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职工获得感;教职工沟通渠道;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当前,建设高校教职工的美好生活,关键在于提升获得感。据国家教育部公布,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教职工总计244.29万人。高校教职工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主力军,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重任,其获得感的提升对学生教育、高校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高校工会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因此,高校工会在提升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获得感”概念,之后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又多次提及“获得感”,这引致众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对“获得感”进行广泛研究,并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王浦劬、季程远认为,“获得感”是一种相对获得感,是指人们针对自身实际利益在特定阶段前后发生的变化而作出的评价,即人们基于自身所得作出的客观比较,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曹现强认为获得感包含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获得感不是个体感受,而是所有人的获得感,它强调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公正地共享发展成果;二是获得感具有包容性,重视保障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获得感。学者们对“获得感”这一概念界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参考、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获得感”界定为:人们在客观获得的基础上,对客观获得是否公平、公正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高校教职工获得感则是指高校教职工对其在从事本职工作中所获得的事实进行评价而产生的满足感。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教职工获得感及提升路径、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在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学者们针对高校不同年龄层教师获得感进行了研究。吴维煊认为,教师的获得感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显性获得感和精神层面的隐性获得感。显性获得感包括工资福利、住房条件等;隐性获得感包括自我提升、发展空间等。精神层面的隐性获得感是教师提高工作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动力。侯燕认为,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是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重要风向标,一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能反映高校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相较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承受多重压力,其发展需要及合理诉求的实现对高校发展产生影响。康旭东、刘盛博等通过分析我国3所985高校2007~2014年教代会提案,发现不同年龄层的教职工需求层次存在明显差别:青年教工更倾向于住房、子女入托、工作量折算等微观需求问题,而长江学者、各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引进人才更倾向于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制度完善等宏观发展问题。
第二,在教职工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方面,学者们从宏观视角对高校教职工获得感提升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侯燕提出,应加强青年教师精神层面的职业获得感,包括强化职业认同、提升职业归属、强调职业成就等,同时立足于心理契约,从组织保障、制度设计等方面强化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栗波提出,为生成教师的获得事实,应注重构建尊师重教的氛围、给予教师合理的报酬、凸显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教师自我实现条件。此外,也有学者基于民办学校等角度探讨教职工获得感,如周海涛认为,通过分类管理改革能够提升民办学校教师的获得感。
第三,在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学者们从高校工会角色地位、职能改革等方面探讨了教职工获得感提升路径。王源平、赵芳等基于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工会的角色定位与职能要求,认为高校工会应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除了要关注教职工聘任、评职、职业技能培训等经济权益外,更要注重维护教职工的自我提升权益。刘江、刘欣欣等基于高校工会改革的视角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增强高校工会代表的群众性;二是加强高校二级工会建设,以教职工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下而上的工作机制;三是区分“学术型组织”和“专业型组织”特性,增强高校工会民主参与实效,满足不同成員利益诉求。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都强调提升高校教职工获得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会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切实满足高校教职工的合理诉求。现有研究成果为本文选题及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国内学者主要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也有学者分年龄层对教职工获得感进行了研究,但针对其他特征教职工群体的获得感研究较为缺乏;二是国内学者主要基于工会改革视角对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的路径进行研究,其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探索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基本内涵要素,分析不同特征的高校教职工在要素诉求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在分析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现状、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期望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二、数据和变量
(一)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2019年5月在S大学教职工团队内展开的一项调查。此次调查问卷为研究团队自行设计,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92,通过采用网络投递问卷方式,有效回收调研样本132个。其中,男性教职工50人,女性教职工82人。 (二)变量
一是高校教职工获得感内涵要素的测量。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发展前景与提升机会、社交归属感、工作认同感、自我价值的实现九个方面界定高校教职工获得感,通过问题“您认为以下因素与获得感内涵的关联程度是多少”测量高校教职工对获得感要素的界定,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5分表示关联程度逐渐提高。
二是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现状的测量。根据本文构建的九个高校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以问题“您目前实际的获得感满意度是多少”对教职工获得感现状进行测量,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5分表示满意度逐渐提高。
三是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期望的测量。本文为探索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路径,采取结构化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以问题“您认为工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您认为高校工会在促进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您对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有哪些建议”对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进行测量。
四是不同特征的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测量。为探讨不同高校教职工群体的利益诉求,本文从性别、年龄、岗位类别、职称类别四个方面对高校教职工进行分类,各类群体样本情况见表1。
三、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要素分布与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要素分布
统计分析数据显示,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的九个基本要素按关联程度排序依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认同感、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发展前景与晋升机会、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公共基础服务、政治权利、社交归属感。总体上看,S大学教职工认为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认同感是获得感的两个最重要要素,物质层面的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在获得感中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强,而政治权利、社交归属感在获得感中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见表2-1、2-2)
