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作为军内主流媒体的军区军兵种报纸存在可读性不强、贴近性不够等问题。济南军区《前卫报·周末特刊》以“战士写,写战士,战士看,战士评”为宗旨,在创刊理念、报道策划、版面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突破和尝试,对其他军区军兵种报纸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周末特刊 模式创新 战士特色
2013年4月28日,《前卫报》正式推出《周末特刊》,这份以“战士写,写战士,战士看,战士评”为宗旨、以“办属于战士自己的报纸”为标准的特刊,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厚重的兵情、浓浓的兵味,真正成为了基层官兵所需、所想、所要的报纸,受到军区官兵一致好评。
一、创刊理念接地气,实现零距离贴近
作为济南军区唯一直接发至班排、与官兵见面频率最高的报纸,《周末特刊》的创刊理念,便是源源不断为战士创造、汇集并发布最高品质的兵味新闻与观点。为此,特刊编辑部提出“把报纸办得让战士爱看”的口号,不断推出“接地气”的新闻。
1、以战士的视角写战士
西方新闻界把“与读者尽可能接近”作为新闻写作的一项原则。战士是基层部队的主体,报纸要增强吸引力,必须尽可能接近战士。特刊推出后,开设的《一兵一世界》《铁血刀锋》等栏日具有强烈的兵味,对来稿编稿的基本要求也是“短、实、新、活”,真正从战士视角讲述官兵训练、生活故事和心灵情感,将原汁原味的兵情兵事呈现在读者面前。2013年5月17日,在一版头条刊登的《荒岛生存,挑战极限7昼夜》,讲述了某部组织的荒岛生存训练,文章主角是战士,采访对象是战士,训练心声也来自战士,而文中“当弹尽粮绝危及生命时,也许老鼠都会是难得的美味,野菜也成为救命的干粮”“当侦察兵,睡觉也得睁着眼”等细节描写,更是让很多战士感同身受。
2、以战士为主体写基层
战士真正成为报纸的主角,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战士来稿,刊發战士文章,让战士真正成为报纸的主人公。特刊专门开设了《咱连那些事》《我心中的好班长》《兵言兵语》《士兵拍客》等十几个“兵记者”栏目,每期特刊平均刊登战士来稿的比重接近400,这一比例在其他军区军兵种报纸中是很少见的。就写作门槛的角度而言,基层战士文字功底不够好,来稿质量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语言贴近基层官兵,故事来源基层官兵,具有浓厚的兵味,可读性较强。战士来稿的内容大多是基层故事,契合了时下流行的“新闻故事化”报道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军事新闻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3、吸纳战士意见评报纸
受众既是新闻的接受者,也是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受众与媒体的良性互动,能够提升报刊的关注度和报刊质量。特刊创办之初,便派出十几名编辑到基层调研,从办刊理念、版面设置、栏目改革等几个方面向基层官兵问计,收集整理官兵意见千余条,《兵言兵语》《连队达人》等栏目便是依据基层战士的意见所设。特刊创立后,便与基层官兵建立了三种互动模式:热线互动,每期特刊刊头处留下编辑部热线电话,安排专人接听;评报互动,建立读者评报机制,鼓励战士实时点评,及时根据战士意见改进特刊内容;网络互动,在前卫网开设“学习交流”、“编辑园地”、“读者调查”等版块,搭建官兵与报社在线互动桥梁。
二、报道策划冒热气,实现多渠道引导
新闻报道策划是对未来报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和设计是组合、分析、选择和决策的结果。《周末特刊》自创刊以来,便注重策划报道,强调在平凡、重复的日常工作中,挖掘可以报道的亮点、热点和重点,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指导性、监督性。
1、抓亮点,以新闻事实制胜
