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37-02
婴儿腹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一般称为消化不良,轻者称单纯性消化不良,严重者称中毒性消化不良。腹泻的病因大体上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可分为肠道内感染及肠道外感染。婴儿腹泻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
1详细询问病史
1.1 了解喂养史
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一般讲母乳喂养儿感染性腹泻少见,人工喂养者易发生感染性腹泻。
1.2 了解喂养情况
辅食添加不够者,易引起饥饿性腹泻辅食添加无规律易发生发生喂养不当所致的伤食泻。
1.3 了解腹泻发生与饮食的关系
腹泻前有无不洁饮食史,有无暴饮暴食情况,前者应考虑感染性腹泻,后者与喂养不当有关,非感染性腹泻可能性大。
1.4 了解大便的性质与伴随症状
大便次数增加,水分不多,不伴发热、呕吐、无明显脱水表现者,多系非感染性腹泻;腹泻次数明显增加,大便中水分多。常伴呕吐、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者,多为感染性腹泻,主要为肠道内感染;有发热等感染症状,腹泻不十分严重者,多为肠道外感染。
此外,尚需要了解周围有无类似的腹泻儿童,因有些感染性腹泻有传染性。
2常见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多见于几个月的婴儿,主要原因是食物量过多或质不当、受凉、过热或长期进食不够等,腹泻多与饮食有关,无急性感染症状,除某些迁延性、慢性腹泻外,如能注意调整饮食,对生长发育不会有多大影响。
2.1 “生理性”腹泻
不要把“生理性”腹泻当成病,此种腹泻多发生在母乳养儿,在出生不久即可出现,大便次数较一般婴儿多,为黄绿色稀便,水分不多,婴儿精神、食欲良好,体温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无需应用药物治疗,多在添加辅食后,大便即可变正常。
2.2 饥饿性腹泻
见于长期喂养不足的婴儿,可因母乳不够,或生理性腹泻,或其他原因腹泻后,家长怕增加饮食加重腹泻而限制辅食的添加而引起。由于饥饿,婴儿常哭闹,烦躁不安,肠蠕动亢进,大便次数增多,色发绿,有黏液,但粪质少。婴儿食欲亢进,因长期摄入量不足而消瘦、体重不增。大便检查除外感染性腹泻后,逐渐添加饮食,腹泻即可自愈。
2.3 食伤腹泻
主要由喂养或护理不当所致。与上述饥饿性腹泻相反,是饮食过多或质不当引起,如食量过多,脂肪、淀粉、含渣食物过多,超过胃肠功能的耐受性;或由于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发热,使胃液及消化酶分泌减少而出现腹泻,如能仔细询问,此类腹泻均有上述某种诱因,如能及时调整饮食,让胃肠道适当休息,胃肠道功能很快即能恢复,腹泻可自愈。
2.4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是消化系统的慢性功能性腹泻,由于小儿对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低所致。患儿为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病缓慢,多在急性腹泻或呼吸道感染后,消化功能不易恢复而出现腹泻,粪便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有恶臭味。除腹泻外,尚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体重不增、贫血、消瘦等。检查粪便中脂肪增多,通过饮食治疗:少进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用淀粉类食物,多用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可用葡萄糖和果糖,病情即可缓解。
3常见感染性腹泻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病毒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和霉菌性肠炎是婴儿期常见的感染性腹泻。分析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要注意流行病学、季节性、临床表现、大便性质,最后的确诊要靠病原体的检查。
3.1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多发生在夏季,所以有“夏季腹泻”之称。伴有发热等感染表现,除腹泻外,尚有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泻特征是大便次数多,每天十次以上,呈蛋花汤样,有腥臭味。由于水和电解质损失较多尤以电解质丢失多,故脱水明显,呈低張性,末梢循环障碍和酸中毒发生率高。有条件的可取大便培养,以获确诊。
3.2 病毒性腹泻
多发生在秋季,故称“秋季腹泻”。发病急,伴高热、烦渴、频吐,腹泻次数及性质从外观上无法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相区别,所不同的是大便无腥味,脱水性质为等渗性或高渗性,脱水症状相对较轻,末梢循环尚可见。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继承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后,少数为全身败血症的表现之一。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发热、呕吐、腹泻、腹胀、水及电解质紊乱较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为重,大便腥臭、其特点为呈深绿色海水样,黏液多,可见片状假膜。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涂片染色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
3.4 白色念球菌肠炎
多发生于体弱、营养不良小儿,也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患儿多伴有鹅口疮,发病稍缓慢,大便为黄色稀便,或发绿,水分不多,多泡沫,有黏液,可呈“豆腐渣”样。大便在显微镜下直接检查可见到霉菌孢子。
3.5 肠道外感染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性腹泻时,患儿有发热等感染症状,同时有肠道外其他表现,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化脓感染、败血症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等。一般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消化不好、水分是等、无腥臭味,与其他非感染性腹泻的性质相似。原发病控制后,腹泻即可自愈。
