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项目式教学法因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在研究项目式教学法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项目式教学法实施困境,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和学生在应对项目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所面临困境的多方面支撑作用,最后提出项目式教学法实施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菲菲(1985-),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忽视学生主动性在内的诸多弊端,这促使项目式教学法得到广泛应用。2017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需在课程中“渗透项目学习设计,以项目为主线,整体规划设计课程,全面改善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框架,关注学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信息专家和学习共享组织者的新角色。这些新变化带来新挑战,研究这一新教学法对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许多研究者曾界定过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如:真实内容、真实评估、教师推动而非指导、明确的教育目标;合作学习、反思、融合成年技能。虽然特征众多,但项目式教学法仍然缺乏普遍承认的模式或理论,导致项目式教学法研究和活动形式各异。由于项目式教学法具有独特性,有些项目并不属于项目式教学法。在独特性基础上,托马斯总结提出以下基本特征,旨在回答“什么样的项目属于项目式教学法?”,五个基本特征分别为:项目中心性、驱动性问题、建设性调查、学习自主性和项目现实性。
1.项目式教学法中项目是课程的中心,而不是外围。这个特征有两个推论:项目即课程、学生课外学习的项目不属于项目式教学法。项目是教学中心,学生通过项目来接触和学习学科的核心概念,无论学生在课程之外学习的扩展项目多么具有吸引力,也不属于项目式教学。
2.所制定的项目包含能“驱动”学生接触并努力学习学科核心概念和原则的问题。这个特征的微妙之处在于:项目必须“精心设计、并将活动与所期望培养的重要概念知识相联系”,这通常通过“驱动性问题”来实现,项目围绕单元主题或跨学科交叉主题建立。
3.所设项目包含学生的建设性调查。调查以目标为导向,融合探究、知识构建和问题解决过程,分为:设计、决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和建构模型等方式。项目的中心活动必须涉及知识的转换和建构(新理解和新技能),如果一个项目的中心活动对学生没有困难或用已知信息或技能就能完成,那么这个项目就只是练习而不属于项目式教学。
4.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靠学生驱动,具有学习自主性。项目不由教师主导或编写,例如:实验室练习和编写指导手册就不属于项目式教学的项目,即便它们聚焦问题、属于课程中心地位也不算是,因为项目并不会按预先设定的途径产生预期的结果,它比传统教学项目具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权、无监督学习时间和责任感。
5.项目并非模拟学习,而具有现实性。其各方面给学生真实感,包括:主题、任务、学生扮演的角色、项目实施的背景、协作者、成果、成果受众、评估成果和表现的标准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聚焦于真实(非模拟)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因此,实施项目式教学法需注意以下关键点:(1)了解需求:教师对某一主题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2)驱动问题:问题需抓住项目核心,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复杂性、目标性,并与学生应学习内容相联系。(3)学生展示和选择:如果项目产生预期成果,学生应该能够在项目中展示自身风格。(4)21世纪技能:项目应允许学生写作、沟通、批判思维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5)探究和创新:基于探究的学习使学生在项目和成果中感受到更多意义,真正的探究会导致创新,不是复制信息,而是创造信息。(6)反馈和修订:学生应进行自我批评,以确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也应再次核查以确保学生的进步。(7)公开展示研究成果:当学生向教师或班级以外他人展示研究成果时,会更有意义。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困境
虽然项目式教学法具有许多优势,恰当使用项目式教学法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但多年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具有新要求,对教师具有一些挑战性。它所代表的“从做中学”的概念并不算新,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時代,然而过去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不充分关注到对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方式,那么创新的教育方法将很难受到广泛采用。难以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主要原因有:1.项目制定和传播时并未充分认识到学生动机和参与认知困难工作所需知识的复杂性。2.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通常每次专注于多个主题或挑战,在新旧习惯、方法和观念中来回变化,教师在尝试使用项目式教学法时自身也需和既定已有信念作斗争。3.很少关注到教师自身的知识情况、投入程度和课堂组织的复杂性。教学中出现耗时、课堂无序、信息流动失控、难以平衡给学生更大独立性和为之提供必要支持的关系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应对项目式教学法实施困境的作用
