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方方曾指出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就一个字“浅”。她解释说,我认为目前中学生写作水平下降了,不是说遣词造句的功夫下降了,是浅薄在思想上,浅薄在趣味上。现在学生们的文字可以很老练,但是内容却很苍白,文章缺少内心的力量,缺少我們那个时代的大气,总显得小鼻子小眼的。其实文字粗糙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思想,有内心的力量,有真情实感。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是感同身受。
一、中学生作文的“浅薄”之处
1、追求轻浮豪华文风。当前的中学生作文,往好里说,是越来越唯美,越来越活泼,遣词造句的功夫越来越娴熟;往不好里说,则是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柔靡,或者用方方的话,是越来越小鼻子小眼,越来越小家子气了。可是中学生除了这些跨时空的通病之外,更突出地表现在对轻浮柔弱文笔的钟情与追求上,对女性化审美趣味的钟情与追求上。文如其人,柔弱的文笔折射出的是柔弱的人格。
2、缺少当地特色文化内涵。当人们批评中学生作文喜欢编造故事,喜欢杜撰情节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很显形的标志,即这些故事的背景多为异域他国。不是棕榈海滩,就是华府大道。即便是没有明显地域标志的,也要在人名上略施小计,不是露西,就是巴博凯蒂。满分作文获奖作文一篇篇一本本,有显出民族特色,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吗?没有。
3、没有鲜活的个性。
个性是文章价值生成的基本点之一。有人认为以此要求中学生是否标准太高,强人所难。记得契诃夫有言,世界上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叫,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上帝给它的声音叫吧。可是我们的中学生作文中,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4、语言上的新潮。
这种语言上的新潮常表现在对“时尚”流行语、汉外文混用和网络语言的追逐,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渴望着时尚、新潮和与众不同,这种心理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是追求新潮。请看,中学生作文中常 见的语句:
(1)“哇噻,你可真了不起!”(2)“我们班长真是酷毙了。”(3)“你超聪。”
二、作文“浅薄”的原因
1、语文课现在成了鸡肋——这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无奈和不甘的感慨。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语文课甚至连鸡肋都不如,只是为应付高考而不得不握在手里的讨人厌的敲门砖。
语文地位的弱化并非一日,而让语文从“国语”变为学生眼中的“鸡肋”的无疑是英语地位的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考英语,而且过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虽然大学里语文也算必修课,但学生还是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英语上,哪怕是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例外。毕竟语文很少有不及格的,但英语考不好不仅影响到毕业和学位,还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升学。又有谁敢不拿英语当回事呢?而语文考不好只影响总分,并不会对学生的前途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虽然语文被列为主课,但这门课在学校里的地位明显不能与其他主课相比。毕竟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小学、初中十多年学下来,高中再学也不见得会有多大长进。而且真正要学好语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不象数理化或英语那样只要短时间“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语文学习见效慢、效率不高是急于求成的学生和家长将语文视为“鸡肋”的重要原因。
2、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现在的考试很少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而是和英语考试一样设定了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学中一味要求死记硬背,甚至把押作文题和背诵几十篇范文作为应付高考的经验来传授。难怪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英语不错,语文却是一塌糊涂,连封信都写不好。
3、 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但现在的高考考得更多的却是“分析”(“阅读理解”)。难怪有人说语文早已被异化,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讲解而非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考试成绩也许是提高了,但真实的语文水平却未见长进。
因此, 语文课要免成“鸡肋”,除了要提高其地位外,语文考试也应该尽量避免英语化,否则不利于全民族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无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样,作文“浅薄”也就成了必然。
三、解决作文“浅薄”的策略
1、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写文章,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要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文句通顺、文字规范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如果一个人提笔就文句不通、写错别字和不会用标点,就很难说他具有了写作能力。现实中有人认为语言文字、标点之类是枝节问题,不值一提,作文教学应抓“观点鲜明、主题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等大问题、高难度的问题。对于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来说,究竟谁是“高难度问题”?谁更重要呢?如果一个人句子都写不通,错别字又多,标点符号不会用,你对他大讲怎么样提炼主题,怎么样使文章结构严谨,议论、说明、叙述有哪些方法之类,那是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来看,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忽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个环节,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上。
2、扩大生活、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许多学生怕作文,在作文课上提不起精神。感到没词汇,没材料,没东西可写,往往不会开头、不会结尾。作为教师,不应该责怪学生写不出文章来,而要热情地帮助他们去发现作文的“源头活水”。
