财等等[32]。来自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官网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境内人民币转账汇款、国内跨行汇款、境内外币转账的个人客户,不收取手续费。中国工商银行同城同行不收取手续费,同城跨行、同城跨行、同行异地按0.2%收取手续费,最低0.2元,最高10元。中国建设银行根据转账金额收取不等的手续费,最低1元,最高15元。传统的柜台式服务转账业务费用在1~50元。相比之下,移动金融比传统金融优惠很多。
银行主导的移动金融在服务价格方面大大降低,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但由于传统银行机构在农村网点的不足,局限了该模式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 2.1.2 非银行主导型模式 非银行主导型的移动金融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服务类型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类、娱乐类、手机打车、手机地图等等服务应用,加大了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为主的移动金融模式。
(1)移动电子商务。以阿里巴巴B2B模式、京东商城B2C模式、淘宝C2C模式、淘众福ABC模式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类应用在手机应用发展良好。随着在线、线下管道的连接及移动应用服务的发展,通过各类APP与社会服务广泛融合,如零售、餐饮、缴费、大众理财等,推动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同时对手机网民影响程度加大。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移动支付呈爆发式增长,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增长在所有手机应用中最高[33]。移动电商占比最高,其中淘宝、京东等电商收入占比较大。在淘宝和京东的收入中分别有约30%和10%的收入来自移动端。
(2)移动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金融包括第3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网站、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第3方支付包括以支付宝、财付通、盛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企业,也包括银联电子支付、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金融型支付企业。其中支付宝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第3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官网显示,支付宝与银行、移动运营商、电商等15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包括购物、缴费、支付、转账、信贷、理财、挂号、导诊等业务,手机客户端使用实行零手续费。数据显示,在移动支付应用中,支付宝钱包的覆盖率和用户活跃率分别以35.03%和19.03%居于首位。
由表4可知,电子支付总体上增加快速。其中交易数年平均增加65亿笔,年平均增长比例28%。交易金额年平均近290万亿元,年平均增长比例29%以上。
由表5可知,电子支付中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的交易数量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236.74亿笔和16.74亿笔上升至2014年285.74亿笔和45.24亿笔。总量上,网上支付增加了49亿笔,高于移动支付增加的28.5亿笔。从增长速度来看,移动支付明显高于网上支付。从所占比重来看,网上支付2013年和2014年分别占到91.82%和85.73%,移动支付分别占到6.49%和13.57%。从以上数据来看,网上支付依然占主导地位,移动金融所占比例依然较小。同时也可以看出,移动支付使用比例不断增加,且增长快速。随着手机的普及化,移动支付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接受,使用越来越广泛。
移动互联网还改变了用户获取金融信息的方式,使金融产品随时随地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克服了传统金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使P2P融资成为可能,并且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8月P2P融资企业已有1 600多家,迄今比较活跃的约350家。P2P网贷最大的优越性,是使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借款人能充分享受贷款的高效与便捷,把网民的“碎片化”资金整合起来。同样,余额宝将支付宝平均每个账户的几百元余额聚集起来,实现闲散资金的整合,汇集成巨大的商业价值。据阿里官方介绍,从余额宝上线后18 d累计用户数达251.56万,累计转存超过66亿元。
以上移动金融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范围,快速的发展进程和多样化的服务类型为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2 农村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国内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起步较晚,从2012年开始试点。纵然农村移动金融发展起步晚、进程缓慢,但是移动金融在解决农村金融物理网点不足、交易费用过高问题等方面,却是传统金融方式无法比拟的。作为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载体,农村手机的普及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来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农村居民每100户手机拥有量为197.8部,即农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近2部手机。从表6可以看出,农村网民规模和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都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机上网占农村网民的比重很高,2013年这一比重达到84.6%,且略高于城市的796%。其原因在于,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以及农村其他网络基础设施的缺失,使得手机成了农村居民上网的主要途径。随着农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的不断上升,也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
移动金融在拓展农村移动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金融服务的供给方也逐步改变传统服务模式,针对农村市场中手机性能低、使用者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不断创新出适合农村地区的移动金融模式。比如,翼支付在河北、江苏、福建甚至西藏等地的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从在线充话费、缴纳水电费、互联网理财等到线下的超市刷手机消费,突破了在线交易的限制。“汇易达”农村手机贴膜卡支付业务,通过手机贴膜卡技术,将1张薄如纸片的贴膜卡与手机SIM卡贴合,绑定客户的邮储银行绿卡或存折账号,通过SIM卡功能菜单的操作即可实现手机支付。这些新的支付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市场中低端手机和上网问题,为实现广大偏远地区的金融普惠提供了有利条件[35]。
由表2可知,农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以此为据,农村信用社应该成为农村移动金融的主要服务机构。2015年移动金融行业应用报告显示,各类银行的移动应用开发率中,农村信用社的开发率仅为2.7%,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100%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开发率非常低,这也将成为农村移动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国内农村移动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农村移动金融的发展研究尚处于空白。本研究通过引入1个四川农村的案例来分析国内的农村移动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数据来源及描述 数据资料:来自2015年5月对四川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鲶鱼村的走访调查。鲶鱼村位于四川省东部,距离县城14 km,距离镇中心1 km。总人口2 587人,劳动力人口1 545人,人均年收入9 779元,耕地面积121 hm2。该村现有企业10家,餐饮11家,超市2家,汽车修理厂26家,其他2家(鲶鱼村村委会统计数据,2014年)。金融服务网点仅有邮政储蓄银行,位于镇中心,距离该村1 km。鲶鱼村已实现网络全覆盖,可以满足村民上网需求。 2.3.2 移动金融使用情况 对该村部分家庭的走访显示,手机成人使用率为100%,手机上网主要为40岁以下人群。手机的用途为打电话、聊天、玩游戏、网上购物、转账。除此之外,其他网上购物和转账途径则不了解(比如微信支付、电商、理财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娱乐,其次是网上购物,而网上转账则是有生意往来的人群使用。总体上,使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和转账的比例不高。
