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几个实验活动不落实,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假如每个实验活动都要落实,教学时间不够,也达不成明显效果。我常常思考:教材上安排的内容怎么处理呢?怎样使《科学》实验课上得既有高容量又有高质量?经过《科学》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教材作合理调整、对实验小组作合理安排、对实验器材作有效选择、对探究实验作有效指导,都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些因素都需要教师来有效组织。下面结合四年级科学《溶解》单元的实验教学,谈谈教师如何有效组织,使《科学》课教学达到既节省教学时间又提高教学密度,实施最优化教学。
一、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集中实验
依据小学生爱玩、贪玩的特点,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时,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学生尽兴地探究,要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而且要有所收获。有些科学实验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上,课堂上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探究实验中的核心环节,有目的地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实验小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实验改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实验,以节省探究实验的时间,便于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在四个一次性塑料杯子中分别装好食盐、沙子、砂糖、面粉,分给四根筷子,先安排第一次实验活动。四个人每人负责一个杯子,在四个杯中加入半杯水后搅拌,观察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有任务,实验很认真,还不断去观察别人杯子中的现象。搅拌三分钟后,停止实验,请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这时,学生的汇报内容丰富,对不同的现象引起了更多的思考。学生发现食盐、砂糖这两杯水中的颗粒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溶解了;装沙子的水变浑浊了,沙子颗粒没有什么变化,沉淀在杯子底部;面粉水变成了乳白色,杯子底部有一些沉淀。引导学生分类:一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另一种物质在水中不溶解。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从而明白鉴别物质是否溶解的一种方法是看是否沉淀。食盐的颗粒变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是溶解了;沙子颗粒没有变化,沉淀了,所以是不溶解于水的;面粉有部分沉淀,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面粉有一部分是不溶解的,还有一部分溶解了。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
《科学》教师都有同感,《科学》教材有些章节的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安排得偏多,但仔细分析教材,发现有些内容是同类实验,教学时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选用。教学时,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可以带动这一类实验,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肥皂溶解,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说出了“搅拌”、“加热水”、“切碎肥皂”等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用“搅拌”与“不搅拌”、用“热水”与“冷水”、用“切碎”与“不切碎”等不同方法。在同等条件下做好比较实验,要作好“水量、水温、大小、同时性”等量的控制,再探究肥皂块溶解的快慢变化。这个环节的指导很必要,也很重要,关系到学生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成败。
接着第二个教学环节,分两人小组,让学生完成三个探究实验,每个实验只需观察2分钟,再分析描述3分钟,整理2分钟,接着再做下一个实验,实验效果很明显。
第三个教学环节,最后花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去完成教材中的另外两个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和作业本上作好记录,下一节课检查。
我认为,科学探究实验,实验小组的安排也很重要。《怎样加快溶解》就不适合做集中实验。第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想节省时间,分四人小组让学生同时完成“搅拌”、“热水”、“切碎”三个实验,每人管理一个杯子,结果由于要求太多,同学们不知该做什么,实验时都自己做自己的,教学完全失败了。《怎样加快溶解》更适合安排两人小组实验。肥皂材料便宜,容易准备。采用两人实验小组,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便于近距离观察,看到的现象更清楚,便于描述;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
三、选择实验材料,侧重探究实验后的分析
教材包括材料,材料是教材最重要的部分,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教学中材料选择得当,可以使探究实验省时而又有效。要使探究有实效,让学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设计很必要。但是设计实验方案很花时间,在一节科学课中既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方案,又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作好实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更需要教师要有精明的组织,合理选择好有结构的材料。实验结束后,不仅要重视多数人的结论,也要重视分析个别现象。因为这些特殊现象背后隐藏着学生的疑惑,也隐藏着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情感态度,揭开疑惑可以对知识作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因为教学中对实验材料作了调整,学生在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下,才有充足的时间对特殊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照顾到个别现象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按教材要求用50毫升水,学生又将如何实验呢?每次加多少盐?用天平先称好食盐,还是用勺子来计量,或者用包来计量?分几人实验小组?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不同材料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到课堂的不同结构,也决定着课的成败,所以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很重要。《科学》新教材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落实要靠教师的有效组织。《科学》教学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敢于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学会取舍。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只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合理调整探究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小组,善于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组织好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授学生以“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集中实验