首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诗圣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蕴藏着极为深刻的道理。要想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必须从阅读开始。“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乃语文教学之成功。”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要着力培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一切有用的书,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积累储存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各类知识读物,包括天文、地理、哲学、经济、人文社会等书籍,都应有选择地阅读。时事政治、杂文小品也应经常阅读。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纳众家之长,积累语言精华、写作精华,力求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其次,要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必须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人类社会万紫千红,异彩纷呈,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自然界四季的更替,风花雪月,都是描写的对象。要学生放开手脚,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向开放的生活要素材、要激情、要技法,从而使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标。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
再次,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向生活要素材。
学生无话可写、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他们缺少嘻戏的欢乐、挫折的忧伤,登攀的磨难与漂流的惊险。天天吃饭读书,读书吃饭。生活枯燥,平谈乏味,自然就无啥可写。让他们完成基本读、写理论之后适当参与游戏,参与劳动,参与论辩,参与社会的各种实践,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激情,感受人生,让他们的个人激情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活动扩大生活、开阔视野、历练感情,丰富写作的素材。
3、多写多改,以改促写,提高写作素养。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才能形成。要多提供写作的机会。
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靠每年上级规定的习作次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多写多练,因为这是直接的专项强化。只有强化训练才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让学生多做周记、多写日记、多做仿写、改写和扩写练习,可结合各种活动诸如办墙报、手抄报、出校刊、写广播稿等来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要过关,非常练笔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中学生常常感到写作是件很难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的训练太少。因此,作文教学要坚持多写多改的原则。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鼓励他们多关注现实生活,多读好书,才能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境界。
一、中学生作文的“浅薄”之处
1、追求轻浮豪华文风。当前的中学生作文,往好里说,是越来越唯美,越来越活泼,遣词造句的功夫越来越娴熟;往不好里说,则是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柔靡,或者用方方的话,是越来越小鼻子小眼,越来越小家子气了。可是中学生除了这些跨时空的通病之外,更突出地表现在对轻浮柔弱文笔的钟情与追求上,对女性化审美趣味的钟情与追求上。文如其人,柔弱的文笔折射出的是柔弱的人格。
2、缺少当地特色文化内涵。当人们批评中学生作文喜欢编造故事,喜欢杜撰情节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很显形的标志,即这些故事的背景多为异域他国。不是棕榈海滩,就是华府大道。即便是没有明显地域标志的,也要在人名上略施小计,不是露西,就是巴博凯蒂。满分作文获奖作文一篇篇一本本,有显出民族特色,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吗?没有。
3、没有鲜活的个性。
个性是文章价值生成的基本点之一。有人认为以此要求中学生是否标准太高,强人所难。记得契诃夫有言,世界上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叫,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上帝给它的声音叫吧。可是我们的中学生作文中,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4、语言上的新潮。
这种语言上的新潮常表现在对“时尚”流行语、汉外文混用和网络语言的追逐,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渴望着时尚、新潮和与众不同,这种心理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是追求新潮。请看,中学生作文中常 见的语句:
(1)“哇噻,你可真了不起!”(2)“我们班长真是酷毙了。”(3)“你超聪。”
二、作文“浅薄”的原因
1、语文课现在成了鸡肋——这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无奈和不甘的感慨。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语文课甚至连鸡肋都不如,只是为应付高考而不得不握在手里的讨人厌的敲门砖。
语文地位的弱化并非一日,而让语文从“国语”变为学生眼中的“鸡肋”的无疑是英语地位的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考英语,而且过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虽然大学里语文也算必修课,但学生还是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英语上,哪怕是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例外。毕竟语文很少有不及格的,但英语考不好不仅影响到毕业和学位,还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升学。又有谁敢不拿英语当回事呢?而语文考不好只影响总分,并不会对学生的前途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虽然语文被列为主课,但这门课在学校里的地位明显不能与其他主课相比。毕竟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小学、初中十多年学下来,高中再学也不见得会有多大长进。而且真正要学好语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不象数理化或英语那样只要短时间“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语文学习见效慢、效率不高是急于求成的学生和家长将语文视为“鸡肋”的重要原因。