项目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过程,传统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所需实践具有较大差异,现代教育技术可为教学和项目实施提供支持。在过去几十年里,项目式教学法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明和传播,它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分析、分享信息,并制作作品。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进步,随之价格持续下降,这使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够购置复杂的技术工具。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维持学生积极性,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支持学生学习和实践,还可以弥补教师教学和管理中的角色,降低实施项目的复杂性,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支撑作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项目内容和解释该内容的有效方法、项目式教学(如:如何帮助学生计划、实施和评估工作)、管理项目式教学、根据学生的特定需求修改或制定项目等。现代教育技术对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教學方式。结合文本、视频、动画、图形和音频的超媒体信息系统使教师能够分享项目实施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使用技术提出关于如何提高元认知的问题(如:我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推断能力和测试推断能力?)、关于事件的问题(如:我如何介绍项目?)、关于技术的问题(如:我如何让学生运用技术做假设性测试实验?),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视频。此外,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制作视频来介绍项目实施过程、反思和改进措施等。
(2)熟悉教学内容。教师也可像学生一样受益于信息获取、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媒体和联网能力。通过网络,教师可获得项目的关键概念,并解决可能产生的许多偶然性问题,拓宽和加深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计划和管理项目。教师需要对已有项目进行调整并设计新项目,以满足课堂、学校和社区的特殊需求和规定,也需在特定情境下设计和实施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可为项目设计和实施提供支持,也可促进教师分享、讨论、反思并修订。
2.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参与项目式教学法的支撑作用。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对项目式教学法中学生的支撑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关键思想、概念和主题内容信息,它使信息更容易获取。传统教学中,教师和书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电子数据库允许学生坐在计算机前获取大量信息。当然仅仅提供信息并不保证对学生有用,核心问题是如何设计和组织这些信息源以使学生受益。构建信息系统的方式正在逐步开发,例如,在学生基于计算机的写作讨论中,提供提示语和评论的起始句是有所帮助的。
(2)现代教育技术可根据匹配的学生知识和熟练程度来提供多层次任务,增加挑战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同时访问各种信息来源,使项目具有广度,并为手工制作作品提供许多可能性。此外,任务可增加真实感,因为技术可以访问真实数据、在网络上可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协作,并模仿专家使用的工具来制作作品。尽管技术的吸引力存在个体差异,但观察性研究表明,技术可以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学生对学习的掌控感和反馈的即时性影响用技术完成困难任务的动机,技术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它们使学生具有掌控感、互动感,提供即时反馈,并将挑战难度分为不同层次。
(3)现代教育技术为知识建构过程提供战略和战术支持。即使学生会使用技术进行查阅、创建多种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并不确保一定能利用好这些功能来增强理解,他们需要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来收集、调整和融合信息,并运用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设立目标、计划、监控、评估进度、生成并修改作品。现代教育技术可设计为学生提供战略和战术支持,战术支持包括设计建议学生使用特定操作或要求表达或解释的提示语等,战略支持包括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系统化的连贯方式、解释应遵循步骤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4)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模式和多媒体能力不仅可增强信息的物理可访问性,而且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除了文字外,教师更多运用多媒体中的声音、图表、彩色图片、视频,这种多样性使单个概念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同时展现。当学生使用软件能力提高时,可花更多心力在制作作品,而不是制作细节上。因此,学生能更专注地参与其中。
四、结语
项目式教学法对教学有益,但“促成其在当地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教师使用这种新教学方法的动机和认识”。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法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全力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在时间管理、决策等方面充分指导学生,平衡教学指导和独立探究方法的关系,确保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尝试和实施跨课程或跨学科的项目,使学生可将跨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学生需学会有效的团队协作技能,学会自主选择,选择权使学生具有学习所有感和控制感;师生定期监控进度,进行反思、自评和同伴评估,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3.
[2]Moursund, D.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M]. Eugene, 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1999.
