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各种类型的典范文章作为教材,以阅读训练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综合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读”无穷无尽的书。这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大问题。现在语文已经把阅读教学摆到根本的地位。近年来,各地教学评价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的考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提高阅读效益,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这一课题就非常迫切地呈现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多元的。培养阅读能力只是其中的一条。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整修阅读教学效益。如果阅读教学效益得以保证,那么阅读能力的形成自然是水到渠成。以下就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谈几点浅陋的看法。
一、致力于课内训练,课外迁移
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就是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发生影响。”“迁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而且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效应用于另外的各种情况中”。阅读教学更应遵循这一规律,致力于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一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阅读教学致力于迁移,在教学目标上须突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了阅读一类课文,要做到没有老师的指导也能阅读同类文章。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的训练我们可称之为“课内训练”,即“一”。语文课内阅读教学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感受、品味语言,分析、运用语言。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就此而止,还应该延伸开去,必须突出规律和方法的教学,既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用课堂学习的有效知识和技能解决基本篇目以外的文章的分析与综合,直至开启自己的创造力。
我在教学《长城》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挂图“长城”,接着让学生用简洁的话语把长城的构造说明白。学生说,我按学生的意思在黑板上画图,结果黑板上不断出现各种奇形怪图。最后再请学生看书本是如何说明的。在教学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高大坚固是长城最主要的特点,文章正是抓住这一点来说明的。由此学生得出结论,说明事物除了用词准确外,还必须抓住特点。最后教师要求进一步读全文,对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这个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不可忽视的方面,语言的感受能力应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分析、综合、欣赏,久而久之,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形成阅读能力。
二、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是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思维性强、情感氛围浓厚,教学效果就好,相反则不然。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阅读教学以文质兼美的课文为载体,应借助课文的思想内容,以情激思,创设一种情感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高效率地获取语言知识,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早就指出了“学”与“思”的依存关系。基于此,阅读教学必须在激发学生思维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思维要善于设问质疑,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手段。笔者曾借鉴名家手法,尝试《峨嵋道上》一课的教学。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然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上课就引导学生解决这几类问题。整个过程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学效果显著。
激发思维和调动情感的紧密相联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和积极性,思维才活跃。阅读教学要创造充满情趣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活动。
三、重视引导,形成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认知活动是学生的根本活动,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课文,获取知识经验,从而得到发展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学生是认知主体,课文是认知客体。阅读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就无法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评价活动。我们有些语文教师上课习惯于一讲到底,不厌其烦地讲析课文,却很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走过场而已,学生的收益可说是微乎其微。孟子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里孟子所说的“深造之道”,就是要“自得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才能积累深化,达到左右逢源的学习境界。阅读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得”,学生只在教师引导下“自得”,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阅读教学的效益。
在阅读教学中,单有教师的引导还是不够,笔者认为还应辅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说明教学过程等;之后的“指导训练”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最后教师小结,可将阅读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应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三个过程应反馈矫正、交叉融合,决不可截然分开。
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在于引导为先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整个有机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这种模式对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可说是大有裨益的。
四、把握文章特色,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教材的教学。这些课文是从文学艺术等领域挑选出来的,这些文章的作者不是专为语文教学而作,因此,文章中必然有些内容是教学所需要,而有些则与之关系不大;或者说,入选课文,在其某些方面有其特色。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对课文作一番教学处理,给课文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决不能泛泛而教,学生也不能泛泛而学。
就一篇文章来说,首先是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能反映出课文的特点。文章在哪些方面有特色,就在哪些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如《夜莺的歌声》是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对于这一重大题材,作者只是从一个侧面别出心裁地写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来展开描述,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都集中在夜莺的歌声中。由于角度选择小,笔墨集中,爱国主义的主题显明突出。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抓住这一特点,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组织教学,教师如不顾文章特点,不分主次,不抓精华、贪多求全,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当然课文的教学除把握文章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外,还要求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落实知识,坚持摒弃面面俱到,泛泛而教的积弊,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大胆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随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的改革,现代生活对语言文学交际适应能力的需要,阅读教学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阅读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方法,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使语文阅读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多元的。培养阅读能力只是其中的一条。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整修阅读教学效益。如果阅读教学效益得以保证,那么阅读能力的形成自然是水到渠成。以下就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谈几点浅陋的看法。
