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青春过渡期的初中生,他们自身具有自控力、主动性、坚持性和独立性差,感情不稳定,波动性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善于机械记忆和直觉思维的特点. 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概括能力、应用概念能力处于萌芽状态. 因而对几何的推理、演绎、类比、求证感到很吃力. 另外,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苦耐劳、顽强上进的意志变得薄弱,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是及时解决问题,而是不了了之. 这样,学生的几何逻辑推理能力就很难提高,这就使初中生不寒而栗,畏惧心理油然而生,结果使几何学习兴趣和能力不断下降.
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只有立足现实,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预防、引导、排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几何的困惑是可以缓解和消除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灵活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灵活处理教材,备课时可以先翻阅几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从中选取有用的、好的内容和题目补充到教学课堂中去,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鲜,更符合学生“感知—理解—应用”这一知识过程,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对于“垂径定理”这个内容,我先是设计一名学生都熟悉的关于赵州桥主桥拱半径的计算问题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总结出垂径定理,紧接着教材就利用定理解决了前面赵州桥主桥拱半径的计算问题了,最后教材还配有相关的题目以巩固垂径定理的应用. 以上教材的比较说明了新课标下的几种教材在编写方面各有特色,各有利弊,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处理好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设计问题情景以引趣
高度重视每节新课的引入,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几何知识往往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来引入,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兴趣起奠基作用. 例如,讲多边形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一个少年问林肯先生,用十二根长相同的横杆能围出多少土地,聪明的林肯先生回答道:“这需要看横杆的长度. ”假定每根横杆的长度是16米,试问:用这十二根横杆能围成最大的土地面积是多少?学生都知道林肯先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对他特别崇敬,学生听到这个与他有关的问题就特别感兴趣,都会积极思考,希望自己的答案能与林肯先生的一致. 通常学生只会想到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但经过简单计算,就知道围成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比围成长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围成的面积是2304平方米,但实际上围成一个正十二边形的面积是最大的. 学生知道答案后,兴趣就不是追究林肯先生的答案,而是对多边形产生好奇感了,这对深入学习后面的有关多边形的内容起到了奠定作用.
2. 组织实践活动以激趣
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或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先让每名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A = 40°,AB = 3 cm,AC = 5 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 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 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总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新教材为依托,灵活运用它,并挖掘和补充更多的内容来完善它,然后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情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愉快的学习几何的氛围,才是学生走出几何学习之惧的根本办法. 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只有立足现实,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预防、引导、排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几何的困惑是可以缓解和消除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灵活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灵活处理教材,备课时可以先翻阅几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从中选取有用的、好的内容和题目补充到教学课堂中去,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鲜,更符合学生“感知—理解—应用”这一知识过程,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对于“垂径定理”这个内容,我先是设计一名学生都熟悉的关于赵州桥主桥拱半径的计算问题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总结出垂径定理,紧接着教材就利用定理解决了前面赵州桥主桥拱半径的计算问题了,最后教材还配有相关的题目以巩固垂径定理的应用. 以上教材的比较说明了新课标下的几种教材在编写方面各有特色,各有利弊,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处理好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设计问题情景以引趣
高度重视每节新课的引入,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几何知识往往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来引入,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兴趣起奠基作用. 例如,讲多边形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一个少年问林肯先生,用十二根长相同的横杆能围出多少土地,聪明的林肯先生回答道:“这需要看横杆的长度. ”假定每根横杆的长度是16米,试问:用这十二根横杆能围成最大的土地面积是多少?学生都知道林肯先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对他特别崇敬,学生听到这个与他有关的问题就特别感兴趣,都会积极思考,希望自己的答案能与林肯先生的一致. 通常学生只会想到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但经过简单计算,就知道围成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比围成长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围成的面积是2304平方米,但实际上围成一个正十二边形的面积是最大的. 学生知道答案后,兴趣就不是追究林肯先生的答案,而是对多边形产生好奇感了,这对深入学习后面的有关多边形的内容起到了奠定作用.
2. 组织实践活动以激趣
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或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先让每名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A = 40°,AB = 3 cm,AC = 5 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 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 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总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新教材为依托,灵活运用它,并挖掘和补充更多的内容来完善它,然后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情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愉快的学习几何的氛围,才是学生走出几何学习之惧的根本办法. 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