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那替尼挽救性治疗allo-HSCT后复发伴T315I突变CML 12例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泊那替尼挽救性治疗T315I突变慢性髓系白血病(CML-T315I)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12例allo-HSCT后复发的CML-T315I患者(10例为移植前存在T315I突变,2例为移植后复发出现T315I突变)纳入该回顾性分析,泊那替尼应用包括泊那替尼单药或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和或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通过直接测序分析获得的用于RTQ-PCR样品的BCR/ABL KD突变。用Sanger测序法对BCR/ABL KD(氨基酸219-506)突变进行测序。复发标准包括血液学复发、细胞遗传学复发和分子生物学复发。

结果

12例移植后复发患者中,2例分子学复发患者给予单药泊那替尼治疗,10例血液学复发患者中1例患者给予单药泊那替尼治疗,3例患者给予泊那替尼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剩余6例患者使用泊那替尼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序贯DLI。泊那替尼治疗后,11例患者获得有效,其中血液学反应为10例患者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CHR),1例血液学部分缓解(PHR)和1例无效(NR);细胞遗传学反应为10例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1例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和1例无细胞遗传学反应;分子生物学反应为9例患者获得完全分子学反应(CMR),1例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和2例无分子生物学反应。获得CHR的时间中位数为36 d(29~96)d,获得CCyR的时间中位数为63 d(32~127)d,获得CMR的时间中位数为89 d(27~152)d。泊那替尼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598 d(93~1 470)d,9例患者存活,3例死亡,死亡原因包括2例复发,1例治疗无效。12例复发患者使用泊那替尼治疗后2年总存活率和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75.0±12.5)%和(31.7±14.9)%,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621 d(93~1 470)d。

结论

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提示,泊那替尼挽救性治疗allo-HSCT后复发CML-T315I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TEX)是肿瘤细胞分泌的一种膜性小泡体,携带蛋白、核酸等多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可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EX可改变肿瘤细胞外基质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换从而增强肿瘤细胞侵袭力,TEX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免疫,使循环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视,TEX还可诱导转移靶器官形成转移前微环境,并在循环肿瘤细胞定植后诱导生成肿瘤血管促进肿瘤转移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右侧中央区淋巴结以喉返神经为界,分为Ⅵ-A区(浅层)与Ⅵ-B区(深层,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分析右侧中央区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右侧Ⅵ-A区淋巴结转移个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
目的研究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BiCAR-T细胞)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其对NOD SCID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BiCAR-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分为实验组(BiCAR-T细胞)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设立不同的效靶比(5∶1、10∶1、20∶1),用CCK8法测定BiCAR-T细胞体外对HL6
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由于其生长部位的特殊性,使胶质瘤的治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功能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干扰素信号通路中有很多关键分子在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探讨干扰素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过程所涉及的关键分子及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脑胶质瘤的诊治提供新
目的观察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长安医院收治的66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组(n=33)和索拉非尼+TACE组(n=33)。随访2年,观察临床疗效,包括患者疾病控制率、6个月及1年生存率,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及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索拉非尼+T
β2微球蛋白(β2-MG)在正常机体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水平低,而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主要功能是参与调控肿瘤细胞中信号传导,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及血管生成,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目前已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证实,以β2-MG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有望成为肿瘤新一代的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的耐药问题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逐渐显现,目前已知的药物耐药机制包括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再活化、MAPK旁路途径的激活、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微小RNA的异常表达等。通过黑色素瘤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免疫联合治疗等策略可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