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军第474医院院长王俊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去临床科室转一转,看看住院的部队官兵。在王俊心里,部队官兵的分量最重。他经常深情地对医护人员们说:“基层官兵常年在边疆为祖国站哨执勤,他们最辛苦,一定要把最好的服务送给他们!”正是在这种服务理念的指引下,474医院为兵服务开展得扎扎实实,住院官兵满意率达到了96%以上。2006年3月,该院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医院”。
他说:为兵服务光有热情不够,必须有高超的医术
一次,驻疆某部士官贾宏强因感冒高烧住院,被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一段时间后痊愈出院。谁知两周后小贾再次因相同症状住院。为彻底查明病因,医院先后组织多次会诊,结论都与首次诊断一致。最后经解放军301医院权威专家检查,小贾被确诊为“气管支气管骨形成症”。治疗一段时间后,贾宏强终于痊愈了。
小贾的疑难病被彻底治愈了,王俊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为了一名士官的病,医院能够多次组织检查会诊,这种全心全意为兵服务的热情没的说,但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满足官兵健康需要之间还存在差距。为兵服务,光有满腔的热情远远不够,还必须拿出手到病除的医术。
几天后,一份岗位练兵实施方案下发到各科室。医院通过抓科室领导带头、明确练兵任务、给练兵对象压担子等办法,保证了岗位练兵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如今,岗位练兵成为474医院的一项经常性训练课目,做到了年年抓、年年训,达到了年年有收获、年年有提高的目的。去年底,该院组织医疗、护理专业岗位练兵年度考核,合格率达到了99%。
他说:为兵服务光有笑脸不行,还得有实在的行动
“我们提倡微笑服务,但是光有笑脸远远不够,还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在2007年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王俊面对全院工作人员着重强调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故事。一天下午,某部李指导员拿着医生的处方单到办公楼找院领导签字。按规定,部队伤病员检查用药额度有限定,超量必须由院领导签字才能检查或取药。但当时医院正在召开办公会,李指导员连跑几趟都没签上字,一气之下给意见箱里放了一封信。
第二天,这封信摆在了王俊的办公桌上,随后又成为常委会研究的主要议题。紧接着,一项崭新的举措将474医院沿袭了多年的“领导签字制度”给取代了:全部放开军免患者检查、用药的标准,只要有利于部队伤病员的病情检查和治疗,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医院就安排什么检查;需要用什么样的药,医院就保障什么药!
“王院长对我们基层官兵充满了关爱,他就像我们的兄长……”这句话出自空军导弹某团副连长李冰写给院党委的一封感谢信。2005年4月,李冰因双眼视力下降来到474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医。经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圆锥形角膜病,必须进行角膜移植,但角膜移植术风险高,难度大,配型合适的眼角膜供体非常难找。王俊得知消息后说:“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战友生活在黑暗中!”接下来,他召集机关工作人员开会,号召大家调动一切关系为李冰寻找供体。全院先后有200多名工作人员投入到寻找角膜的特别行动中,很快便联系到了捐赠者。一个星期后,由全军眼科中心专家亲手为李冰成功实施了角膜移植手术。
他说:为兵服务不能光坐等上门,还必须下部队送医药
今年元旦,王俊放弃双休日休息,带领10名医生组成的医疗队,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来到50多公里外的某炮兵营为官兵巡诊、送医送药。在某连训练场,一名正在训练的战士不慎扭伤了左脚,王俊当即蹲下身子为他检查伤情,做推拿治疗,小战士感动得双眼盈满泪花。
王俊常对医护人员们说,为兵服务的阵地不光在医院,还要延伸到军营,延伸到训练场上。对每一个来院看病的官兵,我们要尽心尽力治疗,同时还要关心那些驻地偏远的官兵,让他们时刻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2007年冬天,驻疆某雷达站士官张贵龙突然感到头痛恶心,但由于雷达站驻守在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执勤任务重,一直没顾上下山看病。就在这时,474医院医疗队来到高山雷达站为官兵巡诊。听说小张病情后,医疗队员马上为其检查,初步诊断为颅内疾病,需手术治疗。王俊接到医疗队的汇报后,当即指示将小张接回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后经CT扫描发现,小张颅内的确长了一个直径达2厘米多的肿瘤。医院当即安排小张住进脑外科,由经验丰富的脑外科专家主刀实施了脑瘤摘除术。从四川农村赶来的小张的父亲感动地说:“解放军医院就是好,儿子在新疆当兵,我们一百个放心!”
