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顾雏军的职业生涯,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对人际关系的高超处理以及大胆、偏执的个性造就了过去的“光辉岁月”。
随着7月29日顾雏军被警方带走,46岁的顾雏军在中国家电业和资本界“暴风骤雨”式的演出也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回顾他过去的这十几年,可以发现,提出顾氏理论、500美元独创海外、创建格林柯尔、入主科龙、收购美菱等等构成了他的“光辉岁月”。另外,对他过去的重新梳理,也许能够从中找到值得其他企业和管理者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宣扬顾氏理论
1959年,顾雏军出生于江苏泰县。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在平时农村劳动之余的学习积累,顾雏军成功地考入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后,顾雏军于1984年进入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攻读研究生学位。据当时在该系负责研究生学生工作的张姓退休教师回忆,由于顾雏军在研究生期间对学术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主动和系内的教授就该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顾也因此顺理成章地从1985年开始到1988年一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在从事研究这段时间,顾经常在各种相关的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特别是在1988年,顾雏军的“关于热力循环的研究”论文在美国一家名为《能源》的杂志上发表。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对顾雏军的理论进行了多次报道,冠之以“技术新星”的美名。从此,顾便开始到处推广他的“顾氏循环理论”。不过,他的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不少专家认为“顾氏循环理论”只是“劳伦兹循环”的重复阐释。
但是,顾并没有理会外界的质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1988年,乘着媒体对他的报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的机会,顾来到北京创业,注册成立了华(昭)能源工程公司。1989年,在顾的带领下,这个只有10个人小公司很快就生产出了顾氏无氟制冷剂。顾自诩,该产品环保且节能30%以上。
1990年,顾转战惠州,在当地设立厂房生产“小康牌”空调。由于当时国内空调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进入中国的洋品牌价格高高在上,普通百姓消费不起,而这恰好给了处于“小乱杂”状态的本土品牌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财富女神的光环也普照到了顾雏军的头上。据悉,从1991年到1994年的三年间,小康牌空调的出货量达到了10万台以上,获利超过亿元人民币。
但是,好景并没有维持多长。由于消费者对国内空调产品的投诉较多,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日用电器监督检验中心以及各省市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从1991年春节开始就加大了对国内空调生产厂商及其产品的检查力度。而顾雏军的“小康牌”空调因为多项指标都未能在检查中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成为不合格产品,最终在1995年初被责令停止生产。
顾也因此暂时安静了下来。
孵化格林柯尔
顾雏军在国内的活动踪迹还可以了解,他在国外的创业经历实在很难得到一个完全信服的描述。仅他本人的描述就有好多个版本:有的说法是1991年在英国开始了创业;有的说法是在华尔街得到融资;还有的说法是在加拿大赚得第一桶金。
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加拿大,外界也没有必要去深究。不过,顾雏军与英属维尔京群岛联系却是实实在在的。资料显示,1994年前后,顾雏军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以格林柯尔的名义注册了十余家公司。
1994年12月,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有限公司成立,顾雏军再次活跃在公众和媒体的前面。在随后的几年里,顾又在北京、深圳、海南湖北四地成立了格林柯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不过,在这么多企业中,只有天津是唯一的生产基地,其他四家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所做的只是销售天津生产的制冷剂和安装替换制冷剂。
在这段时期,顾又一次抓住了成功的机会。当时正是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全球变暖的时候,人们呼吁减少空调和冰箱中使用的氟利昂成分。此时,顾适时向外界大力推广自己研发的“一种能代替氟利昂的新型环保节能技术”。
熟悉当时内情的有关人员介绍,利用这种有利的时机,同时通过在人际关系上的“多方沟通”,格林柯尔制冷剂被作为中国环境保护最佳使用技术推广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规模推广。湖北、海南江苏等地的政府相继下发有关文件,明确要求采用格林柯尔制冷剂。
就是在这样的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顾雏军的制冷剂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根据当年顾雏军公开的说法,该制冷剂在欧洲和北美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25%和10%,而在亚洲更是占据半壁江山。
2000年年初,顾将上述四家格林柯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注入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当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5.46亿港元。根据2000年年报统计,当年收入已经达到3.64亿元,相比于1998年的11万元,三年里暴涨了3000多倍。
挥斥资本魔杖
顾雏军对格林柯尔的成功上市感到非常满意。顾私底下曾说:“格林柯尔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运用得当,格林柯尔将会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
上市不久,顾就开始四处寻找可供下手的“猎物”。而此时,正处于历史遗留问题、内部权力斗争和经营困难旋涡中的科龙进入顾的视线。为确保出手成功,顾直接和当时的容桂镇政府商谈收购事宜,而没有征求科龙董事会成员的意见。
2001年7月,双方达成初步协议;10月初,顾雏军在顺德注册成立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10月29日,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联合发布申明,将所持科龙电器20.64%股份转让给顺德格林柯尔,每股2.73元,总价5.6亿元。由于当时科龙每股净资产价格为4.17元,这次收购被认为是一次“贱卖”。
在新成立的董事会里,顾雏军担任科龙董事长,刘从梦任总裁,张宏和严友松均出任副总裁。据有关人员介绍,这三人曾经是顾雏军在1988年北京创业时的合作伙伴,可谓是顾的患难兄弟。
进入科龙后,顾雏军意气奋发,“发起了三个运动:高科技运动、高素质运动、精美化运动;打出了两张王牌:分立多循环冰箱和双效王空调。”不过,对于大多数科龙的员工来说,自始至终都“没有搞清楚顾雏军的真实算盘”。
但是,从顾随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他的资本魔杖正越舞越开。
2002年9月到2003年5月,顾雏军东奔西突,收购了吉林吉诺尔、上海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和杭州西冷的冰箱生产线。而对美菱电器的收购更是个中的“大手笔”。2003年5月,顺德格林柯尔以2.07亿元收购冰箱产业巨头美菱电器20.03%的股权。
另外,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顾雏军又将手伸向了与空调、冰箱等家电产业毫无关联的汽车产业。2003年12月,扬州格林柯尔以4.18亿元收购亚星客车60.67%的股权;2004年4月,扬州格林柯尔再次以1.01亿元收购ST襄阳轴承的29.84%股权。
在顾的精心设计下,横跨家电和汽车两大领域的格林柯尔系正在迅速膨胀壮大。
顾的职业生涯也很快达到了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