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作用,提出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整合的三种有效性方法,为同行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结构 课程要素
1 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
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结构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目标:指课程所需要达到的各类教学目标,按照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运动技能等三类。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划分为三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内容和辅助资源,可以包括教科书、电子光盘、挂图、模型、配套手册等。过程: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到课程活动、课程任务、课程工具等。评价:指在课程实施各环节中所开展的各类评价,它能够有效保障课程的实施效果。
2 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对目标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是国家审定的。一般而言,教师应该遵循既定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但从宏观上讲,信息化已经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制定,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课标就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对于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渗透了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要求。
2.2 信息技术对内容的作用。信息技术对内容的作用共分为五个方面:①内容来源:从单纯课本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②内容表征:从线性文本到超媒体、多媒体,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各种教学信息;③内容深、广度:从既定不变的教学内容拓展到网络资源,为教学知识点提供详尽的主题学习资源;④内容交互性:从静态的单向教学资源变成动态的、可交互的教学资源;⑤内容时效性:使固定的教学内容变成更新迅速,时效性强的数字化资源。
2.3 信息技术对过程的作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过程: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信息技术对过程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作为媒体: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光盘、课件、电子课程、网络资源等;②作为工具: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主要包括电子模板、电子大纲、学科软件、效能工具、通讯工具等;③作为环境: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直接的或间接的体验,主要包括多媒体视听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世界、虚拟现实软件、网络环境、Internet等。
2.4 信息技术对评价的作用。信息技术对评价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从结果到过程:能够记录学习者学习全过程,使学习成果可视化,综合评价学习者的绩效表现;②从静态到动态:将静态固定的评价转变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评价;③从权威到主体:将传统的专家评价、教师评价转变为他评、自评、互评的多元化主体评价。
3 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整合方法
3.1 内容组织方法。学习内容的组织是课程结构要素的“内容”部分。它是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建构的,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等。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类型不同、能力发展需求不同,学习内容的组织方法也不同,但不管怎样,学习内容的组织必须集中指向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常遭遇的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技术支持的探究研讨活动。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2 思维引导方法。所谓“思维引导”属于课程要素的“过程”部分。它是基于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组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链”,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展开和提升,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后,需要考虑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以促进他们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最初设计的教学问题类型单一(都是“是什么”),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易于考评,只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却无助于培养他们的高级思维技能。在新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整体质量有很大提高。它们从特定故事情境中而来,具备了情境特征;并且在原有问题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使教学问题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更积极的高级思维和深入理解,优化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在信息社会,学习者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教育应该使他们具备更好的思维技能,成为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绝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比较强调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重视问题的引导;没有关注教学问题和认知发展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往往失败或者无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3.3 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学习活动设计属于课程结构要素的“过程”部分。基于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通常需要将相关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然后设计系列化的若干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次完成任务,最终达成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活动适合实现的学习任务也不同。在课程整合中设计学习活动,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活动的特性、技术工具的特性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结构 课程要素
1 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
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结构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目标:指课程所需要达到的各类教学目标,按照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运动技能等三类。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划分为三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内容和辅助资源,可以包括教科书、电子光盘、挂图、模型、配套手册等。过程: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到课程活动、课程任务、课程工具等。评价:指在课程实施各环节中所开展的各类评价,它能够有效保障课程的实施效果。
2 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对目标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是国家审定的。一般而言,教师应该遵循既定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但从宏观上讲,信息化已经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制定,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课标就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对于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渗透了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要求。
2.2 信息技术对内容的作用。信息技术对内容的作用共分为五个方面:①内容来源:从单纯课本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②内容表征:从线性文本到超媒体、多媒体,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各种教学信息;③内容深、广度:从既定不变的教学内容拓展到网络资源,为教学知识点提供详尽的主题学习资源;④内容交互性:从静态的单向教学资源变成动态的、可交互的教学资源;⑤内容时效性:使固定的教学内容变成更新迅速,时效性强的数字化资源。
2.3 信息技术对过程的作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过程: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信息技术对过程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作为媒体: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光盘、课件、电子课程、网络资源等;②作为工具: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主要包括电子模板、电子大纲、学科软件、效能工具、通讯工具等;③作为环境: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直接的或间接的体验,主要包括多媒体视听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世界、虚拟现实软件、网络环境、Internet等。
2.4 信息技术对评价的作用。信息技术对评价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从结果到过程:能够记录学习者学习全过程,使学习成果可视化,综合评价学习者的绩效表现;②从静态到动态:将静态固定的评价转变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评价;③从权威到主体:将传统的专家评价、教师评价转变为他评、自评、互评的多元化主体评价。
3 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整合方法
3.1 内容组织方法。学习内容的组织是课程结构要素的“内容”部分。它是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建构的,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等。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类型不同、能力发展需求不同,学习内容的组织方法也不同,但不管怎样,学习内容的组织必须集中指向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常遭遇的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技术支持的探究研讨活动。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2 思维引导方法。所谓“思维引导”属于课程要素的“过程”部分。它是基于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组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链”,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展开和提升,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后,需要考虑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以促进他们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最初设计的教学问题类型单一(都是“是什么”),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易于考评,只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却无助于培养他们的高级思维技能。在新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整体质量有很大提高。它们从特定故事情境中而来,具备了情境特征;并且在原有问题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使教学问题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更积极的高级思维和深入理解,优化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在信息社会,学习者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教育应该使他们具备更好的思维技能,成为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绝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比较强调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重视问题的引导;没有关注教学问题和认知发展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往往失败或者无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3.3 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学习活动设计属于课程结构要素的“过程”部分。基于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通常需要将相关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然后设计系列化的若干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次完成任务,最终达成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活动适合实现的学习任务也不同。在课程整合中设计学习活动,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活动的特性、技术工具的特性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