下面根据不同群体特征分析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的要素分布:
第一,性别方面,男性教职工最关心收入增长,女性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統计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男性教职工在获得感基本要素中得分最高的是收入增长,女性教职工得分最高的是工作认同感;另一方面,相对于男性教职工,除收入增长外,女性教职工在其它八个要素方面的得分均高于男性教职工。
第二,年龄方面,35岁以下的教职工最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36~50岁的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社会保障和自我价值的实现;51岁以上的教职工最关心社会保障。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教职工,35岁以下的教职工更关心收入增长、发展前景、社交归属感、工作认同感、自我价值的实现;36~50岁的教职工更关心社会保障、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51岁以上的教职工更关心公共基础服务。
第三,岗位类别方面,管理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专业技术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工勤技能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他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岗位的教职工,专业技能岗位的教职工更关心政治权利、工作认同感;工勤技能岗位的教职工更关心社交归属感;其他岗位的教职工更关心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发展前景、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四,职称类别方面,初级职称的教职工最关心发展前景、工作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职工最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职称的教职工,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更关心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无职称的教职工更关心政治权利、收入增长、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工作认同感、社交归属感、自我实现、发展前景。可见,无职称的高校教职工对获得感要素具有更高诉求。
(二)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现状分析
通过对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九个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当前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不高,各要素满意度得分均值在2.7576~3.0985范围内。满意度得分均值大于3的要素包括收入增长、自我价值实现、社交归属感和工作认同感,满意度得分均值较低(2.7左右)的要素包括政治权利和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这就说明,高校教职工对收入增长、自我价值实现、社交归属感和共同认同感方面的客观获得较为满意,而对政治权利和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方面的客观获得满意度一般。(见表3)
进一步分析获得感九个要素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当前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要素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数据显示:
1.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中的自我实现和工作认同感、政治权利和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r>0.8),说明教职工具有较高的工作认同感,其在自我实现方面的满足感可能更高;教职工得到较多的政治权利,其在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方面的满足感可能更高。
2.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中的发展前景和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0.7),说明教职工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其在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可能更高。可见,发展前景是教职工获得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3.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中的社交归属感与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0.7),说明教职工拥有较高的社交归属感,其在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可能更高。(见表4)
四、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一)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分析
第一,通过结构化问题测量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统计分析数据显示:
从总体上看,38.64%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能够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的矛盾,18.18%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进一步提升福利待遇,18.94%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进一步组织文体活动,17.42%的高校教职工希望进一步解决教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分不同群体特征看,性别方面,男性教职工、女性教职工均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年龄方面,35岁及以下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提升福利待遇,36~50岁的教职工和51岁及以上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岗位类别方面,四类不同岗位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职称类别方面,初级职称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组织文体活动、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高级、中级职称以及无职称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见表5)
第二,通过开放性问题测量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通过整理问题答案,教职工主要希望工会改善以下方面内容:一是工会应明确角色定位,除关心教职工的职工福利外,更应该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如开展较高层次的组织活动、集体旅游等;二是工会应加强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职工和学校产生矛盾时,工会应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工会应同等对待不同类别的教职工,缩小外聘人员与编制内人员、管理岗位和其他岗位人员在职业认同感、政治权利、晋升机会等方面的差距;四是工会应进一步解决教职工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困难。
(二)高校工会针对教职工获得感要素诉求提升教职工获得感
基于上述分析,尤其是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发现,不同特征群体的高校教职工对获得感要素的诉求存在差异,对工会提升获得感的路径期望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工会应针对高校教职工获得感要素诉求,进一步明确工会角色定位、畅通教职工沟通渠道、创建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
1.明确高校工会角色定位,坚持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高校工会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当前,高校工会扮演着双重角色,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未能较好地维护教职工利益。一方面,工会作为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工会作为学校党政机关的附设机构,既受本校党组织领导,又要接受上级工会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以本校党组织领导为主。因此,为提升高校教职工获得感,应明确高校工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工会首先是教职工利益的合法代表者,应通过组织教职工参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在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矛盾时,应坚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诉求、纠正教职工的不当利益行为。高校工会其次才是学校党政机关的附设机构,在接受党组织领导、监督的同时,也应在法律范围内合理表达教职工的合法诉求。