一、致力于课内训练,课外迁移
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就是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发生影响。”“迁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而且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效应用于另外的各种情况中”。阅读教学更应遵循这一规律,致力于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一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阅读教学致力于迁移,在教学目标上须突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了阅读一类课文,要做到没有老师的指导也能阅读同类文章。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的训练我们可称之为“课内训练”,即“一”。语文课内阅读教学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感受、品味语言,分析、运用语言。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就此而止,还应该延伸开去,必须突出规律和方法的教学,既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用课堂学习的有效知识和技能解决基本篇目以外的文章的分析与综合,直至开启自己的创造力。
我在教学《长城》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挂图“长城”,接着让学生用简洁的话语把长城的构造说明白。学生说,我按学生的意思在黑板上画图,结果黑板上不断出现各种奇形怪图。最后再请学生看书本是如何说明的。在教学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高大坚固是长城最主要的特点,文章正是抓住这一点来说明的。由此学生得出结论,说明事物除了用词准确外,还必须抓住特点。最后教师要求进一步读全文,对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这个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不可忽视的方面,语言的感受能力应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分析、综合、欣赏,久而久之,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形成阅读能力。
二、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是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思维性强、情感氛围浓厚,教学效果就好,相反则不然。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阅读教学以文质兼美的课文为载体,应借助课文的思想内容,以情激思,创设一种情感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高效率地获取语言知识,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早就指出了“学”与“思”的依存关系。基于此,阅读教学必须在激发学生思维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思维要善于设问质疑,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手段。笔者曾借鉴名家手法,尝试《峨嵋道上》一课的教学。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然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上课就引导学生解决这几类问题。整个过程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学效果显著。
激发思维和调动情感的紧密相联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和积极性,思维才活跃。阅读教学要创造充满情趣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活动。
三、重视引导,形成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认知活动是学生的根本活动,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课文,获取知识经验,从而得到发展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学生是认知主体,课文是认知客体。阅读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就无法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评价活动。我们有些语文教师上课习惯于一讲到底,不厌其烦地讲析课文,却很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走过场而已,学生的收益可说是微乎其微。孟子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里孟子所说的“深造之道”,就是要“自得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才能积累深化,达到左右逢源的学习境界。阅读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得”,学生只在教师引导下“自得”,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阅读教学的效益。
在阅读教学中,单有教师的引导还是不够,笔者认为还应辅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说明教学过程等;之后的“指导训练”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最后教师小结,可将阅读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应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三个过程应反馈矫正、交叉融合,决不可截然分开。
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在于引导为先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整个有机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这种模式对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可说是大有裨益的。
四、把握文章特色,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教材的教学。这些课文是从文学艺术等领域挑选出来的,这些文章的作者不是专为语文教学而作,因此,文章中必然有些内容是教学所需要,而有些则与之关系不大;或者说,入选课文,在其某些方面有其特色。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对课文作一番教学处理,给课文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决不能泛泛而教,学生也不能泛泛而学。
就一篇文章来说,首先是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能反映出课文的特点。文章在哪些方面有特色,就在哪些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如《夜莺的歌声》是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对于这一重大题材,作者只是从一个侧面别出心裁地写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来展开描述,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都集中在夜莺的歌声中。由于角度选择小,笔墨集中,爱国主义的主题显明突出。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抓住这一特点,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组织教学,教师如不顾文章特点,不分主次,不抓精华、贪多求全,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当然课文的教学除把握文章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外,还要求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落实知识,坚持摒弃面面俱到,泛泛而教的积弊,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大胆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随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的改革,现代生活对语言文学交际适应能力的需要,阅读教学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阅读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方法,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使语文阅读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