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长于广西桂林。桂林山清水秀,自古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到来。
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倒是给了我许多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每到周末和寒暑假,常常与小伙伴跳进清凉的漓江水中潜水畅游。或是爬到后山山洞,打着火把在洞中探险,那时的我们坚信山洞里一定藏有宝物。将身体融入自然,对于生长于此的桂林人来说,喜爱山水,我想是挺自然的事情。
和同龄人一样,小时候的我也被送到当地少年宫学习国画,画着大家喜闻乐见的瓜果鱼虫。直到大学时期,才真正研习国画,开始进行人物画创作。那时的我认为只有人物题材才能最真实表现人性,只有深刻表现农民才是最深刻的时代表达。但21世纪的农村与农民真的是这样吗?这是我所生活的桂林乡村真实面貌吗?我深陷对自己的怀疑之中。
2007年,我来到南宁读研,学习公共艺术设计,希望可以让传统山水画通过另一种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以此形成新的面貌与生机。这次的学习经历使自己对自幼熟悉的桂林山水有了一种远观的视角。同时,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开始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创作的其他可能性。人们常常将艺术与设计分开来谈,我却一直坚信二者的联系性,二者的相似之处大于其不同。我开始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大量的中国历代山水画,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自然之境中游历。但我不再是为了创作国画而阅读古画的时候,瞬间将急躁的心平静下来,安静地感受古人在纸上营造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的淡美悠长境界。这种类似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式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阅读,让我在陶艺创作中找寻到了另一种山水的表达方式,从2008年开始,我创作了一系列现代陶艺雕塑作品——映水藏山。来自自然的陶土塑造抽象的山形,在山形上通过一道道刀痕表现国画中的皴法,陶制的山与现代材质镜面不锈钢表现的水进行结合,给人一种水中的山,山间的水的梦幻之境。
自然景象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但却符合生命节奏的规律。对于中国人来说,山水不仅仅只是自然之物,它还关乎着人的身心。人们在山水之中看到了人生,看到了生命节奏的变化,成为彼此心灵的问答。从2017年开始,由于工作变得繁忙,时间也开始零碎起来,我买了一批35cm×35cm的画纸,如僧侣敲钟般地强迫自己每天画些山水画。不为讨好,不为利益,只为安顿自己的心灵。绘画就犹如生命,创作是本能的欲望,是一种欢乐与痛苦的挣扎,我试图在墨与色的交融中寻找自我。画面永远不会结束与终止,就如同我们不知道宇宙在何时消失一样。
这批画幅不大的山水作品无意于再现传统中国画中的山水图式,只为成为个人精神理想的寄寓之所,一种“诗意”的具象表现。我这些虚构的画境被我有意识地与真实拉开一定的距离,所造的幻境可游可望。在这里,时间与生命彼此连接,哪个是真相,哪个是幻相,宇宙是无垠空间的再现,生命在虚无中变得混沌。一切都在流动与转换,它们在蜕变,它们在重生。一切在运动,在颤动,不会停歇,在充满神秘的光与影之前,交织着疑问与焦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人的心里,山水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景致,它还所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一种胸怀、精神、学养及人格魅力的体现。我十分喜爱元代画家倪瓒的绘画,他画中的那种疏疏落落、清冷无人的淡然之境令我着迷。张宣在倪瓒的画中提诗到:“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受此影响,在我的画面中也常常出现亭子,这里的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置,这里蕴涵了中国人内心所特有的丰富世界。画中的弯桥、宝塔、茅舍也为随心关联,尽可能将这些元素形成多种联结的可能,创造一个介于真实与抽象的空间关系。时常有好心的桂林朋友在微信里告之,在桂林某处发现我所画的景色。其实我知道自己并未对桂林实景进行过写生,创作之时,也并未想到自己在描绘桂林具体何处景色,我们只是在生活与创作间形成了一种共鸣,一种通过有形画面想象出无形世界的共鸣。
身在山中的人常常因所处的位置只能将山水描绘得太过真实与片面,与山水拉开些距离的时候,反而常常在内心出现朦胧的山水幻境。“山水”不但成了我性情修行领悟之道场,可以望;还成了我个人躯体生命寄托之所,可以居住;更成為我身心探索舒畅之处,尽情畅游。
黄荣川
1982年出生于广西桂林。2004年本科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与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西卷;主编《大师名画全知道——中国传世名画》1、2册。
工艺美术创作《壮美在山中》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
曾在桂林花桥美术馆举办“荡空山——黄荣川个人作品展”。
作品入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览,多件作品被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