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独立而重要的一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预习现状不容乐观。通过问卷调查、课例观察、课堂教学实践及典型案例分析,探究课前预习对于初中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提出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一般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预习;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2402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全员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预习,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独立而重要的一环。
语文预习,指学生在课前预先自学教师将要讲授的课文,对文本进行独立的阅读和思考。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文本、理解文本,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及研究中,课前预习质量普遍不高。笔者对某校初中三个年级927名学生的语文预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
1.预习目标不明确: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预习目标,没有养成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敷衍、被动,重视程度不够,完成质量不高。
2.预习方法很单一:面对陌生的文本,绝大多数学生只采用读课文、标段落序号的方式进行预习,方法单一,预习层次较浅,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
3.预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在预习时比较盲目和被动,不善于通过查找资料和参考书来解决问题,缺少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所以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失去了预习的意义。
4.预习指导不到位: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目标不清晰,任务不具体,缺少方法指导,检查、反馈不及时,缺少检查环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力图寻求有效预习的方法,提高对预习的指导水平,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掀起你的盖头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第一锤”就是预习。
《一双手》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的一篇散文,在布置《一双手》的预习作业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組句子: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3.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前,先品读诗中之“手”,并猜一猜这些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人的“手”,然后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预习《一双手》。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笔者抛出问题:“这是一双的手,这是一个的人。”要求学生抓住手的特征和人的品质,用四字短语回答问题。各学习小组的交流十分热烈。课堂巡视中,笔者发现,因为诗歌中对“手”的不同描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预习中学生的目光早已自觉聚焦于文中描写“手”的句子,从对“手”的描写的反复品读中,又进一步理解了主人公张迎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有学生甚至还联想到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的描写。笔者趁机带领学生温习旧知,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抓住手的特点,当堂为主人公写一段颁奖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小组中惯于保持沉默的学生也积极举手发言。
正是课前的有效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和热情,结合自身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提前学习文本,获得独有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又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使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入、更高效。
二、明确要求——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细化预习作业,明确预习要求,使学生会预习、肯预习、善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效果。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晏子使楚》的预习作业为例。
(一)读
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三遍。
要求:第一遍,陌生字词标注好读音;第二遍,读好句子的内部停顿;第三遍,流利完整地朗读全文。
(二)写
1.将课文难写易错的字找出来,并写一遍。
2.利用工具书,查找书下注释没有而你又不理解的字词的含义,用铅笔做好标注。
(三)思
1.结合书下注释,自己尝试用现代汉语说说课文意思。
2.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预习作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读、写、思三方面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预习的内容涵盖了字音、字义、课文翻译、内容概括、人物理解等多个方面,关注到了朗读、书写、翻译、文本理解,是对课堂学习的充分准备。预习作业对学生的预习行为既有明确要求,又有方法指导,形式多样,操作简单,学生容易接受。
三、分层作业——浓妆淡抹总相宜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乃至情感发育、思维品质都存在着差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通常情况下,笔者布置两类预习作业,一是必做题,一是选做题。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会读书”单元《台阶》的预习作业,笔者是这样布置的:
1.默读课文两遍,并标注好段落序号。(必做)
2.圈画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字音,理解词义。(必做)
3.摘录文中你喜欢的细节描写两处。(必做)
4.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家的台阶低?(选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台阶》的这份预习作业,既有识记性的知识积累题,也有发展思维的深层思考题,既有必做题,也有选做题,兼顾了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学力,不让学优生“吃不饱”,也不让学困生“消化不良”。
四、检查反馈——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检查才有落实,有评价才有促进。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指导或表扬;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对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在公开课《晏子使楚》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检查预习—诵读感知—译读质疑—赏读品味—细读探究五个教学环节,因为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笔者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课堂,然而,学生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喜。检查预习时,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还有一位学生介绍了晏子有趣的故事,课堂预设中的诵读、译读也进行得非常顺利。“提问—质疑”这一环节,学生相互答疑,对字词句的理解都细致而精准,基本没什么障碍,超出预期。文本疏通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费时巨大的一个板块,而在这节课中,因为课前进行了充分有效的预习,文本疏通轻松流畅,课堂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文本的研读、人物的分析、方法的指导,这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中是很难实现的。
