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昌琦的诗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灵谷寺


  灵谷寺的禅林道上
  碰到一只松鼠,
  和它对视时,尤不怯生
  靠近并不退避
  有孩子说,
  “它刚跳到了人的身上。”
  我走远,它仍伫立着
  连同它转经筒一样的尾部。
  一道光照着
  我骇颤的心事
  走到放生池
  梵音不减
  荷花低垂至水面
  世间倾斜如荷叶,我往后一退
  生怕心事落入水中

藏地阿玛拉


  有几样风景,我未曾见过
  崖壁上的斑鸠巢
  黑蝙蝠滑翔的山穴
  老阿玛拉愈走愈远的冈仁波齐
  这近于环形的一生
  让我感到来自松针的
  刺痛。溺于人间的雪粒
  过早的灌满了泪腺
  穿过脚下那条狭长的甬道
  鼓风便像簌簌的落叶
  敲击我耳膜上
  年久失修的落日
  我紧紧拽住贴地的滑翔
  拽住,老阿玛拉的声线
  她在喊山
  喊一声,星光就暗一些

铁月亮


  多少次我仰头
  看见那土墙上独独的一棵芭茅。
  就會想起
  那条被买走的拖拽着却不断反身
  朝向家门的黑狗。
  有一天我爬上去把它拔了
  才发现
  家也孤独得
  像一枚铁制的月亮

腊月


  腊月从烟熏的炉膛窜进我的肺叶
  那裹紧的棉絮像冬日不生荒草的土丘隆起
  深山围住了我,我围住了无名花一般的炭火
  一遍遍温习灯光下暌违的影子术
  墙体的烟灰从我心肌的膜壁上一点点脱落
  这时候,我听见
  腊月的回声越过一阵急促的鞭炮
  向山林探路,碑石问经
  在炭火的灰烬里寻找一条河流
  在风蚀的高岗上细数一抔尘土
  在逝去的风声中呼喊自己的乳名
  在无声的祈愿里抹去悲怆的泪光
  又一次像摊开一本方志一样
  那些逐渐缩小的地名让我卑微得无言。

