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5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从毕业生情况、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浅要探讨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可持续就业和发展的做法。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调研
目前,广西已有高职院校41所,在校毕业生达28万多人,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从市场供求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办好高等教育、培育合格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品牌、水平、质量和声誉的象征和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为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通过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随机抽取广西5所高职院校,分别向高职院校招生就业部门、教学系部和2011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50份,回收145份,实得有效问卷1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6%。
1.1 就业工作现状:90%的高职院校基本形成全员化、全程化就业工作格局,70%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专业化、信息化的程度不足。90%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25%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75%高职院校开设有创业教育和培训。35%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跟踪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1.2 毕业生就业分布:1%的毕业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23%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6%的毕业生选择三资企业,62%的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3%的毕业生选择专升本科,2%毕业生灵活就业,1%选择其他。
1.3 毕业生就业区域:82%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广西区内,18%的毕业生选择区外,3%的毕业生选择乡镇。
1.4 薪酬期望值(试用期后的工资):3%的毕业生选择1000元以下,26%的毕业生选择1000元-1500元,55%的毕业生选择1500-2000元,14%的毕业生选择2000-2500元,2%的毕业生选择2500元以上。
1.5 就业信息的获取:56%的毕业生选择学校,25%的毕业生选择报纸、电视、网络,21%的毕业生选择亲戚朋友。
1.6 学校教育评价: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对自己就业影响最大的排名前三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1.7 就业指导评价:7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针对性强,12%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手段单一,内容陈旧,17%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应增强就业意向调研和个性化指导,11%的毕业生对创业指导不满意。
2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看。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各院系也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做好就业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按照“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全员化、全程化参与就业的工作格局。“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毕业生就业体系逐渐完善,高职院校平均每年为毕业生发布有效就业需求岗位6000多个,供需比1:2.9,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2.7%,毕业生广西区内就业达80%以上, 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均有所上升,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人人参与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同时,调查中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一是就业指导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不足;二是就业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2.2 从毕业生角度来看
一是对专业认识、就业技能储备和就业相关政策仍显不足。毕业生普遍认为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增大。通过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面试等途径,反映出高职毕业生知识转换的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就业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对就业岗位、薪金、地域的要求仍存在期望值过高。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为社会提供70%以上的就业岗位。调查显示,毕业生70%以上在非公企业就业,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毕业生就业观和就业定位有了转变,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评价过高,不善于择业。一部分90后的高职毕业生家庭环境较优越,希望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基层、劳动生产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这些都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就业稳定性。
三是就业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弱。据了解,各高职院校的就业信息主要由招生就业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收集和发布,系辅导员负责通知毕业生班级。同时,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就业信息公布栏和就业信息网对招聘信息新兴发布。毕业生主动关注就业信息动态和了解企业信息的意识不强,渠道不多,特别是就业信息的处理能力比较弱,择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对策
3.1 进一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的办学思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十二五”期间,广西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多区域合作的大好机遇,借全国、全区各项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东风,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干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逐步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四个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注重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明显提高,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确保毕业生获得“双证书”作为我们办学的重要目标来抓,探索“2+1”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2 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搭建丰富多彩的就业平台,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加强校企业合作力度。注重选择与专业结合的、规范的、有上升空间且能长期校企合作的企业,与用人单位建立大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达成就业意向。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有过硬操作技能和良好思想素质的毕业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也是学校和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根本渠道,真正走上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轨道。
二是实行订单式教学。就业工作人员深入到市场进行调研,对于长期有合作意向并对毕业生需求量大的企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毕业生入学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毕业就到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约员工培训经费,也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机会。
3.3 加强就业指导研究和改革,加大就业工作专业化、信息化。一是加强就业指导研究和课程建设。注重课程设计,各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年级毕业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大一重点为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就业材料准备,大三为择业技巧、就业政策保障和创业教育。注重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面向基层就业,破除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注重就业技巧指导,如组织“模拟面试大赛”。注重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展创业培训,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坚持集中性指导与发展性指导相结合。
二是加强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纳入到教师培训计划中,制定实施方案,争取三到五年时间每个就业指导课教师有一到两次校外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此外,鼓励和督促教师考取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师等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讲课比赛,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我院广大教职员工在毕业生就业推荐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奖励机制,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发挥典型激励带动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质量的服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是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完善就业中心网站,建设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查询室,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就业导航和信息查询,还要积极采用毕业生喜欢和常用的QQ群、飞信、微博等,开拓无形市场,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就业形势和政策宣讲,收集毕业生供求信息的力度,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为毕业生搭建便捷、广阔、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做到招聘信息公开、招聘过程公开、招聘结果公开,促进公平竞争,优化就业环境。
3.4 实施 “大毕业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大毕业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培养毕业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计划。通过整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
[2]王宇苓.再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9):7-9+19.
