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面相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语言、风格、旨趣迥异的三篇小说放在一起谈论,只是因为他们发表于同一期。有趣的是,这三篇小说却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日常”的某种面相。记录“日常”从来不只是小说的专属,然而如何描述“日常”却一直是对作家功力的基本考验。这三篇小说的作者都很年轻,而近年关于“青年写作”的讨论亦充满了种种期许。但是,写作终究首先与技艺相关,而这技艺又与打磨日常种种的匠心和手艺有关。所以,与讨论的具体的作品相比,那些与年龄相关的期许倒显得异常空洞。
  惠子的《红灯停》是一篇结构精巧的小说。小说的开篇即点出这是一个“旧爱重逢”的城市故事。常见的世情,也就意味着叙事上的陷阱,即俗套。作者却通过对日常的“场景”和“行为”进行巧妙利用,绕开了“重逢的故事”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倦。红灯停、绿灯行,驾驶车辆的停与等,私家车空间内的抽烟、喝水,在这些日常的场景和行为的更替间隙中,交织的是话题、氛围、情绪、节奏的停顿、延伸和转换。换而言之,两人分手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现状、对话时的心理波动乃至各自长辈的情感经历,在这些日常“场景”和“行为”自然切换中,反倒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层次感,具有了故事性和可读性。这之中便产生了“反讽”的审美张力:一方面,与婚姻、情感相关的聚散离合是俗世中反复上演的庸常表演,与年龄、代际无关,是人间烟火的底色之一,难以引发被聆听的兴趣;另一方面,这庸常被不易觉得的日常场景和行为所“形式化”之后,却又成为被审视的美学对象。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处那个云淡风轻的告别,自然、平淡却极具形式的力量。要知道,从“旧爱重逢”到“破镜重圆”是极其庸俗却又异常强大的审美期待和叙事惯性,在叙事尽头的自然停止,如同目的地到达后轻轻地刹车,其实是意义的及时止损,避免了小说被皆大欢喜的结局拉入拙劣之作的可能。倘若惠子再次面临类似的题材,不妨在叙事腔调上多些变化,要么下沉一些,要么超脱一些。波澜不惊固然是种气质,但是小說的气息需要流动起来,或者说,奔腾、动荡一些可能会更动人。
  朱敬怡的《平街的短暂时光》把我们的目光从关于未来的忧虑拉回了关于日常苦难的聚焦。这篇小说有着艰难时世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两个“黑户”孩子四处迁徙的故事。坦率地说,这样的故事很容易陷入关于生活苦难的宣泄。我无意反对关于苦难的书写,只是近些年一些青年作家热衷于苦难的编造和渲染,对读者进行道德绑架。与其说他们关心苦难及其涉及的复杂现实,倒不如说他们在将苦难传奇化、戏剧化,以消费苦难的方式换取自身的社会声誉和诗性正义,空洞而伪善。然而朱敬怡显得极其克制,她的叙事聚焦于家庭内部的温情和坚守,而苦难只是作为淡淡的氛围环绕于这个故事。由此,生活的困苦具有了层次感和感染力,而非仅仅是血淋淋的伤口展示。事实上,陈叔叔与母亲的这条叙事线索还可以处理得更为丰满一些,很多时候,日常之中的暧昧和混沌反倒可以成就直击人心的力量。
  石梓元的《变形》则涉及日常生活中亲情和伦理关系。这是一个因拆迁房而引发亲情关系“变形”的故事。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亦采用了某些“变形”的手法。童年视角使得部分稍显魔幻的叙事得以成立,使得这个拆迁纠纷的老故事有了几分惊悚的气息,这倒是契合我们有些时候关于亲情、伦理变得面目狰狞时的想象。倘若“变形”作为艺术手法并没有使对象变得多义或复杂,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故事的复杂性与形式呈现之间的平衡点上有所失焦。
  责任编辑:张元
  方岩,《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辽宁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其他文献
那年抵近腊月底的一天中午,天空阴郁迷蒙,飘着忽隐忽现的雪花,我与家人刚端起饭碗,手机突然响了,我斜睨了一眼,是三哥打来的。听到三哥嘶哑的哭声时,心底倏地掠过几缕微妙的惶恐,未待三哥叙说完,我脑子嗡地一声,瞬间坍陷了,人猛然掉进深渊。  踉踉跄跄地冲到三哥家,眼见老母亲僵直地躺在冰冷的门板上,双膝“扑通”跪地,歇斯底里地号啕起来。  泪水宣泄着悲伤,寒风撩拨着我的思绪,透过滚热的泪水,过往的一幕幕清
期刊
年轻男女约会极少会选择去菜市场。  菜市场嘈杂、混乱、污水横流、气味杂陈,与花前月下你侬我侬好像不搭。但是一对男女,如果发展到可以其乐融融一起逛一逛菜市,买一篮青红黄绿的蔬菜瓜果回去,做一顿青山绿水喷香美味的佳肴上桌。这段关系大可以说温馨舒适,基本可靠岸入港了。  与这尘世间其它的所在不同,菜市场活色生香,朴素实在,最能激起普通人对人世的兴趣和热爱。  一个人不管是怀着什么心情走进菜市场,看见满筐
期刊
