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观音阁为例,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观音阁设计美学上的成就。从功能与实用、造型与结构还是风俗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该阁楼为我国木结构楼阁中保存最久远的。对该阁楼的功能、工艺、艺术性等方面对其设计美学加以诠释,以探讨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审美,对现代设计艺术如何发扬传统艺术不朽的设计美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观音阁;设计美学;木结构;建筑工艺
我国古代建筑发源种类众多,而最早的木结构系列则为观音阁(图一)。无论从审美与实用、结构与材料等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木结构建筑。该佛殿,高23 米多。面宽5 间,20.23 米,进深4 间,14.26 米。阁内中央有一座穿透两层的观音雕像,俗称为11 面观音像。外部看起来只有两层,实为三层。成为我国最早的藏有暗层的建筑物。
(图一)
观音阁建于宋太宗之雍熙元年,北宋建国之第二十四年。建筑风格,有唐代风范,也有宋式之风。南北朝及以后建立寺院的传统手法就是把高层建筑放在山门内。它上距唐朝亡仅七十七年,所以具有唐代文艺之遗风,而下距《营造法式》却有百十六年。从建筑史上来说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观音阁建筑最突出功能是“斗拱”,承担了整个建筑承重作用。
一、功能之美━━突显抗震能力
观音阁的功能最突显的地方在它的防震能力,梁思成曾经为独乐寺观音阁的五架梁做过静荷载、活荷载以及挠曲、剪切等应力的计算,发现该阁梁架结构用材非常得力,称之为“宛如曾经精密计算而造者”。由于观音阁结构用材合理,结构本身又不过重,上层梁架和屋顶又都较轻,外檐柱十八根,内檐柱十根,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所以能经住风暴和地震所产生的水平推力(即地震时产生的横波和面波)以免受到损坏。这种楼阁结构不仅能抗御地震所引起的水平推力和扭曲应力方面的冲击,即使遇到地震的纵波,也不会轻易受到损害。
至今几千年时间里,它也受了多次强烈地震,但却依然完好。如清康熙十八年(1979年),发生在北京东部的八级地震。据《康熙蓟县志》记载:“巳时地大震有声,遍于空中。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1]。”可是观音阁却屹立不动。再如《光绪顺天府志》引《居易录》记载“乙未地震,官廨民舍无一存,独阁不圮[2]。” 而至今天,这座与强震“互动”岿然独存的观音阁,已被列为全国抗震性能最好的建筑之一。
二、技术之美━━集古人智慧之大成
纵观观音阁整个建筑,遍布了斗拱结构,且样式众多,按照位置和功能来分布,于是这样便组成一个整体建筑支架。且设计构思合理协调,和其他木制材料部分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建筑整体。而主干的斗拱结构则起到整个建筑的承重作用。在外形上,台阶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侧,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坐,上层复以坡度和缓和的歇山式屋顶,从而在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朝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
观音阁整个建筑共有二十八根立柱,外部有十八根,内部则十根。每个柱子都有显著的侧脚,上下层柱交接处使用叉柱造,即指柱子不与地面保持垂直而是以两边略向建筑中心倾斜,于是便形成了观音阁上小下大的整体形状,这样便使建筑更具有稳定性和抗震性。
陈道明先生曾这样评价观音阁“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建筑阁内空间上的艺术处理,完全以大木作的构造,小木作的工艺,巧妙配合成淳朴而富有韵律的形象,达到了高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古建筑形式中非常具有代表之作,尤其是木结构防震建筑。不禁令人感叹观音阁这种结构的建筑可谓是古人智慧结晶中的优秀之作。
三、材料之美——充分利用木制构件
木为生命象征,古人建筑应以“木”为根本。木材相对于石材而言有一些弱点,比如坚固性和耐久性较差、尺寸受树木本身的限制等。但中国古人工匠们充分发挥了木材柔性好的优势,以柔克刚,建立了与木材相适应的建筑结构体系。木从古至今都是生命的象征,代表了生生不息。建筑种类很多,而以木结构为主的构造一直延续了七几千余。木结构抗震“墙倒屋不塌”,据1932年测量记录,观音阁用材24厘米X 16厘米,在古代,木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建筑材料。观云阁通过榫卯等方法,各种木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木构架结构。是将木材材料运用得非常得当的一个实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遭遇地震时,周边矮层建筑纷纷倒塌,而观音阁却岿然不动的真正原因。这些都是古人充分利用木材智慧的结晶。
所谓人顺从自然、依附自然。观音阁充分的利用木斗拱,使阁楼各个部分相互衔接,加上木料的特性,使抗震性起到了双层作用。这些都是古代伟人充分利用木材智慧的结晶。整座建筑中木材质榫卯互相组合,梁、枋、柱、橼相互组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木材质优点的观音阁,能抵御几十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木材质结构形式的观音阁能够在历史上根据记载抵御了将近三十次很大地震而安然无恙,也是我们当今研究抗震建筑的一个宝库。
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观音阁”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设计中的一座瑰宝,通过对其功能、材料、技术美的发现,将会对我们当今设计如何发扬传统艺术美和当今人类生活功能需求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尤其是作为我们古建筑的维修或当今建筑的抗震设计都有一定的设计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姓名:王书芹(1994.3~),性别:女,籍贯:湖南邵阳,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职称,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方法研究。
