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我想您。
  您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可是,多少次,多少次我在梦里与您相见。您依旧那样亲切,那样慈祥!我不舍得,不舍得离开您!
  我记得那是1985年,我刚刚新婚。天近暮色时,我去三十里外的县城接下班的妻子。我们回来却不见您的身影,母亲说您去接我了。此时外面万家灯火,屋内温馨而祥和,崭新的家具闪着鲜艳的色彩。可我的心中却泛起一股酸酸的味道,直沖咽喉。爸呀!我已经成人,已经五尺五高。可您,却忘了自己已年逾六旬。我二十多岁了,这个年纪的您已经成为连级指挥员,可您却不放心您的儿子,还要亲自去接。我,承担不起呀!这变成我一生的愧疚。
  我更记得,在我还是孩童时就盼望着星期日,星期日到,您就来到。每逢星期六您就会骑着自行车稳稳驶进农家小院,我会欢快地迎上前去。看着您伟岸的身躯,我的整个身心充满了欢快和幸福。那时是崇拜英雄的年代,而您正是英雄,参加了多次战斗,您的故事像魔盒般吸引了我……
  午后,蝉的鸣唱如浪花一样激荡了我好奇的心潮,向往外面那热烈似火的夏天,那遮天蔽日的树荫。但我清楚,我一旦离开房间,再回来您就会上班去了,就看不见您的身影了。怎么办呢?我脑筋一转,计上心头。发现桌子上有一根裹点心用的牛纸绳,取过来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一头系在床腿上,一头系在您的脚踝上。然后,慢慢退出了房间,奔向了田野。
  夕阳终于西下,我满头大汗,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尽兴而归。可冲到房间一看,您不见了,旁边扔着牛皮纸绳子……我顿时觉得天一下子塌了,失望、伤心、怨恨、孤独一起涌上我的心头,它们汹涌澎湃,激荡着我的胸腔,最后冲垮了我理智的堤坝,纵情倾泻。我哭了,哭得悲天恸地。不知道哭了多长时间,那天我第一次没有吃晚饭。
  爸爸,您知道吗?我敬佩您的学问。
  1950年,您所在的团抽调一个有学问,且政治过硬、军事过硬的同志去组建海军队伍。您,成为光荣的人民海军一员。我知道,您的部队在青岛,上次我在电视剧《父母的爱情》里看到了您曾经工作、学习过的地方。您学习的各门课程均为五分(当时实行五分制),我还知道您就职于学校政治处。
  我爱看书,可您比我看得多。还有您的书法写得真好,完全称得上书法家,我只怕一辈子也比不上您了!还有,您的京胡拉得相当有味道。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我敬佩您的无私。
  您在部队待遇好,工资高,挺不错的呀!可您要回家,回家当农民!您终于如愿以偿。您的档案转到了县委组织部,领导看了您的档案,感动地说:“品行这样好,这样优秀的人才我们不能不用。字写得这样漂亮,就叫他当老师吧!”就这样,您到小官庄学校做了三个月老师。随后,您被调到了文教科,再后来进入了县政府。
  20世纪80年代初,县委的领导来看您,问您有什么困难。您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可您笑着说:“啥困难都没有。感谢党的关怀!”后来,亲戚们都知道了这件事,说您太傻。
  爸爸,您走了十二年,我经常想起您!您的忠厚,您的无私,您的胸怀,您的才华,都是我享用终身的财富,我会全部继承下去的。这,就是您留给我们的传家宝。
  它不是黄金,可它比黄金价值千倍!万倍!您的名字浮宗俊,将和传家宝一样融入了我们家族的血脉,它必将照亮我们的家庭,照亮千秋万代。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个农民,一生都在地里劳作。父亲13岁时,爷爷因病离开了人世。年幼的父亲便开始帮着奶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跟着大人一起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和生活的艰辛。因为父亲讀过几年书,处事公道又能写会算,一开始队里安排他当记工员,后来又安排他当会计和现金保管。无论安排父亲做什么,他总是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父亲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许和认可。  邻居们平时谁家有红白事,都
期刊
多情的阳光洒在蓝色的税务制服上,也洒向我依然挺拔的身姿。故土的每一寸土地,都与我血脉相连。一种草木的清香气息,在鼻翼里自然蔓延。所有的过往,都会开出一朵花。  从小,我就有个梦想,像父亲一样,当个税务人。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生活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幸福就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向往的生活方式。通往成长的道路,因布满荆棘而刻骨铭心;实现梦想的征程,因艰苦卓绝而荡气回肠。  我是
期刊
吴藻(1799—1862),字平香,号玉芩子,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出身商贾人家。清代中晚期诗词曲名家,清代三大女词人之一,是陈文述门下的碧城仙馆女弟子。吴藻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生性聪慧、才情颇富,据陆萼庭《女曲家吴藻传考略》中描述吴藻曰:“独喜读诗书,善鼓琴,能绘画,工词曲。”且著有《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词》《花帘书屋诗》《香南雪北词》等,著作甚丰、成就颇大。  从古至今
期刊
我手捧红色的剪报本,端详着皮革封面那细腻光滑的纹理,细嗅内页那扑面而来的墨香……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和蔼而又严肃的老奶奶,耳畔又响起了沙沙的剪纸声和那一句句谆谆教诲。  她的小院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进门的右手边有一小片青绿的菜畦,那抹明亮的绿色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那一块块被剪裁得方方正正的报纸条,还有一摞摞被码得整整齐齐的红色剪报本,都让我稀罕不已。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爱好叫作剪报,只觉得
期刊
笔如灯塔,置于黑暗或光明,都为指向光明.rn阎连科的短篇小说新作《纯真男孩的巴别塔》于2020年发表于《天涯》杂志.这是一个沉痛的故事.作者写了男孩全部的善,因欲而起的唯一
期刊
在我的少年时代,父亲是家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一则因为父亲是上门女婿,在当地农村,上门女婿的地位本就不高;二则母亲初中毕业,本来考取了高中,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就读,学识要
期刊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哪里,儿女们的家就在哪里.无论父母年寿多高,距离多远,只要活着,对儿女的爱永远不变,电话中每次重复的叮咛总是说不完.
期刊
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将归隐与政治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王维的诗歌将归隐的含义提高到主客体存在的哲学高度。通过精练的意象、创新的图像建构和与佛教义理的结合,王维在诗作中开创了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归隐书写。  一、王维之前的归隐书写概述  最早解释“归隐”概念的文本出现在《周易·蛊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期刊
跨入新世纪,父母日渐衰老.rn父亲像只旋转不停的陀螺,辛苦一生,劳而不辍.踏着新世纪的年轮,依然保持着正常旋转的状态.不是拿着铁铲点瓜,就是握着锄头种菜;不是拿着扫帚扫院,
期刊
每逢清明,中国人即便琐事缠身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怀着深深的哀思,带着自己的儿孙去祭奠仙逝的长辈,这是中国人对仙逝的长辈悼念、缅怀的传统仪式,也是弘扬从古至今的传统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