2.3.3 影响因素分析 经调查了解到,农村居民在使用移动金融过程中,受到工作性质、物流、商品价格、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使用移动金融进行转账业务的人群主要是有生意往来的的人群,转账额度根据生意性质有所不同。其中,1户经营裁缝店的村民谈到,转账金额在2 000元以内;另一户从事建筑业的村民转账金额不定,但交易金额过大时会选择到柜台办理。
其次,物流的不发达限制了村民使用移动金融购物的欲望。除了邮政可以到达乡镇一级,其他物流都只到达县一级,而从村里到县城有14 km的路程。一般选择移动金融购物的商品,是在市集购买不到的商品。
再次,受教育程度也是制约移动金融使用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受教育程度低且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村民,尤其是女性,不敢尝试使用移动金融。因为这部分人群的收入较低,安全防范意识更强,不希望遭受任何的损失。而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相对而言,有工作、受教育程度高、男性使用移动金融的可能性更高。
2.4 发展评价
2.4.1 移动金融发展迅速,占整个金融领域比重仍小 移动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在整个金融领域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推广。基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城镇和农村2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地区金融网点分布广泛,为金融服务获取提供便利。 城市地区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相对于移动金融来说,计算机为载体的网上支付安全性和视觉效果更好。因此,城市的移动金融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其他支付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其次,从农村角度来看,由于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居民对于这一项新事物并没有完全接受,包括对移动金融使用功能的适应、安全性的考虑等等。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和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支出的单一性等等,使得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使用频数和起点都较低。综合城乡2个方面的因素,移动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农村市场。表6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在上网设备选择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为移动金融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2 现有发展模式局限了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 国内现有的2种模式,包括银行主导型和以电商、移动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银行模式,在国内发展迅速且服务种类不断创新。但是这两者模式在农村的发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农村移动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农户汇款和转账等方面的需求。首先,银行主导型的移动金融模式,需要有相应的网点来支持业务的扩张。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单一,金融网点不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该种模式在农村的发展。其次,以电商、移动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银行模式在农村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障碍。虽然非银行型移动金融模式不受网点的局限,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尤其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体系的不发达等问题,成为了电商在农村发展的障碍。
2.4.3 资金安全、风险规避等因素,对移动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仍有1 570个乡镇没有实现金融覆盖,但国内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获取方面还是具有可选性,包括在邻近的乡镇或者县城获取。作为风险规避型的农村居民,对资金安全更关心,同时他们对新事物也存在更多的敬畏感。从现有农村人口状况来看,年龄上老少多青壮年少、性别上女多男少、能力上素质低者多素质高者少[36]。由于这部分人群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此类人群,文化素质低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风险意识更强。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移动金融没有任何凭证,农村居民更多地会选择传统方式。因此,要推动金融普惠和发展,更可能是需要适合农村居民意识形态的新服务、途径和供应商的配套,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2.4.4 安全等制度保障不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虽然国内针对移动金融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比如央行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体系报告》,但是国内移动金融的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来自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 74.1%的网民在该年前半年内遇到过安全事件,总人数达4.38亿。在智能手机上网用户群中,个人信息泄露和账号密码被盗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3.4%和8.9%,虽然表面上看比例较小,但此类事件发生后给用户带来的损失非常大。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的使用者,在使用初期安全意识容易被忽视。创造一個良好的金融安全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 结论及建议
