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f1986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等。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養培养的教学与实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在课堂教学,有位专家说得好:“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教学要给学生四个实用的课堂
  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境之中,也就是“融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四是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师。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的学习以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的做法就是如此。
  二、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导入要新颖,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自我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教师教学需要构建对语义的理解,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三是要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中要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教学要给学生正确与美妙的语言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语言,不能出现病语、冷语、脏语、咒语、浮语、烦语。同样,教学更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美妙语言的教学。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利用好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对美妙语言的感悟与体验方法,是最为重要的。面向生活的教学就是结合社会生活,将“时文”作为美妙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把报纸、杂志、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时新内容引入教学语言的学习中。教师可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语言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语言的美妙。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牢牢抓住核心素养这个中心,在教学中充分落实以生为本,自主合作,积累创新,让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技能,理解文意靠阅读,感受内容靠阅读,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靠阅读,阅读教学在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预习导读,激趣质疑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中要教会学生预习
期刊
什么是高效课堂?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或者说,就是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教学问题合理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
期刊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两条渠道来接受知识信息的。板书便是使学生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知识信息的载体,它能使学生理清授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同时,教师整齐、规范、美观的板书在学生面前就是良好的示范,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书写习惯以及治学方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呢?  一、板书设计的原则  板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实用性原则。板书作为
期刊
近年来的《汉字听写大会》与《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受到民众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大众对汉字书写的反思。由于现代电脑的普及导致了“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等问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也普遍下降。就连《千字文》《急就篇》和被称为“小四书”的《性理字训》《名物蒙求》《历代蒙求》和《十七史蒙求》等古代启蒙读物读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而汉字是现在仍然使用的文字中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
期刊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呵护学生独特的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问,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精彩,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水平。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  学生的疑问也许是不经意的不是为难老师的,只是他们在阅读时呼之欲出的第一感觉,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发现,并加以鼓励,因为这就是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将激励学生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有时学生的疑问
期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对于诗歌教学至关重要,它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读的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丰富的内涵,
期刊
韩国将端午节列入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2012年10月,韩国学生参加了在云岘宫举办的科举考试,席地而坐进行限时作文。面对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中国中学语文课程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经典的比重。苏教版开设了诸子百家、唐宋诗词鉴赏等选修课程,国家也规定了清明节、中秋节的法定假期,以期能发挥这些传统节日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断代。因
期刊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总是搞不清《社戏》究竟是小说还是散文。对这个问题,光是靠背一个出处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得从源头上找方法,那就是按照小说文体的特点,用赏析小说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领略到区别于散文的小说独有的技法带来的一系列滋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学会识别什么是小说,树立文体意识,以达到教一篇就教一类、学一篇为例能举一反三地学习这类一文体的目标。况且,鲁迅先生的这一篇《社
期刊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在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如叶老所说:“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小学生阅读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一句话,一个任务,更需要老师长期有效地进行阅读方法的督促指导。  一、读前指导 与书本的美丽相遇  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先不用急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加强课外阅读的实践训练对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同时还强调:“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阅读的良好氛围。”这些都在提醒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