当下,新闻媒介的竞争并不完全是信息快慢和多寡的比拼,更是新闻角度的竞争。特刊注重对新闻主题的挖掘和策划,善于从战士来稿中挖掘不一样的亮点新闻。2013年9月27日,特刊编辑部收到通讯员来稿:某部战士捐款救治一名身患癌症的6岁女童。这篇稿子乍一看,没太大新意,只能作为一篇普通消息稿刊发。但在编稿过程中,编辑部注意到文中这样一段话:“面对部分官兵的质疑,这名捐款战士并未背上包袱……”随后,编辑打电话向通讯员询问“质疑”缘由,得知:质疑是因为捐款战士的身份——寓二代。编辑部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亮点新闻,当下社会对富二代褒贬不一,这种现象已经蔓延至军营,如何引导大家合理看待“富二代”身份,通过这篇稿子便能给出答案。很快,编辑部在特刊二版的头题位置刊发《捐款善举引发质疑风波……》,引起基层官兵热议。
2、抓热点,时刻聚焦现实课题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一些话题在传播中呈现网状式发展,信息叠加和信息裂变促使某些话题升温快、波及广,热点层出。作为信息的主要发布者,新闻媒体应该聚焦现实课题,针对公众关心的新政新规、焦点问题做文章。特刊编辑部始终紧盯部队现实和官兵实际,对于热点话题及涉及的矛盾问题,不回避、不搪塞,主动组织报道策划,深入一线采访,引导舆论向良性发展。2014年6月20日,特刊推出《崇高的荣誉感去哪儿了?》《纯真的战友情去哪儿了?》《娱乐的时间去哪儿了?》《每月的花销去哪儿了?》四个专版,报道策划围绕官兵的荣誉感不强、官兵关系不和谐、基层忙乱、战士花销开支过大四个热点话题展开,每个专版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向性,受到基层官兵的强烈关注,不少官兵打来电话称:“文章道出了战士心声,解决了思想闲惑。”
3、抓重点,抢占舆论制高点
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实践证明,越是重大主题、重要工作,媒体越要勇于亮出观点,主动发出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作为军区军兵种报纸的编辑记者,理应充当军队的“嘹望者”,审时度势,以主流声音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特刊的内容尽管以兵言兵事为主,但这并未影响“正面引导”功能发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为体现基层落实情况,为官兵解疑释惑,特刊在二版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兵说兵事》,策划主题包括“代劳”“关系”“随礼”“冷暴力”等近十个专题,选题立意站得高远,采访调查深入鲜活,揭示了基层的矛盾问题,解答了官兵疑惑。
【关键词】周末特刊 模式创新 战士特色
2013年4月28日,《前卫报》正式推出《周末特刊》,这份以“战士写,写战士,战士看,战士评”为宗旨、以“办属于战士自己的报纸”为标准的特刊,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厚重的兵情、浓浓的兵味,真正成为了基层官兵所需、所想、所要的报纸,受到军区官兵一致好评。
一、创刊理念接地气,实现零距离贴近
作为济南军区唯一直接发至班排、与官兵见面频率最高的报纸,《周末特刊》的创刊理念,便是源源不断为战士创造、汇集并发布最高品质的兵味新闻与观点。为此,特刊编辑部提出“把报纸办得让战士爱看”的口号,不断推出“接地气”的新闻。
1、以战士的视角写战士
西方新闻界把“与读者尽可能接近”作为新闻写作的一项原则。战士是基层部队的主体,报纸要增强吸引力,必须尽可能接近战士。特刊推出后,开设的《一兵一世界》《铁血刀锋》等栏日具有强烈的兵味,对来稿编稿的基本要求也是“短、实、新、活”,真正从战士视角讲述官兵训练、生活故事和心灵情感,将原汁原味的兵情兵事呈现在读者面前。2013年5月17日,在一版头条刊登的《荒岛生存,挑战极限7昼夜》,讲述了某部组织的荒岛生存训练,文章主角是战士,采访对象是战士,训练心声也来自战士,而文中“当弹尽粮绝危及生命时,也许老鼠都会是难得的美味,野菜也成为救命的干粮”“当侦察兵,睡觉也得睁着眼”等细节描写,更是让很多战士感同身受。
2、以战士为主体写基层
战士真正成为报纸的主角,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战士来稿,刊發战士文章,让战士真正成为报纸的主人公。特刊专门开设了《咱连那些事》《我心中的好班长》《兵言兵语》《士兵拍客》等十几个“兵记者”栏目,每期特刊平均刊登战士来稿的比重接近400,这一比例在其他军区军兵种报纸中是很少见的。就写作门槛的角度而言,基层战士文字功底不够好,来稿质量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语言贴近基层官兵,故事来源基层官兵,具有浓厚的兵味,可读性较强。战士来稿的内容大多是基层故事,契合了时下流行的“新闻故事化”报道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军事新闻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3、吸纳战士意见评报纸
