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档案局,在二处即档案馆业务监督指导处工作。当年第一次出差是在副处长来长治带领下去北京郊区的昌平县,进行档案进馆范围的调查研究,历时一个多月。
从北京市里去昌平要到德胜门乘345路公共汽车,全部的感觉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挤”。在车站排队时是人紧跟着人,开门儿上车时是人紧挨着人,上了车以后是人紧贴着人。车开出的头几站,没人下车,但还有不少人要上来,尽管车里已经近于饱和,但又不能不让下面的人上,于是壮观的场面开始上演。车上是售票员声嘶力竭地叫喊,吆喝车门附近的人往里挤,给下面的人腾出一点儿空地儿,车下是人们团结协作,把脚已蹬上台阶的人往里塞。此时正是人既无分老幼,亦不分男女,推、托、抬、举,有些动作换一个环境即可斥之为有伤风化,甚至可判为行为不轨,但在这里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大家捐弃了世俗偏见:多上去一个是一个,即使自己上不去,下一趟车来时也可少一个竞争者。“挤!”在这里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档次:猛挤、狠挤、玩儿命挤。
挤上车的幸运感还没得意几秒钟,你的受罪之旅就开始了。有老话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车里爆挤的时候,你想全脚掌着地都成为奢望,只能踮着脚尖儿站着,后脚跟儿要落地,会踩到另一位的脚面,弄不好会有麻烦。我最悲催的一次是被挤到了车尾,面对着车后的大玻璃窗,随时有被冲出车窗提前下去的危险。好在汽车公司早有安排,车窗上边与车顶之间装有一道横梁作把手,我牢牢地攥住它,弓起后背,以防后座上那位妇女的头拱到我怀里。但马上又感觉后面有点儿不对,肯定是一位女士的胸部紧紧地压在了我的背上,要是压着不动也就罢了,但车要进站、出站,停车、起步,天哪!真没法说了。我想转一转,效果绝对不会好,而且左右都是人,想转也转不成。要反过身去,与后面那位女士胸贴胸,面对面,岂不更难堪,只好这么忍着。这趟车全程70多分钟,20多个站,德胜门、祁家豁子、清河、二拨子、沙河、满井、白浮、昌平西关。我盼著前面这位能中途下车,我可以坐下,或后面这位见不着面的女士到站,我可以直一直身子。但这两位一直夹着我到了终点。下车后我赶紧伸伸腰,换口气,稍稍地瞥了全程紧贴着我后背的那位女士一眼,她神情自若,一点儿不好意思的神色都没有,应该是这趟车上见怪不怪的常客了。
第二次来的时候,我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排队等车的人是分成两队的,远处一队是等座儿的,车来了先让他们上,座位满了之后再开到这边来。区别是等座位要等较长时间。不等座位,来一辆车就可以走,不过也就可以提前十几分钟吧。我琢磨着,我们又不是赶火车、赶飞机,再说了,也不是在局里正常上班不能迟到,早点儿、晚点儿无所谓,干脆到那边儿等座得了。正盘算着,看见老来过来了,我把我的计划和盘端出,他却一点儿赞同的意思也没有,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还是早点儿去吧。
一路的拥挤、颠簸,我就纳闷儿了,北京城里怎么有这么多人跑昌平来上班?天天这么来回挤车!这汽车公司也是,既然有这么多人从起点到终点,你隔三差五发一趟快车直接到头儿多好。平时我们说起到什么地方去,总是说“坐”车去,但上了车有几个能坐着的?可你要实事求是地说“站”车去,八成大伙儿听不懂,中国的语言文字也还真不那么完善。一路的胡思乱想,车终于到终点了。老来在我前面下车,脚刚一沾地,突然腿一打弯儿,整个身子歪了下去,我抢上一步,没够着他,万幸的是他踉跄了两步,还是站住了。别说是他,年过半百,身体又很瘦弱,就是我,三十刚出头儿,这一个多小时站下来,腿也有点儿不听使唤了。何况他家住在永定门外,要早起赶头两班车,再换几次车到了德胜门的时候,已经在车上站了一个多小时了,加上345路这一个多小时,再从昌平西关步行到昌平县档案局,这一路上三个小时只多不少。
有了老来的表率在这儿,我那等座儿的念头儿彻底摁死,不管在德胜门上车时是否碰上老来,一律要求自己如人体罐头一般挤着走。我后来也反复想过,老来的行动和我的想法不就差这十几分钟吗?何苦让自己受这份儿罪。是不是档案这活儿干长了,脑袋就不会转弯儿了?再往深里想一想,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不算什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信念,体现在行动上是一种作风。老来是位老档案工作者,我在他身边工作了好多年,他从没对我有过什么说教,但耳濡目染的影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乘车的经历不过是一个起点。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7-03-10)