[3]Diehl, W., Grobe, T., Lopez, H.,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菲菲(1985-),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忽视学生主动性在内的诸多弊端,这促使项目式教学法得到广泛应用。2017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需在课程中“渗透项目学习设计,以项目为主线,整体规划设计课程,全面改善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框架,关注学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信息专家和学习共享组织者的新角色。这些新变化带来新挑战,研究这一新教学法对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许多研究者曾界定过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如:真实内容、真实评估、教师推动而非指导、明确的教育目标;合作学习、反思、融合成年技能。虽然特征众多,但项目式教学法仍然缺乏普遍承认的模式或理论,导致项目式教学法研究和活动形式各异。由于项目式教学法具有独特性,有些项目并不属于项目式教学法。在独特性基础上,托马斯总结提出以下基本特征,旨在回答“什么样的项目属于项目式教学法?”,五个基本特征分别为:项目中心性、驱动性问题、建设性调查、学习自主性和项目现实性。
1.项目式教学法中项目是课程的中心,而不是外围。这个特征有两个推论:项目即课程、学生课外学习的项目不属于项目式教学法。项目是教学中心,学生通过项目来接触和学习学科的核心概念,无论学生在课程之外学习的扩展项目多么具有吸引力,也不属于项目式教学。
2.所制定的项目包含能“驱动”学生接触并努力学习学科核心概念和原则的问题。这个特征的微妙之处在于:项目必须“精心设计、并将活动与所期望培养的重要概念知识相联系”,这通常通过“驱动性问题”来实现,项目围绕单元主题或跨学科交叉主题建立。
3.所设项目包含学生的建设性调查。调查以目标为导向,融合探究、知识构建和问题解决过程,分为:设计、决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和建构模型等方式。项目的中心活动必须涉及知识的转换和建构(新理解和新技能),如果一个项目的中心活动对学生没有困难或用已知信息或技能就能完成,那么这个项目就只是练习而不属于项目式教学。
4.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靠学生驱动,具有学习自主性。项目不由教师主导或编写,例如:实验室练习和编写指导手册就不属于项目式教学的项目,即便它们聚焦问题、属于课程中心地位也不算是,因为项目并不会按预先设定的途径产生预期的结果,它比传统教学项目具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权、无监督学习时间和责任感。
5.项目并非模拟学习,而具有现实性。其各方面给学生真实感,包括:主题、任务、学生扮演的角色、项目实施的背景、协作者、成果、成果受众、评估成果和表现的标准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聚焦于真实(非模拟)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因此,实施项目式教学法需注意以下关键点:(1)了解需求:教师对某一主题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2)驱动问题:问题需抓住项目核心,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复杂性、目标性,并与学生应学习内容相联系。(3)学生展示和选择:如果项目产生预期成果,学生应该能够在项目中展示自身风格。(4)21世纪技能:项目应允许学生写作、沟通、批判思维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5)探究和创新:基于探究的学习使学生在项目和成果中感受到更多意义,真正的探究会导致创新,不是复制信息,而是创造信息。(6)反馈和修订:学生应进行自我批评,以确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也应再次核查以确保学生的进步。(7)公开展示研究成果:当学生向教师或班级以外他人展示研究成果时,会更有意义。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困境
虽然项目式教学法具有许多优势,恰当使用项目式教学法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但多年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具有新要求,对教师具有一些挑战性。它所代表的“从做中学”的概念并不算新,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時代,然而过去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不充分关注到对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方式,那么创新的教育方法将很难受到广泛采用。难以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主要原因有:1.项目制定和传播时并未充分认识到学生动机和参与认知困难工作所需知识的复杂性。2.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通常每次专注于多个主题或挑战,在新旧习惯、方法和观念中来回变化,教师在尝试使用项目式教学法时自身也需和既定已有信念作斗争。3.很少关注到教师自身的知识情况、投入程度和课堂组织的复杂性。教学中出现耗时、课堂无序、信息流动失控、难以平衡给学生更大独立性和为之提供必要支持的关系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应对项目式教学法实施困境的作用
