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15日,我到杭州西溪濕地现场倾听“一席”的演讲。九位讲者中,钟扬第二个出场,他的题目是《种子方舟》,讲述他在西藏16年找植物种子的故事。尽管同为复旦大学的教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如此全面地介绍自己的西藏经历。当时的感受是太艰难、太漫长,也太惊险,一般人做不到。两个多月后的9月25日,突然听到他在内蒙古意外去世,我怔怔地独坐了半天,整个世界特别寂静。
不久,领导希望我来写一本关于钟扬的书。他的神色充满惋惜与感动,受他感染,我没有多考虑,接受了这个提议。随后开始进行采访,立刻发现每个人说起钟扬,都有些激动,感叹他不一般的奋斗精神。
在西藏大学采访钟扬的博士生德吉时,她说曾跟着钟扬到了6000米左右的雪线附近,高原反应越来越强烈,钟扬嘴唇都紫了,但还是率领团队向上攀登。跟着钟扬,大家都忘记了自己的难受,辛苦里面也充满快乐。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翻看钟扬在这里工作时出版的三本书,钦佩油然而生:钟扬撰写这三本科学论著的年龄分别是26岁、28岁、30岁,才华横溢。他到复旦以后,完全可以守在最先进的实验室里,攻克一个又一个尖端科研难题,然而他选择了西藏,到植物学家从未去过的雪山和峡谷采集种子,这是为什么呢?
一路采访,答案渐渐清晰,看到钟扬的足迹,每一步都踏在空白上:生物分类学中的数量分类与程序、青藏高原的种子、西藏大学的生态学学术团队培育、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他所探求的,都来自时代的紧迫需求。他身上具有探险家、创业者、播种人的综合气质,总是自觉地站在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位置上。他的复旦同事深深感叹:“他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人!”一语千钧,道出了钟扬的精神内质。
写作《钟杨小传》这本书,要致敬钟扬的父母!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承担了那些年月的艰辛与光荣。如今,两位老人又承担了新的失去,他们的付出,永远值得崇敬。
同样致敬钟扬的夫人张晓艳教授。这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分担了钟扬的后顾之忧,没有她的理解与支持,就没有钟扬在西藏爬山涉水的16年。她对时代的贡献,融化在孩子的长大、种子的发芽中。
还要感谢钟扬曾经的同事、伙伴,他们对钟扬的真情怀念,给写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推力,使人深信钟扬追求的事业仍在坚韧向前。
钟扬说:“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他并没有远去,在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蓦然看到,他还在我们中间,还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故事,还在采集种子的青藏高原上……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王莽》、译作《弗洛伊德传》、理论作品《重建总体性》《缪斯琴弦上的猫头鹰》等。)
编辑 王若宇 [email protected]
不久,领导希望我来写一本关于钟扬的书。他的神色充满惋惜与感动,受他感染,我没有多考虑,接受了这个提议。随后开始进行采访,立刻发现每个人说起钟扬,都有些激动,感叹他不一般的奋斗精神。
在西藏大学采访钟扬的博士生德吉时,她说曾跟着钟扬到了6000米左右的雪线附近,高原反应越来越强烈,钟扬嘴唇都紫了,但还是率领团队向上攀登。跟着钟扬,大家都忘记了自己的难受,辛苦里面也充满快乐。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翻看钟扬在这里工作时出版的三本书,钦佩油然而生:钟扬撰写这三本科学论著的年龄分别是26岁、28岁、30岁,才华横溢。他到复旦以后,完全可以守在最先进的实验室里,攻克一个又一个尖端科研难题,然而他选择了西藏,到植物学家从未去过的雪山和峡谷采集种子,这是为什么呢?
一路采访,答案渐渐清晰,看到钟扬的足迹,每一步都踏在空白上:生物分类学中的数量分类与程序、青藏高原的种子、西藏大学的生态学学术团队培育、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他所探求的,都来自时代的紧迫需求。他身上具有探险家、创业者、播种人的综合气质,总是自觉地站在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位置上。他的复旦同事深深感叹:“他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人!”一语千钧,道出了钟扬的精神内质。
写作《钟杨小传》这本书,要致敬钟扬的父母!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承担了那些年月的艰辛与光荣。如今,两位老人又承担了新的失去,他们的付出,永远值得崇敬。
同样致敬钟扬的夫人张晓艳教授。这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分担了钟扬的后顾之忧,没有她的理解与支持,就没有钟扬在西藏爬山涉水的16年。她对时代的贡献,融化在孩子的长大、种子的发芽中。
还要感谢钟扬曾经的同事、伙伴,他们对钟扬的真情怀念,给写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推力,使人深信钟扬追求的事业仍在坚韧向前。
钟扬说:“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他并没有远去,在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蓦然看到,他还在我们中间,还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故事,还在采集种子的青藏高原上……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王莽》、译作《弗洛伊德传》、理论作品《重建总体性》《缪斯琴弦上的猫头鹰》等。)
编辑 王若宇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