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谐校园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和谐校园的建设问题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维护学校稳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和谐校园主要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建设和谐校园是现代高等院校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和谐校园是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有助于形成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1]
第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涉及社会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结构层面的和谐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是有机相连的。社会和谐与校园和谐二者是整体与部分、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双方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现代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为自身改革、发展、稳定奠定牢固的基础,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规模实现了重大突破,大众化教育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给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不少隐患。例如,规模膨胀速度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不和谐、办学规模与办学效能之间的不和谐、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和谐、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不和谐、内部管理要求与管理人员素质之间的不和谐、大学生的言行素养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和谐等等。解决上述种种不和谐问题的对策,就是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校园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全部潜能,培养品德、身心、学业、人格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这就必须以和谐校园为依托。现代高校应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可以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协调共生,使育人的过程成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没有和谐校园就没有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和平台,建设和谐校园就是为大学生和谐发展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实质上就是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特征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特征应该是:
第一,办学理念科学,特色鲜明,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学校的办学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大局,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从战略的高度,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对学校发展建设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对发展进程中的诸多要素和矛盾进行全面分析,在改革和实践中循序渐进,科学决策、精心实施,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消除在发展中,自觉统筹协调好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育人为本,人才兴校。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对于学生,坚持育人为本,培养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坚持人才兴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办学过程中要敢于并善于突出教师在教职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资源分配中的优先地位,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三,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规范协调运转。使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保持协调运转,激发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第四,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机制高效灵活。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2]法治是学校管理的保证和主题,科学治校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按教育规律办学。民主治校是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主人翁的精神。
三、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措施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现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提高治校兴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是团结与带领广大师生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高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必须建立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育和国内其他高校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弘扬务实创新精神,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第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为核心,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才能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最终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3]坚持教育方针,德育为先,加强校园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师、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促进师生健康全面发展;在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新时期、新任务、新情况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
第三,健全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制度的创建必须坚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要体现对人格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对于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党政领导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教职工要敬业育人,身体力行;大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校园的组织和个人处在一个理性、有序、和谐的运行状态中。
第四,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建立规范的沟通和协商机制,使每位教师、学生、职工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通畅的表達渠道。建立健全既能体现效率原则又能体现公平原则的学校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不同岗位、不同院系、不同群体利益格局的合理化。建立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使校内各利益群体都能享受学校发展的成果,并彼此和谐相处。
第五,建立化解校园内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机制。高校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各种不和谐因素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以求不断在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化解各种矛盾的运行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尊重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在校园治理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加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各种不和谐因素,促进和谐校园的全面建设。
第六,加强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良好的校容校貌校风具有陶冶心灵、熏陶行为、塑造人格、启发美好想象的作用,对师生的精神思想起着振奋和激励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和谐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上,通过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重视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完善教学场所、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场馆建设,使校园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达到和谐统一。在校园软环境建设中,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高等院校特色的和谐校园环境。
第七,维护校园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没有高校的稳定,和谐社会无从谈起。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当前,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世界范围内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恐怖主义,对国内的渗透破坏越来越严重,诱发暴力恐怖活动的因素越来越活跃。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从高校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因此,要全面认识高校和谐稳定的形势,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活动,建设稳定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和谐校园构建的理性审视[J].教育评论,2007(4).
[2]罗海滢.论高校和谐校园的机制建设[J].管理观察,2009(5).
[3]王春明,冯霞.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0).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和谐校园主要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建设和谐校园是现代高等院校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和谐校园是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有助于形成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1]
第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涉及社会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结构层面的和谐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是有机相连的。社会和谐与校园和谐二者是整体与部分、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双方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现代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为自身改革、发展、稳定奠定牢固的基础,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规模实现了重大突破,大众化教育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给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不少隐患。例如,规模膨胀速度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不和谐、办学规模与办学效能之间的不和谐、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和谐、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不和谐、内部管理要求与管理人员素质之间的不和谐、大学生的言行素养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和谐等等。解决上述种种不和谐问题的对策,就是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校园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全部潜能,培养品德、身心、学业、人格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这就必须以和谐校园为依托。现代高校应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可以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协调共生,使育人的过程成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没有和谐校园就没有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和平台,建设和谐校园就是为大学生和谐发展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实质上就是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特征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特征应该是:
第一,办学理念科学,特色鲜明,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学校的办学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大局,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从战略的高度,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对学校发展建设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对发展进程中的诸多要素和矛盾进行全面分析,在改革和实践中循序渐进,科学决策、精心实施,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消除在发展中,自觉统筹协调好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育人为本,人才兴校。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对于学生,坚持育人为本,培养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坚持人才兴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办学过程中要敢于并善于突出教师在教职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资源分配中的优先地位,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三,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规范协调运转。使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保持协调运转,激发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第四,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机制高效灵活。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2]法治是学校管理的保证和主题,科学治校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按教育规律办学。民主治校是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主人翁的精神。
三、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措施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现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提高治校兴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是团结与带领广大师生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高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必须建立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育和国内其他高校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弘扬务实创新精神,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第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为核心,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才能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最终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3]坚持教育方针,德育为先,加强校园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师、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促进师生健康全面发展;在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新时期、新任务、新情况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
第三,健全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制度的创建必须坚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要体现对人格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对于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党政领导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教职工要敬业育人,身体力行;大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校园的组织和个人处在一个理性、有序、和谐的运行状态中。
第四,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建立规范的沟通和协商机制,使每位教师、学生、职工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通畅的表達渠道。建立健全既能体现效率原则又能体现公平原则的学校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不同岗位、不同院系、不同群体利益格局的合理化。建立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使校内各利益群体都能享受学校发展的成果,并彼此和谐相处。
第五,建立化解校园内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机制。高校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各种不和谐因素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以求不断在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化解各种矛盾的运行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尊重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在校园治理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加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各种不和谐因素,促进和谐校园的全面建设。
第六,加强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良好的校容校貌校风具有陶冶心灵、熏陶行为、塑造人格、启发美好想象的作用,对师生的精神思想起着振奋和激励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和谐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上,通过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重视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完善教学场所、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场馆建设,使校园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达到和谐统一。在校园软环境建设中,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高等院校特色的和谐校园环境。
第七,维护校园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没有高校的稳定,和谐社会无从谈起。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当前,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世界范围内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恐怖主义,对国内的渗透破坏越来越严重,诱发暴力恐怖活动的因素越来越活跃。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从高校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因此,要全面认识高校和谐稳定的形势,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活动,建设稳定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和谐校园构建的理性审视[J].教育评论,2007(4).
[2]罗海滢.论高校和谐校园的机制建设[J].管理观察,2009(5).
[3]王春明,冯霞.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