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的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现状很成问题,主要的问题是无话可说,有话说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中提出了三点措施:一是研读文本,借鉴写法;二是牵手生活,加强感悟;三是开展活动,强化体验。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借鉴 感悟 体验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是重阅读轻写作,特别是复习迎考阶段写作几乎就被淡化了。由于长时间的弱化作文教学,带给学生的写作后果就是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写不好常见的毛病是无话可说,说不好话。以农村的初中为例,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中,如果让学生完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小文章,恐怕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字数都凑不足。
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突出重围,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学生为本,寻找说话难的突破口,有时学生不是无话可说,而是缺少引起谈兴的话题。那么,如何打开学生话语的闸门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实发挥“借鉴”“感悟”与“体验”的作用,借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研读文本,借鉴写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时,满怀深情地讲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初迈开创作的步履是从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开始的,他的第一篇小说的创作就是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关于模仿,作家莫言很有感慨:“一个人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大胆地去模仿和借鉴。”由此可见,研读文本、借鉴写法、善于模仿,对于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很注重文本的赏析、语言的品味,这侧重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却忽略了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工具性。对文本的使用只重阅读欣赏,轻视写作训练,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事。其实阅读与写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理解与表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能不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要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加以研读、品味,从中汲取写作方法,为我所用。大到谋篇布局、立意取材、表达方式,小到字斟句酌、细节描写、修辞运用等等,总有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所侧重地学习其中的一两点最为突出的写作技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就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启示:生活中要敏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情感就会走向深刻、丰富。而我们的初中生正是练习叙事的阶段,他们多是单纯地叙事,少有从所做的事件中有所感悟,这样事件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若能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适当的指点,学生就会有所领悟。因此,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可以强化学生的写景意识,教给学生写景的常用方法,这样的学习才能将文本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每学一篇课文就有意识增加一点习作技巧的渗透,显然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周的作文训练课上,笔者都指导学生将最近所学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本次的作文训练上。每次作文讲评就以此为标准,导向鲜明,使作文教学更为有效。此外,仿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常用的方法,如学完朱自清的《春》,不妨也让学生写一写一年四季的景色,写出四季的美感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广泛诵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勇于模仿,善于借鉴,从名家的作品中学习遣词、造句、立意、构思等习作技巧,并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悟,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步入快乐作文的殿堂。
二、牵手生活,加强感悟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一句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作出这样生動的论断:“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材料的源泉,倘若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是为了表现生活、表达感想、抒发真情,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找感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捕捉感悟与启迪。任何一件事做完,当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感触,把它说出来,相互交流,彼此分享,这才是作文的真正目的。当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情绪、感觉、思考等表达出来,就有可能是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之所以写作文时搜肠刮肚、捉襟见肘,根源在于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与生活亲密“牵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训练;要加强感悟习惯与感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笔触叙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进而写出富有个性和时代色彩的文章。
三、开展活动,强化体验
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事实的确如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最能写、最想写、写得最好的就是那些刚刚发生的、他们亲自参与的且很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当今的应试教学活动中,学生太渴望户外活动了。每当学校要举行大型的活动,如歌咏比赛、联欢会、春游、运动会等,学生总是最兴奋、最活跃的,事件过后依然会七嘴八舌地畅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趁热打铁地让他们去写作,他们一定是乐此不疲。
如果说联系生活写作是个人体验,那么大型活动的写作则是集体的行为体验、情绪体验。
根据大型活动、集体活动,让学生进行回忆性写作,不能只停留在“写”这个层面上,有时学生尽管写了,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叙述不完整、不生动、不形象、立意不深刻。教师对这样的作文要认真批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最好能面批,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修改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次写作,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实践证明,二次写作会让学生心情变得轻松,易于获得写作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当然,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不然怎么会有“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说呢?但不能因此而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当学生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作文上取得一定进步时,就会增进与作文的情感,进而喜欢写作,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当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必需时,学生就会感觉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此时学生也就摆脱了为凑足字数而苦恼的困境,步入了笔下生辉享愉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借鉴 感悟 体验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是重阅读轻写作,特别是复习迎考阶段写作几乎就被淡化了。由于长时间的弱化作文教学,带给学生的写作后果就是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写不好常见的毛病是无话可说,说不好话。以农村的初中为例,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中,如果让学生完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小文章,恐怕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字数都凑不足。