项目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过程,传统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所需实践具有较大差异,现代教育技术可为教学和项目实施提供支持。在过去几十年里,项目式教学法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明和传播,它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分析、分享信息,并制作作品。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进步,随之价格持续下降,这使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够购置复杂的技术工具。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维持学生积极性,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支持学生学习和实践,还可以弥补教师教学和管理中的角色,降低实施项目的复杂性,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1.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支撑作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项目内容和解释该内容的有效方法、项目式教学(如:如何帮助学生计划、实施和评估工作)、管理项目式教学、根据学生的特定需求修改或制定项目等。现代教育技术对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教學方式。结合文本、视频、动画、图形和音频的超媒体信息系统使教师能够分享项目实施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使用技术提出关于如何提高元认知的问题(如:我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推断能力和测试推断能力?)、关于事件的问题(如:我如何介绍项目?)、关于技术的问题(如:我如何让学生运用技术做假设性测试实验?),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视频。此外,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制作视频来介绍项目实施过程、反思和改进措施等。
(2)熟悉教学内容。教师也可像学生一样受益于信息获取、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媒体和联网能力。通过网络,教师可获得项目的关键概念,并解决可能产生的许多偶然性问题,拓宽和加深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计划和管理项目。教师需要对已有项目进行调整并设计新项目,以满足课堂、学校和社区的特殊需求和规定,也需在特定情境下设计和实施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可为项目设计和实施提供支持,也可促进教师分享、讨论、反思并修订。
2.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参与项目式教学法的支撑作用。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对项目式教学法中学生的支撑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关键思想、概念和主题内容信息,它使信息更容易获取。传统教学中,教师和书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电子数据库允许学生坐在计算机前获取大量信息。当然仅仅提供信息并不保证对学生有用,核心问题是如何设计和组织这些信息源以使学生受益。构建信息系统的方式正在逐步开发,例如,在学生基于计算机的写作讨论中,提供提示语和评论的起始句是有所帮助的。
(2)现代教育技术可根据匹配的学生知识和熟练程度来提供多层次任务,增加挑战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同时访问各种信息来源,使项目具有广度,并为手工制作作品提供许多可能性。此外,任务可增加真实感,因为技术可以访问真实数据、在网络上可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协作,并模仿专家使用的工具来制作作品。尽管技术的吸引力存在个体差异,但观察性研究表明,技术可以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学生对学习的掌控感和反馈的即时性影响用技术完成困难任务的动机,技术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它们使学生具有掌控感、互动感,提供即时反馈,并将挑战难度分为不同层次。
(3)现代教育技术为知识建构过程提供战略和战术支持。即使学生会使用技术进行查阅、创建多种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并不确保一定能利用好这些功能来增强理解,他们需要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来收集、调整和融合信息,并运用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设立目标、计划、监控、评估进度、生成并修改作品。现代教育技术可设计为学生提供战略和战术支持,战术支持包括设计建议学生使用特定操作或要求表达或解释的提示语等,战略支持包括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系统化的连贯方式、解释应遵循步骤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4)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模式和多媒体能力不仅可增强信息的物理可访问性,而且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除了文字外,教师更多运用多媒体中的声音、图表、彩色图片、视频,这种多样性使单个概念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同时展现。当学生使用软件能力提高时,可花更多心力在制作作品,而不是制作细节上。因此,学生能更专注地参与其中。
四、结语
项目式教学法对教学有益,但“促成其在当地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教师使用这种新教学方法的动机和认识”。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法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全力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在时间管理、决策等方面充分指导学生,平衡教学指导和独立探究方法的关系,确保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尝试和实施跨课程或跨学科的项目,使学生可将跨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学生需学会有效的团队协作技能,学会自主选择,选择权使学生具有学习所有感和控制感;师生定期监控进度,进行反思、自评和同伴评估,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3.
[2]Moursund, D.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M]. Eugene, 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1999.
[3]Diehl, W., Grobe, T., Lopez,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