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象
(一)某次听课,内容为“幂的乘方”,一位四十多岁的校级骨干教师进行的一节探究课,师生探究完“幂的乘方法则”后,在巩固应用时,让学生口答一道题:(a3)2=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法则时,感觉很圆满,认为随便指一学生,也能准确口答出结果,就在自我欣赏时,等来的答案却是:(a3)2=a5,可能是受上节课“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影响,没有融进新课之中,也可能是有老师听课有些紧张,总之,答案错了,这本是正常现象,老师却很恼火地说:“猪啊,这么简单的题都回答错了!到后面站去。”
(二)又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内容是“圆的切线判定定理”,在师生探究完“圆的切线判定定理”后,出一题巩固应用之,学生做得很好,接着就再来一题以熟练之,就在这时,一学生举手提问:“P是∠ABC的平分线上的一点,PD⊥LAC,垂足为D,AB与以P为圆心,PD为半径的圆相切吗?为什么?”老师按题意画出图形,分析一下,生气地说:“这道题用不着本节定理,以后再说。”
二、反思
一位老师觉得有很多人听课,学生回答错了,没面子,气愤地侮辱、惩罚学生;另一位老师因为学生打乱了原来的预设,影响了进度和思路,不仅不予解答问题,反而抱怨学生。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老师专制,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还是封建教育老一套。试想,这样的课怎么引导学生探究?众所周知,探究性课堂的开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所谓“探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像爱迪生“孵小鸡”那样,搞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精、气、神”,学生受到批评,甚至侮辱、惩罚,精神受到压抑,思维就会处于“休眠”状态,思维不能激活,学习没有积极性,探究不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吗?
三、启示
要想开展探究,就得打破教师专制,实行民主,民主就是平等,就是学生有自主权,有发言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下“神坛”,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
民主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于: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把微笑贯穿课堂,尽量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觉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切忌“问题”只面向少数学生,使多数学生被冷落而成为观众,这样难以暴露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使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步失去对问题的兴趣,不对学生持过高的期望,正视学生之间的差距,关注全体学生。当课堂上学生的解题出现错误。回答问题不完整或不准确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他们进行验证,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知道精巧的解答固然赏心悦目,但错误的结论同样耐人寻味,纠正一个错误的结论与发现一个巧妙的解答同样有意义,也就是说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给弱者更多的关爱,更多倾听他们“不和谐”的声音。对于现象(一)。教师耐心地等待一下,若学生还不能正确解答,教师作出某种暗示或引导,学生自己就可能订正错误,说出正确答案。
民主在教学活动中还体现于: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主动上黑板板演,敢于同老师、同学争论,使每名学生不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被倾听、被补充完善,使学生得到他人肯定,获得新知。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解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不予理睬或抱怨、批评学生打乱原来的预设,都不应是教师所为,要知道疑问是思维的开端,也是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聪明的教师一定明白一个个“意外”,正是一个个亮点。记得无锡一中特级教师张云飞的一节展示课:“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对函数的周期性定义作解释时,学生对“周期函数的定义域至少一端开放”不能理解,于是课堂上出现了针对这一问题长达十余分钟的师生互动,虽然大量教学内容没有时间处理,也就是说预设任务没完成,但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一节探究课,任务完成与否不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而是在于学生有没有发展,有没有收获,在于他们的每一点灵感是否都能闪现,并成为点燃全班思维的导火索。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改变单一、枯燥、被动听讲、以做练习为主的传统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探究精神。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师给出或灌输的,而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经过锤炼得到的。对于现象(二),教师若重视学生的问题,师生互动,探究解答。探讨出圆的切线判定的两种方法——“d=r”与“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及两种方法的适用情形,这不比原来预设的方案还好吗?
探究性课堂呼唤民主,只有实行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为探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民主是探究性课堂的“润滑油”,民主是探究性课堂的“催化剂”。
(一)某次听课,内容为“幂的乘方”,一位四十多岁的校级骨干教师进行的一节探究课,师生探究完“幂的乘方法则”后,在巩固应用时,让学生口答一道题:(a3)2=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法则时,感觉很圆满,认为随便指一学生,也能准确口答出结果,就在自我欣赏时,等来的答案却是:(a3)2=a5,可能是受上节课“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影响,没有融进新课之中,也可能是有老师听课有些紧张,总之,答案错了,这本是正常现象,老师却很恼火地说:“猪啊,这么简单的题都回答错了!到后面站去。”
(二)又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内容是“圆的切线判定定理”,在师生探究完“圆的切线判定定理”后,出一题巩固应用之,学生做得很好,接着就再来一题以熟练之,就在这时,一学生举手提问:“P是∠ABC的平分线上的一点,PD⊥LAC,垂足为D,AB与以P为圆心,PD为半径的圆相切吗?为什么?”老师按题意画出图形,分析一下,生气地说:“这道题用不着本节定理,以后再说。”
二、反思
一位老师觉得有很多人听课,学生回答错了,没面子,气愤地侮辱、惩罚学生;另一位老师因为学生打乱了原来的预设,影响了进度和思路,不仅不予解答问题,反而抱怨学生。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老师专制,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还是封建教育老一套。试想,这样的课怎么引导学生探究?众所周知,探究性课堂的开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所谓“探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像爱迪生“孵小鸡”那样,搞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精、气、神”,学生受到批评,甚至侮辱、惩罚,精神受到压抑,思维就会处于“休眠”状态,思维不能激活,学习没有积极性,探究不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吗?
三、启示
要想开展探究,就得打破教师专制,实行民主,民主就是平等,就是学生有自主权,有发言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下“神坛”,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
民主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于: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把微笑贯穿课堂,尽量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觉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切忌“问题”只面向少数学生,使多数学生被冷落而成为观众,这样难以暴露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使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步失去对问题的兴趣,不对学生持过高的期望,正视学生之间的差距,关注全体学生。当课堂上学生的解题出现错误。回答问题不完整或不准确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他们进行验证,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知道精巧的解答固然赏心悦目,但错误的结论同样耐人寻味,纠正一个错误的结论与发现一个巧妙的解答同样有意义,也就是说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给弱者更多的关爱,更多倾听他们“不和谐”的声音。对于现象(一)。教师耐心地等待一下,若学生还不能正确解答,教师作出某种暗示或引导,学生自己就可能订正错误,说出正确答案。
民主在教学活动中还体现于: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主动上黑板板演,敢于同老师、同学争论,使每名学生不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被倾听、被补充完善,使学生得到他人肯定,获得新知。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解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不予理睬或抱怨、批评学生打乱原来的预设,都不应是教师所为,要知道疑问是思维的开端,也是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聪明的教师一定明白一个个“意外”,正是一个个亮点。记得无锡一中特级教师张云飞的一节展示课:“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对函数的周期性定义作解释时,学生对“周期函数的定义域至少一端开放”不能理解,于是课堂上出现了针对这一问题长达十余分钟的师生互动,虽然大量教学内容没有时间处理,也就是说预设任务没完成,但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一节探究课,任务完成与否不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而是在于学生有没有发展,有没有收获,在于他们的每一点灵感是否都能闪现,并成为点燃全班思维的导火索。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改变单一、枯燥、被动听讲、以做练习为主的传统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探究精神。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师给出或灌输的,而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经过锤炼得到的。对于现象(二),教师若重视学生的问题,师生互动,探究解答。探讨出圆的切线判定的两种方法——“d=r”与“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及两种方法的适用情形,这不比原来预设的方案还好吗?
探究性课堂呼唤民主,只有实行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为探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民主是探究性课堂的“润滑油”,民主是探究性课堂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