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吃是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但对小吃的翻译尚未规范并缺乏研究。本文在分析了陕西小吃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几种适合陕西特色小吃的翻译策略,力求得出一个更符合实用的译文。
关键词: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策略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陕西小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与民风民俗密切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陕西饮食文化的翻译,但这些研究过于强调菜肴的实用性却不能体现出饮食文化特色。虽然陕西省商务厅在2007 年公布了50 余種小吃的英文名称,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广泛推广。这不但是对陕西美食特色文化形象的损坏,对国外友人在陕西的饮食消费造成了影响,同时还不利于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与世界的交流。因此,陕西特色美食的文化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一、陕西小吃名称翻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1 意义模糊和错译
译文的意义模糊和错译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译文让人听后产生错误的联想。比如说有的旅游杂志将陕西的代表小吃羊肉泡馍翻译成pita soaked in lamb soup。羊肉泡馍是将半发酵的面饼泡入高汤,这种面饼质地相对紧密,所以久煮不烂,而pita是中东地区及地中海地区的一种特色食品,将发酵的面团高温烘烤成形鼓胀而内部中空的扁平形面包。Pita作为一种地方特产食品其名称已被广为接受,现在用这种外来词汇再去解释具有中国特产的小吃,难免使受众产生意义混淆和联想障碍。除此以外,馍在这个饭里最后呈现出来的形象是被掰成细碎的小面块。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羊肉泡馍译为beef(lamb)stew of pieces of bread。
1.2 漏译
八宝饭是陕西的传统小吃,由蒸制的糯米和各种果料拼成的。有的地方将其翻译为eight delicacies rice。这种翻译过分强调“八宝”的文化意义,而没有体现小吃的外在形象和内容,让人看的一头雾水。建议改为rice pudding or rice pudding with eight treasures。
Biangbiang 面作为陕西八大怪之一,在某网站上的英译为thick noodles。这种译法没能体现这个面宽而长的最主要特点。
1.3 译文繁冗
如杨凌蘸水面被译为:long,wide,flat noodles to be dipped in tomato sauce with green vegetables,此译文把这个小吃的原材料、形状、吃法包揽在内,更像是对这个面的一句简单介绍。建议改为:Yang Ling style noodles in tomato sauce。其余例子还有,如:锅盔:Bread sliced from a huge loaf to eat with soup and other dishes;凉皮:rice noodles in garlic,vinegar,soy sauce served cold。
二、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策略
从以上特色美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陕西特色美食的英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者针对以上美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试着将陕西特色小吃的翻译策略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
2.1 直译法
陕西美食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很大一部分是以食物的原料或附带加工形状命名和烹饪手段命名。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根据小吃的表面含义用英文意义与之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顾客一目了然地知道菜的形状、
用料、及制作方法等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即要使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具有类似甚至相同的生态环境背景,根据两种语言的实质,实现语言维的最佳适应选择转换。如“西府浆水面”,《中国名特小吃辞典》说:“陕西省关中一带著名小吃,是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在陕西省商务厅已经确定的50 种名小吃名单中被译为"western style pickled vegetable noodles"。“西府”泛指关中以西,也是宝鸡的别称,译文中的"western style",读者会以为是西方的物。因此,将其译为"Xi-fu style/Bao Ji style noodles with pickled vegetable",这样既可明确地体现其地域特征,同时对制作的原材料进行了说明,不仅可以使游客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同时也减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
2.2 意译法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讲究“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陕西特色美食亦如此,因此,陕西小吃名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这类名称往往利用美食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制作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赋予食物美丽动听或吉祥如意的名字。如,“金线油塔”是陕西西安地区的一种名贵的汉族传统小吃。是以面粉与猪板油揉成饼坯经蒸制而成,因其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上文提到“金线油塔”被译为"Crispy Fried Noodles",其中的"Fried"明显违背了原意,因为金线油塔是蒸制而成而非油炸,而且译文也使原文的吉利意味消失殆尽。试改译为"Golden Oil Tower",因为译者要考虑到译语读者对原语文化的空缺,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进行转换,不仅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又要将原语的功能意义完整地传达到译文中,使译语读者对原文吉祥美好的意境感同身受,从而成功地达到交际的目的。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将“腊汁肉夹馍”译为"Shaanxi Sandwich"等。
2.3 音译法
随着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对于陕西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本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则,应先按中文拼音译出,然后加以英文注。就如同"coffee"译成“咖啡”,而不是“可可豆研成粉状加水而成的饮料”,"pizza" 译成“披萨”,而非“意大利馅饼”。如“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将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其主要特征为色泽乳白、糕面蓬松起泡,口感绵软甜香,入口即消,深受人们的青睐。起此名称是想借这一形象的“泡泡”唤起人们对此美食的遐想,因此译为"Bubble Oil Cake",恰巧利用英文象声词"Bubble"就可以将原语和译语分别放在其所在的生态环境考虑,从而使译语读者很好地感受到原语所要表达的意境。类似例子包括“Biángbiáng 面”,直接用拼音译出,再加适当注解即可,建议改为"Biángbiáng Mian(Shaanxi style wide and long noodles)"。
三、结论
对特色小吃的翻译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求译者不但要了解小吃的特点,原材料还要熟知其制作方法,真正了解其命名的依据,本文通过对一些陕西特色小吃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希望能够推动和改进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陕西的对外形象。
参考文献:
[1]赵丽,陕西特色餐饮翻译研究,鸭绿江
[2]李玲,西安小吃翻译的实证研究,校园英语
[3]李庆明,跨文化背景下陕西小吃名称的翻译,经营管理者
作者简介:
刘宝青: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 硕士,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范聪: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 硕士,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关键词: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策略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陕西小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与民风民俗密切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陕西饮食文化的翻译,但这些研究过于强调菜肴的实用性却不能体现出饮食文化特色。虽然陕西省商务厅在2007 年公布了50 余種小吃的英文名称,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广泛推广。这不但是对陕西美食特色文化形象的损坏,对国外友人在陕西的饮食消费造成了影响,同时还不利于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与世界的交流。因此,陕西特色美食的文化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一、陕西小吃名称翻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1 意义模糊和错译
译文的意义模糊和错译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译文让人听后产生错误的联想。比如说有的旅游杂志将陕西的代表小吃羊肉泡馍翻译成pita soaked in lamb soup。羊肉泡馍是将半发酵的面饼泡入高汤,这种面饼质地相对紧密,所以久煮不烂,而pita是中东地区及地中海地区的一种特色食品,将发酵的面团高温烘烤成形鼓胀而内部中空的扁平形面包。Pita作为一种地方特产食品其名称已被广为接受,现在用这种外来词汇再去解释具有中国特产的小吃,难免使受众产生意义混淆和联想障碍。除此以外,馍在这个饭里最后呈现出来的形象是被掰成细碎的小面块。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羊肉泡馍译为beef(lamb)stew of pieces of bread。
1.2 漏译
八宝饭是陕西的传统小吃,由蒸制的糯米和各种果料拼成的。有的地方将其翻译为eight delicacies rice。这种翻译过分强调“八宝”的文化意义,而没有体现小吃的外在形象和内容,让人看的一头雾水。建议改为rice pudding or rice pudding with eight treasures。
Biangbiang 面作为陕西八大怪之一,在某网站上的英译为thick noodles。这种译法没能体现这个面宽而长的最主要特点。
1.3 译文繁冗
如杨凌蘸水面被译为:long,wide,flat noodles to be dipped in tomato sauce with green vegetables,此译文把这个小吃的原材料、形状、吃法包揽在内,更像是对这个面的一句简单介绍。建议改为:Yang Ling style noodles in tomato sauce。其余例子还有,如:锅盔:Bread sliced from a huge loaf to eat with soup and other dishes;凉皮:rice noodles in garlic,vinegar,soy sauce served cold。
二、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策略
从以上特色美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陕西特色美食的英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者针对以上美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试着将陕西特色小吃的翻译策略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
2.1 直译法
陕西美食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很大一部分是以食物的原料或附带加工形状命名和烹饪手段命名。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根据小吃的表面含义用英文意义与之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顾客一目了然地知道菜的形状、
用料、及制作方法等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即要使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具有类似甚至相同的生态环境背景,根据两种语言的实质,实现语言维的最佳适应选择转换。如“西府浆水面”,《中国名特小吃辞典》说:“陕西省关中一带著名小吃,是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在陕西省商务厅已经确定的50 种名小吃名单中被译为"western style pickled vegetable noodles"。“西府”泛指关中以西,也是宝鸡的别称,译文中的"western style",读者会以为是西方的物。因此,将其译为"Xi-fu style/Bao Ji style noodles with pickled vegetable",这样既可明确地体现其地域特征,同时对制作的原材料进行了说明,不仅可以使游客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同时也减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
2.2 意译法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讲究“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陕西特色美食亦如此,因此,陕西小吃名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这类名称往往利用美食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制作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赋予食物美丽动听或吉祥如意的名字。如,“金线油塔”是陕西西安地区的一种名贵的汉族传统小吃。是以面粉与猪板油揉成饼坯经蒸制而成,因其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上文提到“金线油塔”被译为"Crispy Fried Noodles",其中的"Fried"明显违背了原意,因为金线油塔是蒸制而成而非油炸,而且译文也使原文的吉利意味消失殆尽。试改译为"Golden Oil Tower",因为译者要考虑到译语读者对原语文化的空缺,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进行转换,不仅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又要将原语的功能意义完整地传达到译文中,使译语读者对原文吉祥美好的意境感同身受,从而成功地达到交际的目的。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将“腊汁肉夹馍”译为"Shaanxi Sandwich"等。
2.3 音译法
随着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对于陕西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本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则,应先按中文拼音译出,然后加以英文注。就如同"coffee"译成“咖啡”,而不是“可可豆研成粉状加水而成的饮料”,"pizza" 译成“披萨”,而非“意大利馅饼”。如“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将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其主要特征为色泽乳白、糕面蓬松起泡,口感绵软甜香,入口即消,深受人们的青睐。起此名称是想借这一形象的“泡泡”唤起人们对此美食的遐想,因此译为"Bubble Oil Cake",恰巧利用英文象声词"Bubble"就可以将原语和译语分别放在其所在的生态环境考虑,从而使译语读者很好地感受到原语所要表达的意境。类似例子包括“Biángbiáng 面”,直接用拼音译出,再加适当注解即可,建议改为"Biángbiáng Mian(Shaanxi style wide and long noodles)"。
三、结论
对特色小吃的翻译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求译者不但要了解小吃的特点,原材料还要熟知其制作方法,真正了解其命名的依据,本文通过对一些陕西特色小吃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希望能够推动和改进陕西特色小吃翻译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陕西的对外形象。
参考文献:
[1]赵丽,陕西特色餐饮翻译研究,鸭绿江
[2]李玲,西安小吃翻译的实证研究,校园英语
[3]李庆明,跨文化背景下陕西小吃名称的翻译,经营管理者
作者简介:
刘宝青: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 硕士,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范聪: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 硕士,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