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这就突出强调了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如果教师强求学生在语调中表达出学生本身并不存在的情感,而不去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中的真正情感,结果朗读时装腔作势,流露出的就是虚假的感情。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朗读,走出朗读误区。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 理解 真情实感
有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往往从音量、速度、语调等技巧方面来要求学生,比如说,读愤怒的感情,声音高一点,速度慢一点。这样的要求往往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而集中在用什么声音读什么问句上面。我们都知道,愤怒,不知道为什么愤怒,并不真正地愤怒,沉痛也不知道为什么沉痛,心里并没有产生沉痛的感情。所以,我们知道只有说话的人真正地产生某种感情时,才能从语调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果教师强求学生在语调中表达出学生本身并不存在的情感,而不去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中的真正情感,结果朗读时装腔作势,流露出的就是虚假的感情。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朗读,走出朗读误区呢?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来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才能使读得以升华。我们要想朗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得通读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
诚然,所谓通读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结巴、不漏字、不添字。初读一篇文章,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不认识字、词,长句不知如何停顿,习惯性地添字等。教师布置学生读时,应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不懂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旁做上记号,然后通过查工具书、问老师或同学互学的途径,认识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做到这一步,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流于形式。
其次,在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得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一篇文章只有理解了语言,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使文中的喜、怒、哀、乐产生迁移,使读者真正产生了某种感情,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来。理解语言文字,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小珊迪》一文,在理解小珊迪求我买他的火柴时,可联系上文,根据已知,进行整合。上文中介绍珊迪的外貌、穿着、神态,我们可知道珊迪饥寒交迫,急切需要钱,故而不惜廉价出卖火柴。“我”又说明天再买,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珊迪才乞求我买他的火柴,学生了解了这些,对小珊迪自然产生了怜悯之心,对小珊迪的悲惨处境产生了迁移,读的时候,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还有,课文里有的文章可用拟声朗读,如《海底世界》中的海底动物窃窃私语一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嗡嗡”“啾啾”“汪汪”等七种声音,使大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理解了这些语言文字,读的时候就会声情并茂,读出韵味。
总之,理解语言文字是朗读的重要一环,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所以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 理解 真情实感
有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往往从音量、速度、语调等技巧方面来要求学生,比如说,读愤怒的感情,声音高一点,速度慢一点。这样的要求往往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而集中在用什么声音读什么问句上面。我们都知道,愤怒,不知道为什么愤怒,并不真正地愤怒,沉痛也不知道为什么沉痛,心里并没有产生沉痛的感情。所以,我们知道只有说话的人真正地产生某种感情时,才能从语调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果教师强求学生在语调中表达出学生本身并不存在的情感,而不去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中的真正情感,结果朗读时装腔作势,流露出的就是虚假的感情。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朗读,走出朗读误区呢?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来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才能使读得以升华。我们要想朗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得通读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
诚然,所谓通读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结巴、不漏字、不添字。初读一篇文章,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不认识字、词,长句不知如何停顿,习惯性地添字等。教师布置学生读时,应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不懂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旁做上记号,然后通过查工具书、问老师或同学互学的途径,认识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做到这一步,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流于形式。
其次,在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得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一篇文章只有理解了语言,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使文中的喜、怒、哀、乐产生迁移,使读者真正产生了某种感情,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来。理解语言文字,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小珊迪》一文,在理解小珊迪求我买他的火柴时,可联系上文,根据已知,进行整合。上文中介绍珊迪的外貌、穿着、神态,我们可知道珊迪饥寒交迫,急切需要钱,故而不惜廉价出卖火柴。“我”又说明天再买,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珊迪才乞求我买他的火柴,学生了解了这些,对小珊迪自然产生了怜悯之心,对小珊迪的悲惨处境产生了迁移,读的时候,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还有,课文里有的文章可用拟声朗读,如《海底世界》中的海底动物窃窃私语一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嗡嗡”“啾啾”“汪汪”等七种声音,使大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理解了这些语言文字,读的时候就会声情并茂,读出韵味。
总之,理解语言文字是朗读的重要一环,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所以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