受众既是新闻的接受者,也是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受众与媒体的良性互动,能够提升报刊的关注度和报刊质量。特刊创办之初,便派出十几名编辑到基层调研,从办刊理念、版面设置、栏目改革等几个方面向基层官兵问计,收集整理官兵意见千余条,《兵言兵语》《连队达人》等栏目便是依据基层战士的意见所设。特刊创立后,便与基层官兵建立了三种互动模式:热线互动,每期特刊刊头处留下编辑部热线电话,安排专人接听;评报互动,建立读者评报机制,鼓励战士实时点评,及时根据战士意见改进特刊内容;网络互动,在前卫网开设“学习交流”、“编辑园地”、“读者调查”等版块,搭建官兵与报社在线互动桥梁。
二、报道策划冒热气,实现多渠道引导
新闻报道策划是对未来报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和设计是组合、分析、选择和决策的结果。《周末特刊》自创刊以来,便注重策划报道,强调在平凡、重复的日常工作中,挖掘可以报道的亮点、热点和重点,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指导性、监督性。
1、抓亮点,以新闻事实制胜
当下,新闻媒介的竞争并不完全是信息快慢和多寡的比拼,更是新闻角度的竞争。特刊注重对新闻主题的挖掘和策划,善于从战士来稿中挖掘不一样的亮点新闻。2013年9月27日,特刊编辑部收到通讯员来稿:某部战士捐款救治一名身患癌症的6岁女童。这篇稿子乍一看,没太大新意,只能作为一篇普通消息稿刊发。但在编稿过程中,编辑部注意到文中这样一段话:“面对部分官兵的质疑,这名捐款战士并未背上包袱……”随后,编辑打电话向通讯员询问“质疑”缘由,得知:质疑是因为捐款战士的身份——寓二代。编辑部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亮点新闻,当下社会对富二代褒贬不一,这种现象已经蔓延至军营,如何引导大家合理看待“富二代”身份,通过这篇稿子便能给出答案。很快,编辑部在特刊二版的头题位置刊发《捐款善举引发质疑风波……》,引起基层官兵热议。
2、抓热点,时刻聚焦现实课题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一些话题在传播中呈现网状式发展,信息叠加和信息裂变促使某些话题升温快、波及广,热点层出。作为信息的主要发布者,新闻媒体应该聚焦现实课题,针对公众关心的新政新规、焦点问题做文章。特刊编辑部始终紧盯部队现实和官兵实际,对于热点话题及涉及的矛盾问题,不回避、不搪塞,主动组织报道策划,深入一线采访,引导舆论向良性发展。2014年6月20日,特刊推出《崇高的荣誉感去哪儿了?》《纯真的战友情去哪儿了?》《娱乐的时间去哪儿了?》《每月的花销去哪儿了?》四个专版,报道策划围绕官兵的荣誉感不强、官兵关系不和谐、基层忙乱、战士花销开支过大四个热点话题展开,每个专版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向性,受到基层官兵的强烈关注,不少官兵打来电话称:“文章道出了战士心声,解决了思想闲惑。”
3、抓重点,抢占舆论制高点
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实践证明,越是重大主题、重要工作,媒体越要勇于亮出观点,主动发出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作为军区军兵种报纸的编辑记者,理应充当军队的“嘹望者”,审时度势,以主流声音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特刊的内容尽管以兵言兵事为主,但这并未影响“正面引导”功能发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为体现基层落实情况,为官兵解疑释惑,特刊在二版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兵说兵事》,策划主题包括“代劳”“关系”“随礼”“冷暴力”等近十个专题,选题立意站得高远,采访调查深入鲜活,揭示了基层的矛盾问题,解答了官兵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