移动金融在中国农村具备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我国农村家庭手机使用率达100%,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为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基于我国金融结构的二元性,城乡金融服务存在显著差异。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仍有1 570个乡镇没有实现金融覆盖,偏远地区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受到极大限制。同时,我国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1.67亿人,占农村总人口6.3亿人的26.5%。这部分农民工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还生活在农村,需要给予他们日常生活或应急事件的资助。移动金融既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之外的偏远人群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移动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从发展模式、资金安全、风险规避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我国在农村推广移动金融服务提出以下建议:(1)实行银行 移动运营商的发展模式。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农村银行网点分布的不足,都将限制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比如不能及时满足农村居民的现金存取等。那么,在我国农村推广移动金融服务,可以借助移动运营商的代理网络优势,实现银行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2)宣传与引导并重,提高农村居民对移动金融的认知。对于当前国内的发展模式,传统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只是在原有业务上的拓展。银行业是否愿意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宣传,会不会如同物理网点的建设一样?传统银行不愿在偏远地区进行过多投入。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适度干预,借助现有的政策工具或以一些扶贫项目的形式,比如农业补贴、低保金等发放通过移动金融来执行。在利益的引导下,农村居民会更为主动地学习和接受一项新事物。(3)从法律、规范使用等方面,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对资金的安全意识更加强烈。在使用移动金融的过程中,如何保障资金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规范使用移动金融进行交易的培训和宣传。(4)以偏远地区为重点,兼顾扶贫目标。尽管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与城市存在明显差异,但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才是需要真正关注的重点。有些极为偏远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加剧了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而这部分人群往往也是扶贫的重点人群。在中国农村的这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为移动金融在这些地区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农村移动金融是有可能在极偏远地区实现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些地区的贫困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2014)[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步入良性轨道,整体状况稳健 支农主力军作用突显——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情况答记者问[EB/OL].[2015-09-15]. 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20110802755850841C4A0023 FF19FC7F41F99700.html.
[3]马九杰,沈 杰. 中国农村金融排斥态势与金融普惠策略分析[J]. 农村金融研究,2010(5):4-10.
[4]马九杰,吴本健,周向阳. 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 理论探讨,2013(2):74-78.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 [2015-09-10]. http://www.pbc.gov.cn/publish/zhengcehuobisi/4227/2014/20140624195602579944558/20140624195602579944558_.html.
[6]何广文. 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何在?[J]. 中国金融,2008(7):76-78.
[7]杜晓山. 对当前小额信贷及相关热点问题的思辨[J]. 科学决策,2013(11):1-6.
[8]Johnson S,Arnold S. Inclusive financial markets:is transformation under way in Kenya?[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12,30(6):719-748.
[9]Mishra V,Bisht S S. Mobile banking in a developing economy:a customer-centric model for policy formulation[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3,37(6):503-514.
[10]焦瑾璞. 移动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流通经济,2014(7):7-10.
[11]刘海二. 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 财经科学,2014(7):32-40.
[12]Donner J,Tellez C A. Mobile bank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inking adoption,impact,and use[J].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8,18(4):318-332.
[13]Allen F,Carletti E,Cull R,et al. The Africa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gaps (No. 305)[J].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4,23(5):614-642.
[14]Jack W,Suri T,Townsend R M. Monetary theory and electronic money:Reflections on the kenyan experience[J]. FRB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2010,96(1):83-122.
[15]Jack W,Suri T. Risk sharing and transactions costs:evidence from Kenyas mobile money revolu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1):183-223.
[16]金融時报. 移动金融或将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状况[EB/OL]. [2015-09-10].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814/073116439662.shtml.
[17]支付宝发布2013全民年度对账单[EB/OL]. [2015-09-10]. http://www.it-times.com.cn/hulianwang/33600.jhtml.
[18]牛瑞芳. 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 新金融,2012(2):54-56.
[19]王隆娟,姚孝明,谭毓银. 移动金融安全问题探索[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1):7-10.
[20]淘宝网[EB/OL]. [2015-09-10]. http://baike.haosou.com/doc/1037087-1096884.html.
[21]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EB/OL]. [2015-09-10].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55766.html.
[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2014[EB/OL]. [2015-09-10]. http://www.docin.com/p-902910243.html.
[23]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J]. 金融会计,2014(3):16-19.
[24]邮储银行全国率先试点农村手机支付业务[EB/OL]. [2015-09-10]. http://www.psbc.com/portal/zh_CN/Home/PSBCNews/34169.html.
[25]熊主武. 努力改变农村人口结构扭曲的状况[J]. 中国发展观察,2012(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