关键词:观音阁;设计美学;木结构;建筑工艺
我国古代建筑发源种类众多,而最早的木结构系列则为观音阁(图一)。无论从审美与实用、结构与材料等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木结构建筑。该佛殿,高23 米多。面宽5 间,20.23 米,进深4 间,14.26 米。阁内中央有一座穿透两层的观音雕像,俗称为11 面观音像。外部看起来只有两层,实为三层。成为我国最早的藏有暗层的建筑物。
(图一)
观音阁建于宋太宗之雍熙元年,北宋建国之第二十四年。建筑风格,有唐代风范,也有宋式之风。南北朝及以后建立寺院的传统手法就是把高层建筑放在山门内。它上距唐朝亡仅七十七年,所以具有唐代文艺之遗风,而下距《营造法式》却有百十六年。从建筑史上来说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观音阁建筑最突出功能是“斗拱”,承担了整个建筑承重作用。
一、功能之美━━突显抗震能力
观音阁的功能最突显的地方在它的防震能力,梁思成曾经为独乐寺观音阁的五架梁做过静荷载、活荷载以及挠曲、剪切等应力的计算,发现该阁梁架结构用材非常得力,称之为“宛如曾经精密计算而造者”。由于观音阁结构用材合理,结构本身又不过重,上层梁架和屋顶又都较轻,外檐柱十八根,内檐柱十根,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所以能经住风暴和地震所产生的水平推力(即地震时产生的横波和面波)以免受到损坏。这种楼阁结构不仅能抗御地震所引起的水平推力和扭曲应力方面的冲击,即使遇到地震的纵波,也不会轻易受到损害。
至今几千年时间里,它也受了多次强烈地震,但却依然完好。如清康熙十八年(1979年),发生在北京东部的八级地震。据《康熙蓟县志》记载:“巳时地大震有声,遍于空中。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1]。”可是观音阁却屹立不动。再如《光绪顺天府志》引《居易录》记载“乙未地震,官廨民舍无一存,独阁不圮[2]。” 而至今天,这座与强震“互动”岿然独存的观音阁,已被列为全国抗震性能最好的建筑之一。
二、技术之美━━集古人智慧之大成
纵观观音阁整个建筑,遍布了斗拱结构,且样式众多,按照位置和功能来分布,于是这样便组成一个整体建筑支架。且设计构思合理协调,和其他木制材料部分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建筑整体。而主干的斗拱结构则起到整个建筑的承重作用。在外形上,台阶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侧,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坐,上层复以坡度和缓和的歇山式屋顶,从而在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朝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
观音阁整个建筑共有二十八根立柱,外部有十八根,内部则十根。每个柱子都有显著的侧脚,上下层柱交接处使用叉柱造,即指柱子不与地面保持垂直而是以两边略向建筑中心倾斜,于是便形成了观音阁上小下大的整体形状,这样便使建筑更具有稳定性和抗震性。
陈道明先生曾这样评价观音阁“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建筑阁内空间上的艺术处理,完全以大木作的构造,小木作的工艺,巧妙配合成淳朴而富有韵律的形象,达到了高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古建筑形式中非常具有代表之作,尤其是木结构防震建筑。不禁令人感叹观音阁这种结构的建筑可谓是古人智慧结晶中的优秀之作。
三、材料之美——充分利用木制构件
木为生命象征,古人建筑应以“木”为根本。木材相对于石材而言有一些弱点,比如坚固性和耐久性较差、尺寸受树木本身的限制等。但中国古人工匠们充分发挥了木材柔性好的优势,以柔克刚,建立了与木材相适应的建筑结构体系。木从古至今都是生命的象征,代表了生生不息。建筑种类很多,而以木结构为主的构造一直延续了七几千余。木结构抗震“墙倒屋不塌”,据1932年测量记录,观音阁用材24厘米X 16厘米,在古代,木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建筑材料。观云阁通过榫卯等方法,各种木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木构架结构。是将木材材料运用得非常得当的一个实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遭遇地震时,周边矮层建筑纷纷倒塌,而观音阁却岿然不动的真正原因。这些都是古人充分利用木材智慧的结晶。
所谓人顺从自然、依附自然。观音阁充分的利用木斗拱,使阁楼各个部分相互衔接,加上木料的特性,使抗震性起到了双层作用。这些都是古代伟人充分利用木材智慧的结晶。整座建筑中木材质榫卯互相组合,梁、枋、柱、橼相互组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木材质优点的观音阁,能抵御几十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木材质结构形式的观音阁能够在历史上根据记载抵御了将近三十次很大地震而安然无恙,也是我们当今研究抗震建筑的一个宝库。
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观音阁”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设计中的一座瑰宝,通过对其功能、材料、技术美的发现,将会对我们当今设计如何发扬传统艺术美和当今人类生活功能需求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尤其是作为我们古建筑的维修或当今建筑的抗震设计都有一定的设计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姓名:王书芹(1994.3~),性别:女,籍贯:湖南邵阳,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职称,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