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各地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经调查发现:送教学生未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支持,家长对目前“送教上门”成效评价不高。结合送教实践,探索采用“平板+微课”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感官的刺激,唤醒深层的学习体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突破教育资源的局限;精简、可重复的教学设计,契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以此取得更好的送教实效,获得更高的家长成效评价。
关键词:平板;微课;送教上门;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指出“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 [1]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落地上级政策,先后展开了送教上门服务活动。我校课题组一项针对四川省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现状研究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样本学校89.1%的服务学生被确定为送教的原因是残疾程度重。这一调查结果,较精准地体现了各地特校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执行。但重残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的发展上,单方面或多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2]如何让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取得实效,是每一个送教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送教上门儿童受教育现状
本研究使用我校“四川省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现状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送教实践,分析送教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成效评价。
(一)家庭经济、教育资源支持现状
据调查,四川省送教孩子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占比39%,一般占比51%,良好及富裕占10%。在送教实践中,我们发现送教儿童大多数时间是在自己的卧室,有的甚至整天在自己的床上或被束缚在轮椅上。这些儿童所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更是少得可怜,连望一眼天空都是一种奢望。他们能获得的与人交流机会也很少,一般只有家人在给他们穿衣、擦脸、喂饭的时候,或许会与他们唠叨两句。而基本没有人会去聆听他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少有孩子家中有学习、康复用品。个别孩子家中配有电视机、MP3播放器。
(二)现行送教效果评价
接受送教服务家长成效评价一项,调查显示:帮助很大占比40%;有一些帮助占比51%;没有帮助占比1%;不置可否占比8%。数据表明,家长对现阶段实施的送教上门服务效果评价是偏低的。
三、讨论与分析
(一)教育资源少,错过了孩子关键成长期,造成孩子心智发展更加落后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极度欠缺。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认知不足,没有早期干预矫正,更多的是期望借助医学的手段帮助孩子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为节省开支,家长不愿给孩子购买玩具和学具。还有人们对残疾孩子的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歧视,让家长不愿带孩子走出家门,觉得丢面子。众多原因造成了送教孩子被封闭在了一片小天地,失去教育资源的支持,身心发展停滞在婴童时期。
(二)“送教上门”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
送教教师专业的讲解以及对孩子的真心接纳让家长重拾对孩子康复发展的希望。但每月1-3次的送教以及一段時间来孩子并不明显的改善效果,让对送教上门寄予厚望的家长疑惑,造成对送教成效评价不高。
四、对策
要将国家“送教上门”的政策要求落在实处,化解送教孩子因家庭经济、教育资源支持不够的影响,改善家长对“送教上门”评价不高的现状。我结合几年来送教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平板+微课”的教学方式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一)多感官的刺激,唤醒深层的学习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按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3]以“平板+微课”,化教师讲授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展示,充分调动占比大的视听觉,多感官的刺激快速获得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唤醒沉睡的内心体验。在教授生活语文课《红绿灯》时,我在微课中融入行人过红绿灯的视频,形象展示给送教孩子看,使他们直观地认识了“红黄绿”三种颜色,热闹的街市声音和人们排队走人行横道的画面都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再以儿歌的形式朗诵“红灯停,绿灯行”与孩子拍手互动,孩子在多感官体验中学习,顺利建立起了的安全过马路的概念。
(二) 精简、可重复的教学设计,契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
“微课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内容单一,表现形式灵活。” [5]送教上门的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以内,这一时间设置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授课时,教师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控制播放速度,突出教学中对学生的差异化指导。孩子们通过微课学习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估,然后再按照他们的掌握情况,选择需要强化的地方重复学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利用“平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能循序渐进,又能查漏补缺,还能强化巩固,特别适合目前接受送教上门的残疾程度重,智力能力低下的特殊孩子。
综上,利用“平板+微课”的教学形式,灵活地统筹各类教学资源,能契合特殊孩子心理特点,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授课,化解送教学生没有教学具,教育资源受限的困难,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学习能力,取得高质量的送教实效,获得家长较高的成效评价。
参考文献
[1]董庭富.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康)上门"需求调查与对策分析[J]. 华人时刊(校长), 2019(8).
[2]齐妍洁. 西安特殊儿童家长心理状态现状调查[J]. 山海经:打拼, 2019, 000(005):P.104-104.
[3]赵明辉. 新课改下历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5):22-22.
[4]高媛媛. "微课"对聋校语文教学的启示[J]. 现代特殊教育, 2014, 000(003):50-51.
[5]丁利军, 崔慧慧. 微课教学的优势与思考[J]. 陕西教育(教学), 2018, 000(004):33.
