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PVC软袋输液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液,需要对焊接工艺参数进行调节。本文通过抗压试验和微生物挑战试验,对非PVC软袋输液的密封性进行验证,来验证焊接工艺参数的可行性。
【关键词】 软袋;输液;密封性;验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2-01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人体内的大容量注射液,在临床上使用很广泛。输液产品的包装技术近年发展很快,从传统玻璃瓶、塑料瓶到塑料软袋包装材料,其中非PVC多层共挤膜软袋输液技术更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输液方式,使输液过程变得更为安全。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非PVC多层共挤膜软袋多由三层或五层组成,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安全无毒性,与药液无反应,保持药液稳定,重量轻、体积小,保质期长,便于储存和运输,使用后易处理,对环境无污染,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药品包装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非PVC软袋输液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现有漏液,漏液处主要位于接口管与膜的焊接处以及接口管与组合盖的焊接处,生产过程中需要调节焊接工艺参数来减少漏液率。焊接工艺参数是否可行需要通过密封性研究来验证。本文就非PVC软袋输液的密封性进行了研究,来验证焊接工艺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五层共挤输液用袋,多层共挤输液用管,输液袋用输液塞和加药塞
1.2 方法与结果
1.2.1 抗压试验 试验样品批号:120506,120507,120508;随机连续抽取30只空袋子灌装红色液体并加塞密封,将袋子编号后121度灭菌15分钟,冷却后将袋体平放于抗压仪试验台上,每袋用抗压仪加压至260Kg,目测袋体是否有红色液体渗漏。试验连续重复三次,并将结果记录。
1.2.2 微生物挑战试验
1.2.2.1 试验样品的制备 从批号120506随机抽取样品120袋空袋子,编号并做好标记,灌装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带无菌手套,在百级层流下,手工加塞。灭菌后取出样品,冷却,将每一样品倒转,使培养基与容器内表面充分接触,取50袋样品除去加药塞的塑料盖,但不能破坏封口密封性,并将破坏密封性的样品剔除,在30-35℃下竖放培养14天。(在培养期内,当发现任何带盖样品长菌时,则试验无效,须弃去全部样品,重新从头开始试验)。
1.2.2.2 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试验。
1.2.2.2.1 试验方法 所有试验样品培养14天均不长菌时,从上述样品中随机取20个带盖试样品,每个试样品内接种100CFU铜绿假单胞菌。在30-35℃下培养7天,或培养至所有试样品都呈阳性结果。
1.2.2.2.2 判断标准 若7天内,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品中,微生物生长良好,则容器内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可判为合格。
1.2.2.2.3 判断方法 将菌种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5天,若培养基呈现蓝绿色,则确认样品容器内生长的菌为接入的铜绿假单胞菌,即为阳性。(若7天内,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品中,微生物生长条件不好或经鉴别后受其它菌种污染,则试验失败,需重新作营养试验。)。
1.2.2.3 挑战菌悬浮液的制备 从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斜面上取一整环培养物,分别接入含10ml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0-35℃下培养16-18h。将试管中培养物转入含1000ml相同培养基的容器内,于30-35℃下培养22-24h,培养结束时,明显可见容器内培养基出现浑浊。(所用悬菌液浓度—活菌数必须达到1×106CFU/ml)。
1.2.2.3.1 试验步骤 ①将新鲜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悬液倒入适当的容器内,用试管架固定样品。②从样品中再取50只带盖样品为A组,另取25个去盖样品为B组,均倒置于菌悬液中,使试样容器内的培养基充分接触封口内表面,样品的颈部及封口的外表面应完全浸泡在菌悬液中。③将A组和B组试样品在菌悬液中持续浸泡约4h后,取出试样品,擦干试样品容器外残余的菌悬液,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五分钟(注意不要破坏其密封口)。④从样品中另取有盖和去盖的培养基各两个,做阳性对照。阳性对照试样品不经菌悬液浸泡,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五分钟后,接种10-100CFU铜绿假单胞菌,按营养试验的步骤进行阳性对照试验。⑤将消毒后的样品,置30-35℃下培养7天。检查试样品内微生物生长情况,应为阴性。⑥如果试样品长菌,则按照1.2.2.2.3所述方法确认生长菌是挑战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如果所有试样品均不长菌,则从浸过菌悬液的A组试样中取10袋,B组试样中取5袋,对样品进行营养性试验。
2 讨 论
2.1 通过连续三次,每次抽取30袋空袋子灌装红色液体并加塞密封,将袋子编号后121度灭菌15分钟,冷却后将袋体平放于抗压仪试验台上,每袋用抗压仪加压至260kg,所试样品袋体均无渗漏,表明袋体密封性良好。
2.2 微生物挑战试验结果均成阴性,阳性对照结果成阳性,进一步表明袋与口管、输药塞、加药塞与口管密封性良好。
通过上述抗压试验和微生物挑战试验,说明试验用三批软袋焊接效果较好,证明该五层共挤输液用袋焊接工艺满足软袋包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稳根.从漏液率剖析非PVC膜软袋注射剂生产设备的质量问题.医药工程设计,2008,29(4):45-46.
