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碰撞中增添了活力,拓展了传播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被冲击和稀释的风险。当前,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内容和穿透力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境,亟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时代价值
(1)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高校是知识精英和青年大学生的聚集之地,各种思想、思潮、理论观点在这里交锋碰撞,是意识形态和舆论斗争的必争之地。由于高校师生对于信息化接触较早,使用较多,各种思潮的较量往往会在高校得到显现,因此,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场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侵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2)坚定高校师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也不断多样化,因此需要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以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舞激励广大高校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师生,增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追求。
(3)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前所未有压力。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微信、微博、各种平台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保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义重大,使命艰巨,成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困境
(1)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弱化。媒体的深度融合促使话语主体和传播主体从一元发展到了多元,人人都可以成为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冲击了其权威性。当前,高校在实践存存在主体意识淡化、话语能力水平不高、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合力欠缺等困境。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已经与新媒体形成了高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新媒体引发的变化增加了高校公共空间以及个人的敏感性、脆弱性,一旦脱离虚拟环境,青年群体极易陷入社交无能的泥淖,而高校在技术队伍建设、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内容更新等方面仍相对滞后。
(2)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虚化。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说服力受到了很大挑战,首先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挤兑。新媒体多途径、多样化、多节点的传播方式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增加了难度,虽然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学生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考试和入党的必备功课,不真学也不真懂。其次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质疑。网络的低门槛使得很多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民众对事件的碎片化了解,扭曲社会现实,放大社会中出现的个别案例,宣泄社会不满。
(3)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穿透乏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取决于现存经济基础的动力支持,其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入耳、入心、入行,也正是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被社会整体所认同,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缺乏穿透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体制的陈旧和缺乏活力,而背后折射的正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与时俱进,教师信息素养欠缺的社会现实。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有效策略
(1)以平台为依托,激发内生活力。首先,遵循开放、共享、包容原则,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创造多元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的开放氛围,让不同的声音和文化在争鸣和融通中辨伪存真、凝聚共识。其次,平台建设应以内容为根本,先进技术工具为辅助,利用新媒体提供的技术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不断创新话语表达的形式,增加优质内容沉淀,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再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主动研究和讨论各种社会思潮和现象,为同学答疑解惑,廓清消极思想,引领青年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
(2)以共情为纽带,扩大认同空间。首先,以提高高校大学生情感认同和共鸣为入口,创新沟通方式,针对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现实问题,有效预防与积极干预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在自我恢复和调节的过程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接地气和凝聚力的信息内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感与层次感,进而凝聚情感和价值共识。最后,帮助高校大学生确定身份定位,形成同质的文化感知与认同。新媒体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其情境的虚拟化和模糊化也在消解着青年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思考和认同。高校应进一步推动“现实与虚拟、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工具”的有机结合,主动引领大学生拥抱现实生活。
(3)以制度为保障,释放时代张力。重视意见领袖所具有的话语权威性,是打通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意见领袖本身来源于群体话语的实践活动,具有“大众代表”的象征意义,打造正向、积极的意见领袖,推動其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核心支点,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无缝嵌入新媒体拓展巨大的空间。其次,建立宣传工作的广泛阵线。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联合新型媒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联动效应。再次,扩展教育工作的多维面向。新媒体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转型和机遇,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省思与转变。有效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意识形态的相互融合,发挥新媒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大力挖掘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在政治现实、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交流等多维度中寻求价值理念认同,形成共同认知。
参考文献
[1]刘向锋;王忠彦.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
作者简介:李元浩(1992—),男,汉族,山西吕梁市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时代价值
(1)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高校是知识精英和青年大学生的聚集之地,各种思想、思潮、理论观点在这里交锋碰撞,是意识形态和舆论斗争的必争之地。由于高校师生对于信息化接触较早,使用较多,各种思潮的较量往往会在高校得到显现,因此,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场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侵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2)坚定高校师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也不断多样化,因此需要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以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舞激励广大高校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师生,增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追求。
(3)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前所未有压力。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微信、微博、各种平台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保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义重大,使命艰巨,成为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困境
(1)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弱化。媒体的深度融合促使话语主体和传播主体从一元发展到了多元,人人都可以成为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冲击了其权威性。当前,高校在实践存存在主体意识淡化、话语能力水平不高、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合力欠缺等困境。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已经与新媒体形成了高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新媒体引发的变化增加了高校公共空间以及个人的敏感性、脆弱性,一旦脱离虚拟环境,青年群体极易陷入社交无能的泥淖,而高校在技术队伍建设、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内容更新等方面仍相对滞后。
(2)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虚化。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说服力受到了很大挑战,首先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挤兑。新媒体多途径、多样化、多节点的传播方式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增加了难度,虽然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学生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考试和入党的必备功课,不真学也不真懂。其次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质疑。网络的低门槛使得很多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民众对事件的碎片化了解,扭曲社会现实,放大社会中出现的个别案例,宣泄社会不满。
(3)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穿透乏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取决于现存经济基础的动力支持,其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入耳、入心、入行,也正是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被社会整体所认同,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缺乏穿透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体制的陈旧和缺乏活力,而背后折射的正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与时俱进,教师信息素养欠缺的社会现实。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有效策略
(1)以平台为依托,激发内生活力。首先,遵循开放、共享、包容原则,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创造多元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的开放氛围,让不同的声音和文化在争鸣和融通中辨伪存真、凝聚共识。其次,平台建设应以内容为根本,先进技术工具为辅助,利用新媒体提供的技术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不断创新话语表达的形式,增加优质内容沉淀,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再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主动研究和讨论各种社会思潮和现象,为同学答疑解惑,廓清消极思想,引领青年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
(2)以共情为纽带,扩大认同空间。首先,以提高高校大学生情感认同和共鸣为入口,创新沟通方式,针对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现实问题,有效预防与积极干预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在自我恢复和调节的过程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接地气和凝聚力的信息内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感与层次感,进而凝聚情感和价值共识。最后,帮助高校大学生确定身份定位,形成同质的文化感知与认同。新媒体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其情境的虚拟化和模糊化也在消解着青年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思考和认同。高校应进一步推动“现实与虚拟、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工具”的有机结合,主动引领大学生拥抱现实生活。
(3)以制度为保障,释放时代张力。重视意见领袖所具有的话语权威性,是打通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意见领袖本身来源于群体话语的实践活动,具有“大众代表”的象征意义,打造正向、积极的意见领袖,推動其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核心支点,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无缝嵌入新媒体拓展巨大的空间。其次,建立宣传工作的广泛阵线。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联合新型媒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联动效应。再次,扩展教育工作的多维面向。新媒体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转型和机遇,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省思与转变。有效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意识形态的相互融合,发挥新媒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大力挖掘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在政治现实、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交流等多维度中寻求价值理念认同,形成共同认知。
参考文献
[1]刘向锋;王忠彦.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
作者简介:李元浩(1992—),男,汉族,山西吕梁市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