从北京市里去昌平要到德胜门乘345路公共汽车,全部的感觉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挤”。在车站排队时是人紧跟着人,开门儿上车时是人紧挨着人,上了车以后是人紧贴着人。车开出的头几站,没人下车,但还有不少人要上来,尽管车里已经近于饱和,但又不能不让下面的人上,于是壮观的场面开始上演。车上是售票员声嘶力竭地叫喊,吆喝车门附近的人往里挤,给下面的人腾出一点儿空地儿,车下是人们团结协作,把脚已蹬上台阶的人往里塞。此时正是人既无分老幼,亦不分男女,推、托、抬、举,有些动作换一个环境即可斥之为有伤风化,甚至可判为行为不轨,但在这里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大家捐弃了世俗偏见:多上去一个是一个,即使自己上不去,下一趟车来时也可少一个竞争者。“挤!”在这里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档次:猛挤、狠挤、玩儿命挤。
挤上车的幸运感还没得意几秒钟,你的受罪之旅就开始了。有老话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车里爆挤的时候,你想全脚掌着地都成为奢望,只能踮着脚尖儿站着,后脚跟儿要落地,会踩到另一位的脚面,弄不好会有麻烦。我最悲催的一次是被挤到了车尾,面对着车后的大玻璃窗,随时有被冲出车窗提前下去的危险。好在汽车公司早有安排,车窗上边与车顶之间装有一道横梁作把手,我牢牢地攥住它,弓起后背,以防后座上那位妇女的头拱到我怀里。但马上又感觉后面有点儿不对,肯定是一位女士的胸部紧紧地压在了我的背上,要是压着不动也就罢了,但车要进站、出站,停车、起步,天哪!真没法说了。我想转一转,效果绝对不会好,而且左右都是人,想转也转不成。要反过身去,与后面那位女士胸贴胸,面对面,岂不更难堪,只好这么忍着。这趟车全程70多分钟,20多个站,德胜门、祁家豁子、清河、二拨子、沙河、满井、白浮、昌平西关。我盼著前面这位能中途下车,我可以坐下,或后面这位见不着面的女士到站,我可以直一直身子。但这两位一直夹着我到了终点。下车后我赶紧伸伸腰,换口气,稍稍地瞥了全程紧贴着我后背的那位女士一眼,她神情自若,一点儿不好意思的神色都没有,应该是这趟车上见怪不怪的常客了。
第二次来的时候,我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排队等车的人是分成两队的,远处一队是等座儿的,车来了先让他们上,座位满了之后再开到这边来。区别是等座位要等较长时间。不等座位,来一辆车就可以走,不过也就可以提前十几分钟吧。我琢磨着,我们又不是赶火车、赶飞机,再说了,也不是在局里正常上班不能迟到,早点儿、晚点儿无所谓,干脆到那边儿等座得了。正盘算着,看见老来过来了,我把我的计划和盘端出,他却一点儿赞同的意思也没有,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还是早点儿去吧。
一路的拥挤、颠簸,我就纳闷儿了,北京城里怎么有这么多人跑昌平来上班?天天这么来回挤车!这汽车公司也是,既然有这么多人从起点到终点,你隔三差五发一趟快车直接到头儿多好。平时我们说起到什么地方去,总是说“坐”车去,但上了车有几个能坐着的?可你要实事求是地说“站”车去,八成大伙儿听不懂,中国的语言文字也还真不那么完善。一路的胡思乱想,车终于到终点了。老来在我前面下车,脚刚一沾地,突然腿一打弯儿,整个身子歪了下去,我抢上一步,没够着他,万幸的是他踉跄了两步,还是站住了。别说是他,年过半百,身体又很瘦弱,就是我,三十刚出头儿,这一个多小时站下来,腿也有点儿不听使唤了。何况他家住在永定门外,要早起赶头两班车,再换几次车到了德胜门的时候,已经在车上站了一个多小时了,加上345路这一个多小时,再从昌平西关步行到昌平县档案局,这一路上三个小时只多不少。
有了老来的表率在这儿,我那等座儿的念头儿彻底摁死,不管在德胜门上车时是否碰上老来,一律要求自己如人体罐头一般挤着走。我后来也反复想过,老来的行动和我的想法不就差这十几分钟吗?何苦让自己受这份儿罪。是不是档案这活儿干长了,脑袋就不会转弯儿了?再往深里想一想,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不算什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信念,体现在行动上是一种作风。老来是位老档案工作者,我在他身边工作了好多年,他从没对我有过什么说教,但耳濡目染的影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乘车的经历不过是一个起点。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