作者简介:何峰; (1979,09,22)男;汉;四川省阆中市;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特殊教育.
(四川省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 南充 637400)
关键词:平板;微课;送教上门;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指出“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 [1]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落地上级政策,先后展开了送教上门服务活动。我校课题组一项针对四川省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现状研究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样本学校89.1%的服务学生被确定为送教的原因是残疾程度重。这一调查结果,较精准地体现了各地特校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执行。但重残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的发展上,单方面或多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2]如何让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取得实效,是每一个送教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送教上门儿童受教育现状
本研究使用我校“四川省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现状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送教实践,分析送教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成效评价。
(一)家庭经济、教育资源支持现状
据调查,四川省送教孩子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占比39%,一般占比51%,良好及富裕占10%。在送教实践中,我们发现送教儿童大多数时间是在自己的卧室,有的甚至整天在自己的床上或被束缚在轮椅上。这些儿童所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更是少得可怜,连望一眼天空都是一种奢望。他们能获得的与人交流机会也很少,一般只有家人在给他们穿衣、擦脸、喂饭的时候,或许会与他们唠叨两句。而基本没有人会去聆听他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少有孩子家中有学习、康复用品。个别孩子家中配有电视机、MP3播放器。
(二)现行送教效果评价
接受送教服务家长成效评价一项,调查显示:帮助很大占比40%;有一些帮助占比51%;没有帮助占比1%;不置可否占比8%。数据表明,家长对现阶段实施的送教上门服务效果评价是偏低的。
三、讨论与分析
(一)教育资源少,错过了孩子关键成长期,造成孩子心智发展更加落后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极度欠缺。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认知不足,没有早期干预矫正,更多的是期望借助医学的手段帮助孩子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为节省开支,家长不愿给孩子购买玩具和学具。还有人们对残疾孩子的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歧视,让家长不愿带孩子走出家门,觉得丢面子。众多原因造成了送教孩子被封闭在了一片小天地,失去教育资源的支持,身心发展停滞在婴童时期。
(二)“送教上门”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
送教教师专业的讲解以及对孩子的真心接纳让家长重拾对孩子康复发展的希望。但每月1-3次的送教以及一段時间来孩子并不明显的改善效果,让对送教上门寄予厚望的家长疑惑,造成对送教成效评价不高。
四、对策
要将国家“送教上门”的政策要求落在实处,化解送教孩子因家庭经济、教育资源支持不够的影响,改善家长对“送教上门”评价不高的现状。我结合几年来送教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平板+微课”的教学方式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一)多感官的刺激,唤醒深层的学习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按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3]以“平板+微课”,化教师讲授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展示,充分调动占比大的视听觉,多感官的刺激快速获得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唤醒沉睡的内心体验。在教授生活语文课《红绿灯》时,我在微课中融入行人过红绿灯的视频,形象展示给送教孩子看,使他们直观地认识了“红黄绿”三种颜色,热闹的街市声音和人们排队走人行横道的画面都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再以儿歌的形式朗诵“红灯停,绿灯行”与孩子拍手互动,孩子在多感官体验中学习,顺利建立起了的安全过马路的概念。
(二) 精简、可重复的教学设计,契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
“微课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内容单一,表现形式灵活。” [5]送教上门的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以内,这一时间设置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授课时,教师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控制播放速度,突出教学中对学生的差异化指导。孩子们通过微课学习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估,然后再按照他们的掌握情况,选择需要强化的地方重复学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利用“平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既能循序渐进,又能查漏补缺,还能强化巩固,特别适合目前接受送教上门的残疾程度重,智力能力低下的特殊孩子。
综上,利用“平板+微课”的教学形式,灵活地统筹各类教学资源,能契合特殊孩子心理特点,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授课,化解送教学生没有教学具,教育资源受限的困难,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学习能力,取得高质量的送教实效,获得家长较高的成效评价。
参考文献
[1]董庭富.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康)上门"需求调查与对策分析[J]. 华人时刊(校长), 2019(8).
[2]齐妍洁. 西安特殊儿童家长心理状态现状调查[J]. 山海经:打拼, 2019, 000(005):P.104-104.
[3]赵明辉. 新课改下历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5):22-22.
[4]高媛媛. "微课"对聋校语文教学的启示[J]. 现代特殊教育, 2014, 000(003):50-51.
[5]丁利军, 崔慧慧. 微课教学的优势与思考[J]. 陕西教育(教学), 2018, 000(004):33.
作者简介:何峰; (1979,09,22)男;汉;四川省阆中市;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特殊教育.
(四川省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 南充 6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