依据小学生爱玩、贪玩的特点,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时,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学生尽兴地探究,要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而且要有所收获。有些科学实验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上,课堂上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探究实验中的核心环节,有目的地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实验小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实验改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实验,以节省探究实验的时间,便于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在四个一次性塑料杯子中分别装好食盐、沙子、砂糖、面粉,分给四根筷子,先安排第一次实验活动。四个人每人负责一个杯子,在四个杯中加入半杯水后搅拌,观察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有任务,实验很认真,还不断去观察别人杯子中的现象。搅拌三分钟后,停止实验,请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这时,学生的汇报内容丰富,对不同的现象引起了更多的思考。学生发现食盐、砂糖这两杯水中的颗粒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溶解了;装沙子的水变浑浊了,沙子颗粒没有什么变化,沉淀在杯子底部;面粉水变成了乳白色,杯子底部有一些沉淀。引导学生分类:一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另一种物质在水中不溶解。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从而明白鉴别物质是否溶解的一种方法是看是否沉淀。食盐的颗粒变小到肉眼看不见了,是溶解了;沙子颗粒没有变化,沉淀了,所以是不溶解于水的;面粉有部分沉淀,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面粉有一部分是不溶解的,还有一部分溶解了。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
《科学》教师都有同感,《科学》教材有些章节的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安排得偏多,但仔细分析教材,发现有些内容是同类实验,教学时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选用。教学时,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可以带动这一类实验,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肥皂溶解,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说出了“搅拌”、“加热水”、“切碎肥皂”等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用“搅拌”与“不搅拌”、用“热水”与“冷水”、用“切碎”与“不切碎”等不同方法。在同等条件下做好比较实验,要作好“水量、水温、大小、同时性”等量的控制,再探究肥皂块溶解的快慢变化。这个环节的指导很必要,也很重要,关系到学生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成败。
接着第二个教学环节,分两人小组,让学生完成三个探究实验,每个实验只需观察2分钟,再分析描述3分钟,整理2分钟,接着再做下一个实验,实验效果很明显。
第三个教学环节,最后花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去完成教材中的另外两个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和作业本上作好记录,下一节课检查。
我认为,科学探究实验,实验小组的安排也很重要。《怎样加快溶解》就不适合做集中实验。第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想节省时间,分四人小组让学生同时完成“搅拌”、“热水”、“切碎”三个实验,每人管理一个杯子,结果由于要求太多,同学们不知该做什么,实验时都自己做自己的,教学完全失败了。《怎样加快溶解》更适合安排两人小组实验。肥皂材料便宜,容易准备。采用两人实验小组,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便于近距离观察,看到的现象更清楚,便于描述;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
三、选择实验材料,侧重探究实验后的分析
教材包括材料,材料是教材最重要的部分,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教学中材料选择得当,可以使探究实验省时而又有效。要使探究有实效,让学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设计很必要。但是设计实验方案很花时间,在一节科学课中既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方案,又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作好实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更需要教师要有精明的组织,合理选择好有结构的材料。实验结束后,不仅要重视多数人的结论,也要重视分析个别现象。因为这些特殊现象背后隐藏着学生的疑惑,也隐藏着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情感态度,揭开疑惑可以对知识作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因为教学中对实验材料作了调整,学生在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下,才有充足的时间对特殊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照顾到个别现象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按教材要求用50毫升水,学生又将如何实验呢?每次加多少盐?用天平先称好食盐,还是用勺子来计量,或者用包来计量?分几人实验小组?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不同材料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到课堂的不同结构,也决定着课的成败,所以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很重要。《科学》新教材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落实要靠教师的有效组织。《科学》教学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敢于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学会取舍。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只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合理调整探究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小组,善于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组织好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授学生以“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