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教育的更高要求,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培养 创新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创新教育,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自由、宽松是创造性思维的理想环境,宽松、愉悦的心境与人的创造才能发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建立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1.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好奇心和兴趣。
好奇心是创新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创设恰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教学中,我将一条浸在酒精与水(体积比为2:1)的混合物中的小手帕用坩埚钳夹起后点燃,酒精迅速燃烧,烈焰熊熊。片刻后将手帕在空中一挥,火焰立刻熄灭。学生们都以为手帕会化为灰烬,可未曾想到它却丝纹未损。此时他们都产生了“这是怎么回事啊?”的疑问,很自然地产生了分析问题要素、寻求问题答案的迫切需要。最后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创造信心。
没有接受创新教育的学生,往往都认为创新太难,创造是发明家的事。为了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创造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创新例子,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创造信心。例如实验习题——在“证明铁、铝、铜三种金属活动性”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分组讨论、评议、筛定最佳方案。再如带领学生对鸡蛋壳、贝壳等成分进行测定等。上述此举催开了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萌芽,捕捉了灵感,点燃了火花,学生尝到了动手和成功的喜悦,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信心大增。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实施创新教育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工作的传统方法,变“灌、管、压”为“启、引、导”,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个体。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学生单向从教师或书本接受为多维接受,变只有学生接受为师生共同接受。教师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动手操作、思考表现的机会。
二、发展认知结构,扎实创新根基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发展和创新知识。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基础是迁移创新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结构,才能吸纳新知识,不断丰富个体的原有认知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基础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融会贯通,有利于迁移和运用。例如在“盐类物质制备方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规律。学生发现各类物质之间反应后都有盐生成,从而找到制盐的各种途径,总结出制盐的主要思路。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创新的大树有肥沃的土壤,枝繁叶茂也就成为可能。
2.重视学法指导。
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导向会学习的境地。因为从长远观点看,在学校里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与其给学生一些“金子”,不如给学生“点金术”,让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本领,使学生终生受用无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制定学习计划、目标。具体要求:课前自学,专心上课,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适当做好笔记,及时复习,善于积累,系统小结,学会分析学习中的困难,克服自卑和骄傲情绪,逐渐从学会转化为会学。总之,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善于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要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吸收新知识,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抛砖”,引出学生的“玉”,让学生敢想、会想,从而使学生发散求异式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四、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实验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正如陶行知所说:“要创造,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化学实验正是体现手脑并用的好活动。对于教材中NaOH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学生需要手触摸才能感知到,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很大的局限。我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改进,实验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然后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这时迅速加入两块NaOH固体,水又立刻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意识到创新是那么的奇妙和必要,同时学生的创造技能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2.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化为动态的,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利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为更小的氧原子和汞原子,这些原子又重新组合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通过媒体演示,学生理解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概念。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我们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培养 创新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创新教育,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自由、宽松是创造性思维的理想环境,宽松、愉悦的心境与人的创造才能发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建立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1.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好奇心和兴趣。
好奇心是创新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创设恰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教学中,我将一条浸在酒精与水(体积比为2:1)的混合物中的小手帕用坩埚钳夹起后点燃,酒精迅速燃烧,烈焰熊熊。片刻后将手帕在空中一挥,火焰立刻熄灭。学生们都以为手帕会化为灰烬,可未曾想到它却丝纹未损。此时他们都产生了“这是怎么回事啊?”的疑问,很自然地产生了分析问题要素、寻求问题答案的迫切需要。最后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创造信心。
没有接受创新教育的学生,往往都认为创新太难,创造是发明家的事。为了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创造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创新例子,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创造信心。例如实验习题——在“证明铁、铝、铜三种金属活动性”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分组讨论、评议、筛定最佳方案。再如带领学生对鸡蛋壳、贝壳等成分进行测定等。上述此举催开了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萌芽,捕捉了灵感,点燃了火花,学生尝到了动手和成功的喜悦,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信心大增。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实施创新教育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工作的传统方法,变“灌、管、压”为“启、引、导”,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个体。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学生单向从教师或书本接受为多维接受,变只有学生接受为师生共同接受。教师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动手操作、思考表现的机会。
二、发展认知结构,扎实创新根基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发展和创新知识。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基础是迁移创新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结构,才能吸纳新知识,不断丰富个体的原有认知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基础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融会贯通,有利于迁移和运用。例如在“盐类物质制备方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规律。学生发现各类物质之间反应后都有盐生成,从而找到制盐的各种途径,总结出制盐的主要思路。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创新的大树有肥沃的土壤,枝繁叶茂也就成为可能。
2.重视学法指导。
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导向会学习的境地。因为从长远观点看,在学校里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与其给学生一些“金子”,不如给学生“点金术”,让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本领,使学生终生受用无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制定学习计划、目标。具体要求:课前自学,专心上课,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适当做好笔记,及时复习,善于积累,系统小结,学会分析学习中的困难,克服自卑和骄傲情绪,逐渐从学会转化为会学。总之,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善于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要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吸收新知识,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抛砖”,引出学生的“玉”,让学生敢想、会想,从而使学生发散求异式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四、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实验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正如陶行知所说:“要创造,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化学实验正是体现手脑并用的好活动。对于教材中NaOH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学生需要手触摸才能感知到,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很大的局限。我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改进,实验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然后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这时迅速加入两块NaOH固体,水又立刻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意识到创新是那么的奇妙和必要,同时学生的创造技能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2.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化为动态的,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利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为更小的氧原子和汞原子,这些原子又重新组合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通过媒体演示,学生理解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概念。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我们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