2、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现在的考试很少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而是和英语考试一样设定了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学中一味要求死记硬背,甚至把押作文题和背诵几十篇范文作为应付高考的经验来传授。难怪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英语不错,语文却是一塌糊涂,连封信都写不好。
3、 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但现在的高考考得更多的却是“分析”(“阅读理解”)。难怪有人说语文早已被异化,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讲解而非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考试成绩也许是提高了,但真实的语文水平却未见长进。
因此, 语文课要免成“鸡肋”,除了要提高其地位外,语文考试也应该尽量避免英语化,否则不利于全民族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无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样,作文“浅薄”也就成了必然。
三、解决作文“浅薄”的策略
1、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写文章,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要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文句通顺、文字规范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如果一个人提笔就文句不通、写错别字和不会用标点,就很难说他具有了写作能力。现实中有人认为语言文字、标点之类是枝节问题,不值一提,作文教学应抓“观点鲜明、主题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等大问题、高难度的问题。对于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来说,究竟谁是“高难度问题”?谁更重要呢?如果一个人句子都写不通,错别字又多,标点符号不会用,你对他大讲怎么样提炼主题,怎么样使文章结构严谨,议论、说明、叙述有哪些方法之类,那是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来看,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忽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个环节,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上。
2、扩大生活、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许多学生怕作文,在作文课上提不起精神。感到没词汇,没材料,没东西可写,往往不会开头、不会结尾。作为教师,不应该责怪学生写不出文章来,而要热情地帮助他们去发现作文的“源头活水”。
首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诗圣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蕴藏着极为深刻的道理。要想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必须从阅读开始。“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乃语文教学之成功。”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要着力培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一切有用的书,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积累储存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各类知识读物,包括天文、地理、哲学、经济、人文社会等书籍,都应有选择地阅读。时事政治、杂文小品也应经常阅读。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纳众家之长,积累语言精华、写作精华,力求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其次,要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必须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人类社会万紫千红,异彩纷呈,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自然界四季的更替,风花雪月,都是描写的对象。要学生放开手脚,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向开放的生活要素材、要激情、要技法,从而使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标。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
再次,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向生活要素材。
学生无话可写、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他们缺少嘻戏的欢乐、挫折的忧伤,登攀的磨难与漂流的惊险。天天吃饭读书,读书吃饭。生活枯燥,平谈乏味,自然就无啥可写。让他们完成基本读、写理论之后适当参与游戏,参与劳动,参与论辩,参与社会的各种实践,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激情,感受人生,让他们的个人激情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活动扩大生活、开阔视野、历练感情,丰富写作的素材。
3、多写多改,以改促写,提高写作素养。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才能形成。要多提供写作的机会。
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靠每年上级规定的习作次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多写多练,因为这是直接的专项强化。只有强化训练才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让学生多做周记、多写日记、多做仿写、改写和扩写练习,可结合各种活动诸如办墙报、手抄报、出校刊、写广播稿等来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要过关,非常练笔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中学生常常感到写作是件很难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的训练太少。因此,作文教学要坚持多写多改的原则。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鼓励他们多关注现实生活,多读好书,才能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