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突出重围,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学生为本,寻找说话难的突破口,有时学生不是无话可说,而是缺少引起谈兴的话题。那么,如何打开学生话语的闸门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实发挥“借鉴”“感悟”与“体验”的作用,借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研读文本,借鉴写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时,满怀深情地讲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初迈开创作的步履是从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开始的,他的第一篇小说的创作就是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关于模仿,作家莫言很有感慨:“一个人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大胆地去模仿和借鉴。”由此可见,研读文本、借鉴写法、善于模仿,对于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很注重文本的赏析、语言的品味,这侧重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却忽略了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工具性。对文本的使用只重阅读欣赏,轻视写作训练,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事。其实阅读与写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理解与表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能不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要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加以研读、品味,从中汲取写作方法,为我所用。大到谋篇布局、立意取材、表达方式,小到字斟句酌、细节描写、修辞运用等等,总有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所侧重地学习其中的一两点最为突出的写作技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就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启示:生活中要敏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情感就会走向深刻、丰富。而我们的初中生正是练习叙事的阶段,他们多是单纯地叙事,少有从所做的事件中有所感悟,这样事件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若能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适当的指点,学生就会有所领悟。因此,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可以强化学生的写景意识,教给学生写景的常用方法,这样的学习才能将文本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每学一篇课文就有意识增加一点习作技巧的渗透,显然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周的作文训练课上,笔者都指导学生将最近所学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本次的作文训练上。每次作文讲评就以此为标准,导向鲜明,使作文教学更为有效。此外,仿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常用的方法,如学完朱自清的《春》,不妨也让学生写一写一年四季的景色,写出四季的美感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广泛诵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勇于模仿,善于借鉴,从名家的作品中学习遣词、造句、立意、构思等习作技巧,并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悟,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步入快乐作文的殿堂。
二、牵手生活,加强感悟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一句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作出这样生動的论断:“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材料的源泉,倘若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是为了表现生活、表达感想、抒发真情,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找感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捕捉感悟与启迪。任何一件事做完,当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感触,把它说出来,相互交流,彼此分享,这才是作文的真正目的。当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情绪、感觉、思考等表达出来,就有可能是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之所以写作文时搜肠刮肚、捉襟见肘,根源在于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与生活亲密“牵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训练;要加强感悟习惯与感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笔触叙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进而写出富有个性和时代色彩的文章。
三、开展活动,强化体验
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事实的确如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最能写、最想写、写得最好的就是那些刚刚发生的、他们亲自参与的且很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当今的应试教学活动中,学生太渴望户外活动了。每当学校要举行大型的活动,如歌咏比赛、联欢会、春游、运动会等,学生总是最兴奋、最活跃的,事件过后依然会七嘴八舌地畅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趁热打铁地让他们去写作,他们一定是乐此不疲。
如果说联系生活写作是个人体验,那么大型活动的写作则是集体的行为体验、情绪体验。
根据大型活动、集体活动,让学生进行回忆性写作,不能只停留在“写”这个层面上,有时学生尽管写了,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叙述不完整、不生动、不形象、立意不深刻。教师对这样的作文要认真批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最好能面批,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修改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次写作,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实践证明,二次写作会让学生心情变得轻松,易于获得写作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当然,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不然怎么会有“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说呢?但不能因此而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当学生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作文上取得一定进步时,就会增进与作文的情感,进而喜欢写作,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当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必需时,学生就会感觉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此时学生也就摆脱了为凑足字数而苦恼的困境,步入了笔下生辉享愉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