[3]刘文清.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42-45.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调研
目前,广西已有高职院校41所,在校毕业生达28万多人,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从市场供求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办好高等教育、培育合格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品牌、水平、质量和声誉的象征和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为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通过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随机抽取广西5所高职院校,分别向高职院校招生就业部门、教学系部和2011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50份,回收145份,实得有效问卷1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6%。
1.1 就业工作现状:90%的高职院校基本形成全员化、全程化就业工作格局,70%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专业化、信息化的程度不足。90%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25%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75%高职院校开设有创业教育和培训。35%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跟踪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1.2 毕业生就业分布:1%的毕业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23%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6%的毕业生选择三资企业,62%的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3%的毕业生选择专升本科,2%毕业生灵活就业,1%选择其他。
1.3 毕业生就业区域:82%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广西区内,18%的毕业生选择区外,3%的毕业生选择乡镇。
1.4 薪酬期望值(试用期后的工资):3%的毕业生选择1000元以下,26%的毕业生选择1000元-1500元,55%的毕业生选择1500-2000元,14%的毕业生选择2000-2500元,2%的毕业生选择2500元以上。
1.5 就业信息的获取:56%的毕业生选择学校,25%的毕业生选择报纸、电视、网络,21%的毕业生选择亲戚朋友。
1.6 学校教育评价: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对自己就业影响最大的排名前三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1.7 就业指导评价:7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针对性强,12%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手段单一,内容陈旧,17%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应增强就业意向调研和个性化指导,11%的毕业生对创业指导不满意。
2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看。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各院系也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做好就业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按照“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全员化、全程化参与就业的工作格局。“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毕业生就业体系逐渐完善,高职院校平均每年为毕业生发布有效就业需求岗位6000多个,供需比1:2.9,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2.7%,毕业生广西区内就业达80%以上, 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均有所上升,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人人参与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同时,调查中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一是就业指导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不足;二是就业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2.2 从毕业生角度来看
一是对专业认识、就业技能储备和就业相关政策仍显不足。毕业生普遍认为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增大。通过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面试等途径,反映出高职毕业生知识转换的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就业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对就业岗位、薪金、地域的要求仍存在期望值过高。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为社会提供70%以上的就业岗位。调查显示,毕业生70%以上在非公企业就业,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毕业生就业观和就业定位有了转变,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评价过高,不善于择业。一部分90后的高职毕业生家庭环境较优越,希望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基层、劳动生产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这些都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就业稳定性。
三是就业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弱。据了解,各高职院校的就业信息主要由招生就业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收集和发布,系辅导员负责通知毕业生班级。同时,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就业信息公布栏和就业信息网对招聘信息新兴发布。毕业生主动关注就业信息动态和了解企业信息的意识不强,渠道不多,特别是就业信息的处理能力比较弱,择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对策
3.1 进一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的办学思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十二五”期间,广西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多区域合作的大好机遇,借全国、全区各项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东风,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干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逐步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四个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注重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明显提高,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确保毕业生获得“双证书”作为我们办学的重要目标来抓,探索“2+1”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2 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搭建丰富多彩的就业平台,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加强校企业合作力度。注重选择与专业结合的、规范的、有上升空间且能长期校企合作的企业,与用人单位建立大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达成就业意向。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有过硬操作技能和良好思想素质的毕业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也是学校和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根本渠道,真正走上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轨道。
二是实行订单式教学。就业工作人员深入到市场进行调研,对于长期有合作意向并对毕业生需求量大的企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毕业生入学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毕业就到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约员工培训经费,也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机会。
3.3 加强就业指导研究和改革,加大就业工作专业化、信息化。一是加强就业指导研究和课程建设。注重课程设计,各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年级毕业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大一重点为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就业材料准备,大三为择业技巧、就业政策保障和创业教育。注重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面向基层就业,破除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注重就业技巧指导,如组织“模拟面试大赛”。注重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展创业培训,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坚持集中性指导与发展性指导相结合。
二是加强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纳入到教师培训计划中,制定实施方案,争取三到五年时间每个就业指导课教师有一到两次校外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此外,鼓励和督促教师考取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师等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讲课比赛,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我院广大教职员工在毕业生就业推荐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奖励机制,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发挥典型激励带动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质量的服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是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完善就业中心网站,建设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查询室,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就业导航和信息查询,还要积极采用毕业生喜欢和常用的QQ群、飞信、微博等,开拓无形市场,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就业形势和政策宣讲,收集毕业生供求信息的力度,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为毕业生搭建便捷、广阔、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做到招聘信息公开、招聘过程公开、招聘结果公开,促进公平竞争,优化就业环境。
3.4 实施 “大毕业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大毕业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培养毕业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计划。通过整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
[2]王宇苓.再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9):7-9+19.
[3]刘文清.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