[2] 张欣,张文云.输液包装材料的现状及发展.天津药学,2011,23(4):73-74.
【关键词】 软袋;输液;密封性;验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2-01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人体内的大容量注射液,在临床上使用很广泛。输液产品的包装技术近年发展很快,从传统玻璃瓶、塑料瓶到塑料软袋包装材料,其中非PVC多层共挤膜软袋输液技术更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输液方式,使输液过程变得更为安全。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非PVC多层共挤膜软袋多由三层或五层组成,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安全无毒性,与药液无反应,保持药液稳定,重量轻、体积小,保质期长,便于储存和运输,使用后易处理,对环境无污染,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药品包装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非PVC软袋输液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现有漏液,漏液处主要位于接口管与膜的焊接处以及接口管与组合盖的焊接处,生产过程中需要调节焊接工艺参数来减少漏液率。焊接工艺参数是否可行需要通过密封性研究来验证。本文就非PVC软袋输液的密封性进行了研究,来验证焊接工艺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五层共挤输液用袋,多层共挤输液用管,输液袋用输液塞和加药塞
1.2 方法与结果
1.2.1 抗压试验 试验样品批号:120506,120507,120508;随机连续抽取30只空袋子灌装红色液体并加塞密封,将袋子编号后121度灭菌15分钟,冷却后将袋体平放于抗压仪试验台上,每袋用抗压仪加压至260Kg,目测袋体是否有红色液体渗漏。试验连续重复三次,并将结果记录。
1.2.2 微生物挑战试验
1.2.2.1 试验样品的制备 从批号120506随机抽取样品120袋空袋子,编号并做好标记,灌装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带无菌手套,在百级层流下,手工加塞。灭菌后取出样品,冷却,将每一样品倒转,使培养基与容器内表面充分接触,取50袋样品除去加药塞的塑料盖,但不能破坏封口密封性,并将破坏密封性的样品剔除,在30-35℃下竖放培养14天。(在培养期内,当发现任何带盖样品长菌时,则试验无效,须弃去全部样品,重新从头开始试验)。
1.2.2.2 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试验。
1.2.2.2.1 试验方法 所有试验样品培养14天均不长菌时,从上述样品中随机取20个带盖试样品,每个试样品内接种100CFU铜绿假单胞菌。在30-35℃下培养7天,或培养至所有试样品都呈阳性结果。
1.2.2.2.2 判断标准 若7天内,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品中,微生物生长良好,则容器内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可判为合格。
1.2.2.2.3 判断方法 将菌种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5天,若培养基呈现蓝绿色,则确认样品容器内生长的菌为接入的铜绿假单胞菌,即为阳性。(若7天内,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品中,微生物生长条件不好或经鉴别后受其它菌种污染,则试验失败,需重新作营养试验。)。
1.2.2.3 挑战菌悬浮液的制备 从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斜面上取一整环培养物,分别接入含10ml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0-35℃下培养16-18h。将试管中培养物转入含1000ml相同培养基的容器内,于30-35℃下培养22-24h,培养结束时,明显可见容器内培养基出现浑浊。(所用悬菌液浓度—活菌数必须达到1×106CFU/ml)。
1.2.2.3.1 试验步骤 ①将新鲜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悬液倒入适当的容器内,用试管架固定样品。②从样品中再取50只带盖样品为A组,另取25个去盖样品为B组,均倒置于菌悬液中,使试样容器内的培养基充分接触封口内表面,样品的颈部及封口的外表面应完全浸泡在菌悬液中。③将A组和B组试样品在菌悬液中持续浸泡约4h后,取出试样品,擦干试样品容器外残余的菌悬液,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五分钟(注意不要破坏其密封口)。④从样品中另取有盖和去盖的培养基各两个,做阳性对照。阳性对照试样品不经菌悬液浸泡,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五分钟后,接种10-100CFU铜绿假单胞菌,按营养试验的步骤进行阳性对照试验。⑤将消毒后的样品,置30-35℃下培养7天。检查试样品内微生物生长情况,应为阴性。⑥如果试样品长菌,则按照1.2.2.2.3所述方法确认生长菌是挑战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如果所有试样品均不长菌,则从浸过菌悬液的A组试样中取10袋,B组试样中取5袋,对样品进行营养性试验。
2 讨 论
2.1 通过连续三次,每次抽取30袋空袋子灌装红色液体并加塞密封,将袋子编号后121度灭菌15分钟,冷却后将袋体平放于抗压仪试验台上,每袋用抗压仪加压至260kg,所试样品袋体均无渗漏,表明袋体密封性良好。
2.2 微生物挑战试验结果均成阴性,阳性对照结果成阳性,进一步表明袋与口管、输药塞、加药塞与口管密封性良好。
通过上述抗压试验和微生物挑战试验,说明试验用三批软袋焊接效果较好,证明该五层共挤输液用袋焊接工艺满足软袋包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稳根.从漏液率剖析非PVC膜软袋注射剂生产设备的质量问题.医药工程设计,2008,29(4):45-46.
[2] 张欣,张文云.输液包装材料的现状及发展.天津药学,2011,23(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