婴儿腹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一般称为消化不良,轻者称单纯性消化不良,严重者称中毒性消化不良。腹泻的病因大体上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可分为肠道内感染及肠道外感染。婴儿腹泻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
1详细询问病史
1.1 了解喂养史
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一般讲母乳喂养儿感染性腹泻少见,人工喂养者易发生感染性腹泻。
1.2 了解喂养情况
辅食添加不够者,易引起饥饿性腹泻辅食添加无规律易发生发生喂养不当所致的伤食泻。
1.3 了解腹泻发生与饮食的关系
腹泻前有无不洁饮食史,有无暴饮暴食情况,前者应考虑感染性腹泻,后者与喂养不当有关,非感染性腹泻可能性大。
1.4 了解大便的性质与伴随症状
大便次数增加,水分不多,不伴发热、呕吐、无明显脱水表现者,多系非感染性腹泻;腹泻次数明显增加,大便中水分多。常伴呕吐、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者,多为感染性腹泻,主要为肠道内感染;有发热等感染症状,腹泻不十分严重者,多为肠道外感染。
此外,尚需要了解周围有无类似的腹泻儿童,因有些感染性腹泻有传染性。
2常见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多见于几个月的婴儿,主要原因是食物量过多或质不当、受凉、过热或长期进食不够等,腹泻多与饮食有关,无急性感染症状,除某些迁延性、慢性腹泻外,如能注意调整饮食,对生长发育不会有多大影响。
2.1 “生理性”腹泻
不要把“生理性”腹泻当成病,此种腹泻多发生在母乳养儿,在出生不久即可出现,大便次数较一般婴儿多,为黄绿色稀便,水分不多,婴儿精神、食欲良好,体温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无需应用药物治疗,多在添加辅食后,大便即可变正常。
2.2 饥饿性腹泻
见于长期喂养不足的婴儿,可因母乳不够,或生理性腹泻,或其他原因腹泻后,家长怕增加饮食加重腹泻而限制辅食的添加而引起。由于饥饿,婴儿常哭闹,烦躁不安,肠蠕动亢进,大便次数增多,色发绿,有黏液,但粪质少。婴儿食欲亢进,因长期摄入量不足而消瘦、体重不增。大便检查除外感染性腹泻后,逐渐添加饮食,腹泻即可自愈。
2.3 食伤腹泻
主要由喂养或护理不当所致。与上述饥饿性腹泻相反,是饮食过多或质不当引起,如食量过多,脂肪、淀粉、含渣食物过多,超过胃肠功能的耐受性;或由于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发热,使胃液及消化酶分泌减少而出现腹泻,如能仔细询问,此类腹泻均有上述某种诱因,如能及时调整饮食,让胃肠道适当休息,胃肠道功能很快即能恢复,腹泻可自愈。
2.4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是消化系统的慢性功能性腹泻,由于小儿对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低所致。患儿为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病缓慢,多在急性腹泻或呼吸道感染后,消化功能不易恢复而出现腹泻,粪便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有恶臭味。除腹泻外,尚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体重不增、贫血、消瘦等。检查粪便中脂肪增多,通过饮食治疗:少进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用淀粉类食物,多用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可用葡萄糖和果糖,病情即可缓解。
3常见感染性腹泻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病毒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和霉菌性肠炎是婴儿期常见的感染性腹泻。分析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要注意流行病学、季节性、临床表现、大便性质,最后的确诊要靠病原体的检查。
3.1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多发生在夏季,所以有“夏季腹泻”之称。伴有发热等感染表现,除腹泻外,尚有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泻特征是大便次数多,每天十次以上,呈蛋花汤样,有腥臭味。由于水和电解质损失较多尤以电解质丢失多,故脱水明显,呈低張性,末梢循环障碍和酸中毒发生率高。有条件的可取大便培养,以获确诊。
3.2 病毒性腹泻
多发生在秋季,故称“秋季腹泻”。发病急,伴高热、烦渴、频吐,腹泻次数及性质从外观上无法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相区别,所不同的是大便无腥味,脱水性质为等渗性或高渗性,脱水症状相对较轻,末梢循环尚可见。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继承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后,少数为全身败血症的表现之一。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发热、呕吐、腹泻、腹胀、水及电解质紊乱较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为重,大便腥臭、其特点为呈深绿色海水样,黏液多,可见片状假膜。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涂片染色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
3.4 白色念球菌肠炎
多发生于体弱、营养不良小儿,也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患儿多伴有鹅口疮,发病稍缓慢,大便为黄色稀便,或发绿,水分不多,多泡沫,有黏液,可呈“豆腐渣”样。大便在显微镜下直接检查可见到霉菌孢子。
3.5 肠道外感染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性腹泻时,患儿有发热等感染症状,同时有肠道外其他表现,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化脓感染、败血症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等。一般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消化不好、水分是等、无腥臭味,与其他非感染性腹泻的性质相似。原发病控制后,腹泻即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