近年来,474医院先后派出30多支医疗小分队,携带B超机、心电图仪、血压计等诊疗仪器和价值20多万元的药品,爬雪山、穿戈壁,北至伊犁,南到和田,行程7万多公里,深入边远一线连队为官兵送医送药。每到一个单位,医疗队在为官兵体检身体的同时,还举办卫生常识讲座,传授防病知识,帮助连队制定疾病预防措施,受到了连队官兵的欢迎。
责任编辑 李芸
他说:为兵服务光有热情不够,必须有高超的医术
一次,驻疆某部士官贾宏强因感冒高烧住院,被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一段时间后痊愈出院。谁知两周后小贾再次因相同症状住院。为彻底查明病因,医院先后组织多次会诊,结论都与首次诊断一致。最后经解放军301医院权威专家检查,小贾被确诊为“气管支气管骨形成症”。治疗一段时间后,贾宏强终于痊愈了。
小贾的疑难病被彻底治愈了,王俊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为了一名士官的病,医院能够多次组织检查会诊,这种全心全意为兵服务的热情没的说,但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满足官兵健康需要之间还存在差距。为兵服务,光有满腔的热情远远不够,还必须拿出手到病除的医术。
几天后,一份岗位练兵实施方案下发到各科室。医院通过抓科室领导带头、明确练兵任务、给练兵对象压担子等办法,保证了岗位练兵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如今,岗位练兵成为474医院的一项经常性训练课目,做到了年年抓、年年训,达到了年年有收获、年年有提高的目的。去年底,该院组织医疗、护理专业岗位练兵年度考核,合格率达到了99%。
他说:为兵服务光有笑脸不行,还得有实在的行动
“我们提倡微笑服务,但是光有笑脸远远不够,还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在2007年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王俊面对全院工作人员着重强调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故事。一天下午,某部李指导员拿着医生的处方单到办公楼找院领导签字。按规定,部队伤病员检查用药额度有限定,超量必须由院领导签字才能检查或取药。但当时医院正在召开办公会,李指导员连跑几趟都没签上字,一气之下给意见箱里放了一封信。
第二天,这封信摆在了王俊的办公桌上,随后又成为常委会研究的主要议题。紧接着,一项崭新的举措将474医院沿袭了多年的“领导签字制度”给取代了:全部放开军免患者检查、用药的标准,只要有利于部队伤病员的病情检查和治疗,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医院就安排什么检查;需要用什么样的药,医院就保障什么药!
“王院长对我们基层官兵充满了关爱,他就像我们的兄长……”这句话出自空军导弹某团副连长李冰写给院党委的一封感谢信。2005年4月,李冰因双眼视力下降来到474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医。经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圆锥形角膜病,必须进行角膜移植,但角膜移植术风险高,难度大,配型合适的眼角膜供体非常难找。王俊得知消息后说:“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战友生活在黑暗中!”接下来,他召集机关工作人员开会,号召大家调动一切关系为李冰寻找供体。全院先后有200多名工作人员投入到寻找角膜的特别行动中,很快便联系到了捐赠者。一个星期后,由全军眼科中心专家亲手为李冰成功实施了角膜移植手术。
他说:为兵服务不能光坐等上门,还必须下部队送医药
今年元旦,王俊放弃双休日休息,带领10名医生组成的医疗队,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来到50多公里外的某炮兵营为官兵巡诊、送医送药。在某连训练场,一名正在训练的战士不慎扭伤了左脚,王俊当即蹲下身子为他检查伤情,做推拿治疗,小战士感动得双眼盈满泪花。
王俊常对医护人员们说,为兵服务的阵地不光在医院,还要延伸到军营,延伸到训练场上。对每一个来院看病的官兵,我们要尽心尽力治疗,同时还要关心那些驻地偏远的官兵,让他们时刻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2007年冬天,驻疆某雷达站士官张贵龙突然感到头痛恶心,但由于雷达站驻守在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执勤任务重,一直没顾上下山看病。就在这时,474医院医疗队来到高山雷达站为官兵巡诊。听说小张病情后,医疗队员马上为其检查,初步诊断为颅内疾病,需手术治疗。王俊接到医疗队的汇报后,当即指示将小张接回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后经CT扫描发现,小张颅内的确长了一个直径达2厘米多的肿瘤。医院当即安排小张住进脑外科,由经验丰富的脑外科专家主刀实施了脑瘤摘除术。从四川农村赶来的小张的父亲感动地说:“解放军医院就是好,儿子在新疆当兵,我们一百个放心!”
近年来,474医院先后派出30多支医疗小分队,携带B超机、心电图仪、血压计等诊疗仪器和价值20多万元的药品,爬雪山、穿戈壁,北至伊犁,南到和田,行程7万多公里,深入边远一线连队为官兵送医送药。每到一个单位,医疗队在为官兵体检身体的同时,还举办卫生常识讲座,传授防病知识,帮助连队制定疾病预防措施,受到了连队官兵的欢迎。
责任编辑 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