黄色书皮


  这悖妄执念的呼吸,低于平面
  波浪,波浪悬空式表演
  巨大回响穿过啄木鸟近于楔形的利器
  只有影子还在地上,被踏碎
  空荡荡的电线直抵生活的质核
  地铁穿梭,揪住夜空的一角
  以低于视网膜的速度。
  在人民公园,
  伊格尔顿读维特根斯坦——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覃昌琦,1991年生于广西乐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延河》等。江苏省作协第29期青年作家读书研讨班学员,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青蓝人才。
其他文献
“复仇”可谓人类艺术史上的老题老材,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到莎士比亚悲剧,从克吕泰涅斯特拉到哈姆雷特,人类复仇的火焰从未止息,显示出丛林时代即已刻录在人类DNA中的古老本性。相比之下,“密室”则算得上新题新材,从1841年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到1929年江户川乱步的《孤岛之鬼》,那些“在密室中杀戮与拷问”的文学书写几乎都与现代都市生活直接相关。通常来说,古典意义上的“復仇”故事作为社会性展示和公
期刊
夜  夜,我和他静静对坐。四围不见人影。  “这里为什么这么冷清?”他问。  “不比从前啦,”我解释:“年轻人全都跑城里打工去了。”  他叹了口气。  作为作家,他以嗜酒著称,出过本小说集叫《狂酒徒》,且身体力行,终日走南闯北,以酒会友。我和他在南京结识,交往不深,但也不浅。至少知道,他逢酒必醉是表象,更深原因是怕寂寞。离婚一次、丧偶一次,被人骗婚一次,难免对人生充满怀疑,用酒精麻醉自我,拿热闹抵
期刊
把语言、风格、旨趣迥异的三篇小说放在一起谈论,只是因为他们发表于同一期。有趣的是,这三篇小说却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日常”的某种面相。记录“日常”从来不只是小说的专属,然而如何描述“日常”却一直是对作家功力的基本考验。这三篇小说的作者都很年轻,而近年关于“青年写作”的讨论亦充满了种种期许。但是,写作终究首先与技艺相关,而这技艺又与打磨日常种种的匠心和手艺有关。所以,与讨论的具体的作品相比,那些与年龄
期刊
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或成为时代转折。这一年,第一批“90后”已经30周岁,我和周恺是,李万峰刚刚过完31岁生日,也算同龄人。做这个谈话的时期十分特殊,目前大家都还处在不那么自由的状态,因为新冠肺炎病毒仍然是潜在的健康隐患,未来的诸多不确定也让人深陷焦虑和困惑。所以,我才想借这个机会跟同龄人聊聊,一是希望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二是考虑到也许在聊天过程中能解答我的困惑,给予我一些启发。  ——余
期刊
我喜欢兔子,我追过兔子,荒废的后院里一颗生锈的铁钉穿透我的脚掌,那时我还小,我在追兔子,我喜欢兔子……  《爪蟾》是个改编的故事,改编自我没发表的另一篇小说《雪梨》。2018年我写《雪梨》,想要自创一种对话体——假装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实际上是第一人称对事件的讲述,而且讲述都为假,实际上是当时的帮凶、现在的叙述者“我”假装在讲述,其实一开始便发起了与另一疑犯的对话,像是同谋的二人翻了脸,一人在不断地
期刊
到达北京首都二号机场时已经是晚上了,飞机上只有亚洲面孔的人戴着口罩,法国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都如以往一样,带着法国人的礼貌与矜持。他们似乎没受任何影响,也没有人戴口罩。吃饭的时候,我把口罩摘了,吃完饭,再戴上。N95口罩勒得我耳朵生疼,趁人不注意,我把它拉到下巴颏,用飞机上的毛毯盖住半张脸,呼吸终于顺畅起来了。这唯一的一只N95口罩,还是北京雾霾时我买的,当时顺手带了一个到国外,没想到现在用上了。等
期刊
蒋寻是艺术院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天为了完成摄影课上老师留的作业,不得不起个大早,而且这次作业的主题竟然还是《那年冬天的我们》。蒋寻心想,你不能因为这是冬天就让拍那年冬天啊,拍宿舍的冬天生活不挺好吗?12月的北京不是很冷,却寒风刺骨。蒋寻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抓着已经跨在身上的相机包,这可是摄像学生的根儿啊,更何况这个相机还是那年……想到这,蒋寻摇了摇头,打起精神,准备走过天桥,选一个不错的街景应
期刊
当我提笔写下  四周的风云在高空凝聚  夜半沉寂的天空  没有风 仅有人群  从一辆辆闪着灯光的车里落下  嘈杂的音响被人打开  放出 X射线β射线α射线γ射线  无数的喊声从前后左右涌来  时间像偷了懒 难以挪动的身体  门前蜷缩着两三只小猫  眯着 半睁着 瞪大的双眼  无神 盯着前方阴暗之所  蝙蝠叫嚣着飞过  扑棱棱的 天空飘下雪花  清冷的大街挤满了残渣  上帝的头皮屑无人打扫  堆滿了
期刊
我和梨落是在日本重逢的。那年的春天,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东京的大学,并同我的女友雪利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处两居室生活。其实当时多为避开国内一些厌倦又无可逃避之事。  我和梨落偶尔会见面,见面的地方,总是葛西。女友向来倚赖我,此次来到日本,更是直接辞去了工作陪同。为她心里的安全感,我总没有向她道明与梨落的见面。梨落对于和我的见面也并不甚热心,如此,偶尔断续,也不刻意。可是,我总是想见她。这十年间翻滚心
期刊
历来被称为“天下文枢”的南京,这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个世界“文学之都”的中国城市,在我们看来,既是对这座到处散发着文学气质的江南名城的肯定,也是对当下我国建设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指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已成过去;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又如影隨形,各种各样的神秘主义、宗教信仰和极端思潮又有可能重新出现。这在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