在我个人隐秘的小万神殿中,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他无可争议地成为20世纪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性大師。他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一样,是现代小说星空中最为璀璨的“明星”,独自成峰而又光辉夺目。  布尔加科夫把自己看成一只孤寂的狼。1931年,布尔加科夫在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中无不孤傲地写道:“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草原上,我是惟一的一只文学之狼。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
期刊
前些日子,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组照片:一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高三学生正全神贯注地在方舱医院的一个角落里看书。  看了这个新闻,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总角之年,我经常去学校门口的小人书摊看书,那些可爱的小人书连环画,一两分钱看一本。遇到过年或者过生日,外公和父母会给钱买《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365夜故事》這些大部头的。到了初中,我基本读完了四大名著。进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这世上好书
期刊
1  门外人流不息,老林却出神地看着镜子。  这个地方是一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几纵几横,临街的石门上镌刻的店名,近百年过去,一笔一画依然清晰如昨,很有民国的味道,只是低头看打开的店门,却已然对不上号了。比如门头上明明写着“XX书局”,现在热闹的店面卖的却是餐饮。又比如门头上写的是“XX银行”,这么大一个地方,如今很有可能是卖服装或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不知道从哪时起,人们热衷往古旧的地方跑,
期刊
《王朝女性日记》  【日】 藤原道纲母 紫式部等 林岚 郑民钦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6月,定价:24.00元  张炜导读:  这就是写《源氏物语》的那个人。作者以不无得意的口吻引用“主上”的话,就是:“这一位是有才学之人”。她自幼熟悉汉文,遍读中国典籍,对白居易十分推崇。在古代日本女子散文中,从笔致的婉转多趣,从极为独特的表达能力上看,的确少有出其右者。许多论者将其与同时代的清少纳言并
期刊
2020年,人们的生活因疫情而改变。口罩、闭门不出、线上交流与普遍的紧张和焦虑构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这种新变与突变对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一种说法,作家须对这一现实做出及时回应,似乎这关乎作家的职责与操守。但也有人认为,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记叙与想象跟作为事件的现实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这种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依然是个不易辨清的命题。但有一点应该清楚,就像我们不愿看到文学以整齐划一的面目出现,也就不能
期刊
又一年冬,天气依旧是让人极难耐的,铜板与柴盐自去年的落寞后便未施展过他们的手脚。我原本以为,子君的离去放我自由,却每每想错了去。新生活,新生活!我却在昨日回那被丢弃的房子去时,再度被旧时日的事纠缠上。那荒凉的陋屋竟被我翻出了一本册子,尽是黄了霉了的破纸页,子君娟秀的字都寒酸起来。然而上面写的字字却皆是在针对我。子君的亡魂再度裹上我的生活了,我终归是在她的怨火里被定罪,领上了该有的罚。  一阵冽风吹
期刊
“复仇”可谓人类艺术史上的老题老材,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到莎士比亚悲剧,从克吕泰涅斯特拉到哈姆雷特,人类复仇的火焰从未止息,显示出丛林时代即已刻录在人类DNA中的古老本性。相比之下,“密室”则算得上新题新材,从1841年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到1929年江户川乱步的《孤岛之鬼》,那些“在密室中杀戮与拷问”的文学书写几乎都与现代都市生活直接相关。通常来说,古典意义上的“復仇”故事作为社会性展示和公
期刊
夜  夜,我和他静静对坐。四围不见人影。  “这里为什么这么冷清?”他问。  “不比从前啦,”我解释:“年轻人全都跑城里打工去了。”  他叹了口气。  作为作家,他以嗜酒著称,出过本小说集叫《狂酒徒》,且身体力行,终日走南闯北,以酒会友。我和他在南京结识,交往不深,但也不浅。至少知道,他逢酒必醉是表象,更深原因是怕寂寞。离婚一次、丧偶一次,被人骗婚一次,难免对人生充满怀疑,用酒精麻醉自我,拿热闹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