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切莫谈“讲”色变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语文课堂时,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淡出了课堂。许多教师在课上当讲不讲,当问不问,唯恐被扣上“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帽子;课上翻来覆去地朗读,看似热烈的讨论侵占着大量的时间;讨好的评价,不敢指出学生问题所在,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重要环节的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毫无深度广度可言……面对上述现象,如何让教师不再谈“讲”色变?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对于教师谈“讲”色变现象的理性思考
  1.教师角色的错位
  调查发现,教师对自己在新课堂中的角色把握有较大的错位。平等、民主不是体现在一味尊重学生甚至讨好学生,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不是真正的民主!现在充盈课堂的“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真独特”的评价,不是发自教师内心的评价。试想长此以往,孩子们生活在一种廉价的评价中,怎能有良性的发展?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他们除了喜欢听到肯定的话语之外,更渴望得到的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科学把握“讲”的内涵,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
  2.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改的方向,但是“讲”就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讲解”等同于“灌输”吗?笔者认为,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这违背了教育和教学的本意,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3.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讲”是教的方法,“不讲”、“不教”是讲和教追求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设计、组织学生的活动。我们了解到:教师对于自己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却“不出手”,多数是因为“心里没底,不知道该讲什么”。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不准、理解不深是教师不敢讲的关键。
  课程呼唤“讲”的理性回归
  《注意讲的艺术》一文中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考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而是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一本质。
  1.以营造“讲”的氛围为前提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实,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并不矛盾。启发式不把学生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用启发式辅佐讲授法,可以避免步入“填鸭式”的误区,真正做到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共同活动。
  2.以深入研读教材为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要想讲得精要,钻研教材是根本!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钻研上,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上。
  3.以适时把握“讲”的时机为关键
  “体验”不到时讲。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学生要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以《麻雀》一文为例,学生在谈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一句理解时,往往忽略了句子中的“落”字。于是,老师引导学生用“飞”与“落”相比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一个“落”字,有的学生体会到了速度的“快而猛”;有的学生了解到老麻雀此时内心的万分焦急;有的学生感受到了老麻雀的“勇敢、坚定、果断”;有的学生被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奋不顾身的行为所感动。通过对重点字的品味,学生对“落”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解读有误时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与误解。以《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例,当老师问学生学完课文有什么感想时,有的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有的觉得狐狸太聪明了,知道乌鸦爱听好话,就一个劲儿夸乌鸦,终于达到了目的;还有的受到了教育,不要上当受骗,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位学生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与文本提倡的精神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因此,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并不等于要迁就学生。通过师生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领会文本含蓄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各执己见时讲。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语文课,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平等的对话。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讲的作用,使学生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教师在教学《七色花》一文时,幸运女孩珍妮用七色花做了七件事,在讨论这七片花瓣有无意义时,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花瓣能让心爱的花瓶复原有意义;有的认为花瓣能让玩具铺天盖地飞来,满足孩子玩的天性有意义……这时教师顺势而导:哪一片花瓣做的事最有意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最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由此可见,“放得开”,让学生自由讨论是课堂上教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但是还要“收得拢”,让课堂教学进程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期刊
5月20日,江苏以色列产业研发合作计划第七次双边联委会在南京召开。省科技厅曹苏民副厅长、以色列产业研发合作促进中心执行主任阿维汉姆?莱弗顿率各自代表团出席会议。
本文从第三次科技革命而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的立场,以陕北文物为代表,讲解陕北文物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从而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创新.尝试从虚拟现实技术为立足
在分析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工业工程专业特点、领域范围的基础上,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特点,笔者结合几年来人才培养的经验,探索适合工业工程专业
我校全体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了积极的探讨。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绿色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根本。根据我校学生情况,我们自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从“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学习习惯、个性心理、学习素养和审美能力”七个方面,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美德。  ■ 学生个人德育综合素质评价  建立学生个人德育积分制。各班级针对本班级学生特色,制定班级班规和德育积分
北京九中践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责任感与行为方式;培养学生树立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与价值观,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学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与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珍惜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养成与各民族、国家与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逐步树
案例:  一天,一个学生眼圈红红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连说自己“想不通”。经过询问,得知她与班主任发生了冲突,而且这样的矛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告诉心理咨询老师:因为班主任把班级信箱的钥匙收了,她与外校一个男生的通信被查,班主任一定要她说明情况,并说有事可以打电话,为什么一定要写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为什么必须向他说明情况?我为什么一定不能写信?”这还不是促使她来咨询的直接原因,她走进心理咨询室的
■ 倾听法则——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倾听他人,会使对方心情愉快,毫无顾虑地吐露出内心的苦恼或喜悦,最重要的是能使说话者感觉受到尊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谈话者的意思、流露出的情绪、传播出的信息,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这便是人际交往中的“倾听法则”。  去年艺术统考成绩公布的那天,小曼同学情绪十分低落。平时她的专业
【摘要】要想争取教育信息的最大成效,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就必须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心理投入是心理沟通的前提,可以产生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其教育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心理激励是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从内心世界强化学生的动机,使他们朝着集体组织目标方向发展。心理平衡是心理沟通的最终目的,可以使班集体中每个成员因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心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