课堂是学生的主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对预习成效的及时评价,以及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对预习成果的自我感知,都会使学生对预习抱有肯定、积极的态度,并愿意在日常学习中去落实,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预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预习;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2402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全员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预习,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独立而重要的一环。
语文预习,指学生在课前预先自学教师将要讲授的课文,对文本进行独立的阅读和思考。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文本、理解文本,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及研究中,课前预习质量普遍不高。笔者对某校初中三个年级927名学生的语文预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
1.预习目标不明确: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预习目标,没有养成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敷衍、被动,重视程度不够,完成质量不高。
2.预习方法很单一:面对陌生的文本,绝大多数学生只采用读课文、标段落序号的方式进行预习,方法单一,预习层次较浅,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
3.预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在预习时比较盲目和被动,不善于通过查找资料和参考书来解决问题,缺少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所以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失去了预习的意义。
4.预习指导不到位: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目标不清晰,任务不具体,缺少方法指导,检查、反馈不及时,缺少检查环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力图寻求有效预习的方法,提高对预习的指导水平,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掀起你的盖头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第一锤”就是预习。
《一双手》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的一篇散文,在布置《一双手》的预习作业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組句子: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3.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前,先品读诗中之“手”,并猜一猜这些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人的“手”,然后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预习《一双手》。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笔者抛出问题:“这是一双的手,这是一个的人。”要求学生抓住手的特征和人的品质,用四字短语回答问题。各学习小组的交流十分热烈。课堂巡视中,笔者发现,因为诗歌中对“手”的不同描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预习中学生的目光早已自觉聚焦于文中描写“手”的句子,从对“手”的描写的反复品读中,又进一步理解了主人公张迎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有学生甚至还联想到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的描写。笔者趁机带领学生温习旧知,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抓住手的特点,当堂为主人公写一段颁奖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小组中惯于保持沉默的学生也积极举手发言。
正是课前的有效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和热情,结合自身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提前学习文本,获得独有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又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使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入、更高效。
二、明确要求——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细化预习作业,明确预习要求,使学生会预习、肯预习、善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效果。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晏子使楚》的预习作业为例。
(一)读
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三遍。
要求:第一遍,陌生字词标注好读音;第二遍,读好句子的内部停顿;第三遍,流利完整地朗读全文。
(二)写
1.将课文难写易错的字找出来,并写一遍。
2.利用工具书,查找书下注释没有而你又不理解的字词的含义,用铅笔做好标注。
(三)思
1.结合书下注释,自己尝试用现代汉语说说课文意思。
2.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预习作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读、写、思三方面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预习的内容涵盖了字音、字义、课文翻译、内容概括、人物理解等多个方面,关注到了朗读、书写、翻译、文本理解,是对课堂学习的充分准备。预习作业对学生的预习行为既有明确要求,又有方法指导,形式多样,操作简单,学生容易接受。
三、分层作业——浓妆淡抹总相宜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乃至情感发育、思维品质都存在着差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通常情况下,笔者布置两类预习作业,一是必做题,一是选做题。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会读书”单元《台阶》的预习作业,笔者是这样布置的:
1.默读课文两遍,并标注好段落序号。(必做)
2.圈画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字音,理解词义。(必做)
3.摘录文中你喜欢的细节描写两处。(必做)
4.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家的台阶低?(选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台阶》的这份预习作业,既有识记性的知识积累题,也有发展思维的深层思考题,既有必做题,也有选做题,兼顾了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学力,不让学优生“吃不饱”,也不让学困生“消化不良”。
四、检查反馈——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检查才有落实,有评价才有促进。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指导或表扬;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对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在公开课《晏子使楚》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检查预习—诵读感知—译读质疑—赏读品味—细读探究五个教学环节,因为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笔者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课堂,然而,学生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喜。检查预习时,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还有一位学生介绍了晏子有趣的故事,课堂预设中的诵读、译读也进行得非常顺利。“提问—质疑”这一环节,学生相互答疑,对字词句的理解都细致而精准,基本没什么障碍,超出预期。文本疏通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费时巨大的一个板块,而在这节课中,因为课前进行了充分有效的预习,文本疏通轻松流畅,课堂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文本的研读、人物的分析、方法的指导,这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中是很难实现的。
课堂是学生的主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对预习成效的及时评价,以及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对预习成果的自我感知,都会使学生对预习抱有肯定、积极的态度,并愿意在日常学习中去落实,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预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