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9月10日,自治区高工委、自治区教育厅举办“师德论坛”,有关专家、教师在会上作了发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更要注重师德建设。为此,我们选取了部分优秀教师的发言,希望他们的发言对广大教师增强师德观念。树立师德楷模有所帮助。
在四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一批奋不顾身抢救学生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用热血谱写了人生壮丽的诗篇,用爱心铸就了高尚的师魂,用自己的生命展现了师德的巨大力量。从英模教师们的身上,我读懂了“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们诠释了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师德”二字的含义。
自古以来,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被赋予了崇高的师德。随着社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观念、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师德教育产生了影响。在一些错误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在迷茫中迷失了科学判断的基本方向。例如,汶川地震突发时的“范跑跑行为”。如今地震已经过去近四个月,社会正在愈合地震撕裂的伤口,而“范跑跑”以及他的言论引发的“思想地震”却给社会上了一课,人们对师德的思考也在理性中不断延续和深化。
一、人性、道德、法律:师德建设的三大支柱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也是感召人的职业,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被教育者倾注关心与爱护。
首先,善良的人性是培养良好师德的重要基础。教师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其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从本质上来看应该是他的人性观和人性行为的体现,或者说应该以他的人性观念和人性选择为基础。因此,慈爱、善良这些人性的良好价值应成为师德构建的基石。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应体现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后,法制规范是师德建设的基本保障。从法律规范上看,无论是法律条文还是法治精神无不体现了法治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法治的规范和法治的精神成为践行师德的基本保障。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在新形势下,教育部修订并重新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关爱学生为核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拓展师德建设的途径,从多个层面强化师德教育。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恪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这一理念最重要的体现是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关爱和尊重,但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和教育上。在反对体罚、压服及其他有辱人格、尊严行为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管理;反对强制灌输教育,但不能演变成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放任自流。教师要用纯真的爱去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用民主、平等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与自重。
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忠于职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要严谨治学。恪守诚信,增强自律意识,避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素养,不断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勤奋刻苦,淡泊名利,严谨笃学,做有真才实学的人。尤其是高校教师,在学术上应当有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在治学态度上要脚踏实地、科学求实、为人师表。高尚师德的养成,既取决于教师自律的觉悟,又受环境的影响。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是影响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又是影响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的师德要求学校要营造严谨笃学氛围,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要让严谨、科学、进步的学风成为学校的主流,让教育成为社会大众敬重与向往的事业。
教师是一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工作内容的职业,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业发展中的问题,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要不断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用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教育,切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等。教师还要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师德,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四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一批奋不顾身抢救学生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用热血谱写了人生壮丽的诗篇,用爱心铸就了高尚的师魂,用自己的生命展现了师德的巨大力量。从英模教师们的身上,我读懂了“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们诠释了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师德”二字的含义。
自古以来,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被赋予了崇高的师德。随着社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观念、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师德教育产生了影响。在一些错误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在迷茫中迷失了科学判断的基本方向。例如,汶川地震突发时的“范跑跑行为”。如今地震已经过去近四个月,社会正在愈合地震撕裂的伤口,而“范跑跑”以及他的言论引发的“思想地震”却给社会上了一课,人们对师德的思考也在理性中不断延续和深化。
一、人性、道德、法律:师德建设的三大支柱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也是感召人的职业,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被教育者倾注关心与爱护。
首先,善良的人性是培养良好师德的重要基础。教师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其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从本质上来看应该是他的人性观和人性行为的体现,或者说应该以他的人性观念和人性选择为基础。因此,慈爱、善良这些人性的良好价值应成为师德构建的基石。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应体现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后,法制规范是师德建设的基本保障。从法律规范上看,无论是法律条文还是法治精神无不体现了法治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法治的规范和法治的精神成为践行师德的基本保障。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在新形势下,教育部修订并重新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关爱学生为核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拓展师德建设的途径,从多个层面强化师德教育。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恪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这一理念最重要的体现是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关爱和尊重,但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和教育上。在反对体罚、压服及其他有辱人格、尊严行为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管理;反对强制灌输教育,但不能演变成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放任自流。教师要用纯真的爱去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用民主、平等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与自重。
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忠于职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要严谨治学。恪守诚信,增强自律意识,避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素养,不断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勤奋刻苦,淡泊名利,严谨笃学,做有真才实学的人。尤其是高校教师,在学术上应当有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在治学态度上要脚踏实地、科学求实、为人师表。高尚师德的养成,既取决于教师自律的觉悟,又受环境的影响。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是影响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又是影响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的师德要求学校要营造严谨笃学氛围,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要让严谨、科学、进步的学风成为学校的主流,让教育成为社会大众敬重与向往的事业。
教师是一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工作内容的职业,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业发展中的问题,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要不断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用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教育,切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等。教师还要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师德,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