高校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组织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激发教职工参与高校发展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源头参与是高校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根据教代会职能,可从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讨论决定权、评议监督权四个方面加强源头参与,如参与制定学校基本制度、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等。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发现,教职工政治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满足其对公平公正分配制度的需求,进而提升获得感。因此,高校工会应坚持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合法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2.畅通教职工沟通渠道,建立健全高校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职工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力求完整和精准,信息沟通不畅容易引致教职工与高校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工会应推动实施“互联网+”,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建设,开展教职工网络论坛,及时、准确地更新信息,推动校务公开,提升信息宣传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应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增强工会与教职工、教职工之间的互动,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需求,以便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本文的统计分析数据表明,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中,38.64%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能够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的矛盾,畅通教职工沟通渠道既是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矛盾的基础,也是防止矛盾发生的重要条件。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高校纷纷进行综合体制机制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教职工与学校容易产生各类冲突和矛盾。高校工会作为密切联系教职工、帮助教职工解决困难的重要组织,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高校工会应积极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教职工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二是高校工会在教职工与学校发生矛盾时,应主动倾听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及时了解双方的矛盾冲突,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在维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服从学校发展大局。
3.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最直接的表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媒体涌现,高校工会应依托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构建以人为本、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工会的组织力、凝聚力,还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职业归属感、社交归属感。本文的统计分析数据表明,教职工的社交归属感与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职工拥有较高的社交归属感,其在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更高。
高校工会可通过建立教工之家、创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一是建设、完善“教工之家”。“教工之家”有利于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高校工会应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建设不同的基础设施,如年轻教职工更倾向于篮球、网球等体育锻炼,老年教职工更适合基础的老年鍛炼设施,同时应在老年教职工生活区域建设易识别、防滑、防碰撞等基础设施。高校工会可利用新媒体建立网上“教工之家”,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开通咨询热线,及时发现教职工的心理隐患,帮助缓解教职工的精神压力。二是创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方面,高校工会应根据不同层次、年龄的教职工需求,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针对年轻教职工群体开展各类体育、歌唱、舞蹈、演讲等活动,针对老年教职工群体开展书法、合唱、演奏等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可利用新媒体,探索建设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文体活动平台,以打破时间、空间束缚,更方便教职工参与各类工会活动,如创办线上红色电影观看、线上阅读分享会等。
综上所述,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高校教职工的利益诉求也在发生改变。高校教职工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主力军,其获得感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校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纽带、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高校工会应坚持发挥桥梁作用,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肖雪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当前,建设高校教职工的美好生活,关键在于提升获得感。据国家教育部公布,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教职工总计244.29万人。高校教职工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主力军,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重任,其获得感的提升对学生教育、高校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高校工会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因此,高校工会在提升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获得感”概念,之后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又多次提及“获得感”,这引致众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对“获得感”进行广泛研究,并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王浦劬、季程远认为,“获得感”是一种相对获得感,是指人们针对自身实际利益在特定阶段前后发生的变化而作出的评价,即人们基于自身所得作出的客观比较,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曹现强认为获得感包含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获得感不是个体感受,而是所有人的获得感,它强调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公正地共享发展成果;二是获得感具有包容性,重视保障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获得感。学者们对“获得感”这一概念界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参考、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获得感”界定为:人们在客观获得的基础上,对客观获得是否公平、公正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高校教职工获得感则是指高校教职工对其在从事本职工作中所获得的事实进行评价而产生的满足感。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教职工获得感及提升路径、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在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学者们针对高校不同年龄层教师获得感进行了研究。吴维煊认为,教师的获得感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显性获得感和精神层面的隐性获得感。显性获得感包括工资福利、住房条件等;隐性获得感包括自我提升、发展空间等。精神层面的隐性获得感是教师提高工作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动力。侯燕认为,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是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重要风向标,一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能反映高校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相较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承受多重压力,其发展需要及合理诉求的实现对高校发展产生影响。康旭东、刘盛博等通过分析我国3所985高校2007~2014年教代会提案,发现不同年龄层的教职工需求层次存在明显差别:青年教工更倾向于住房、子女入托、工作量折算等微观需求问题,而长江学者、各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引进人才更倾向于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制度完善等宏观发展问题。
第二,在教职工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方面,学者们从宏观视角对高校教职工获得感提升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侯燕提出,应加强青年教师精神层面的职业获得感,包括强化职业认同、提升职业归属、强调职业成就等,同时立足于心理契约,从组织保障、制度设计等方面强化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栗波提出,为生成教师的获得事实,应注重构建尊师重教的氛围、给予教师合理的报酬、凸显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教师自我实现条件。此外,也有学者基于民办学校等角度探讨教职工获得感,如周海涛认为,通过分类管理改革能够提升民办学校教师的获得感。
第三,在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学者们从高校工会角色地位、职能改革等方面探讨了教职工获得感提升路径。王源平、赵芳等基于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工会的角色定位与职能要求,认为高校工会应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除了要关注教职工聘任、评职、职业技能培训等经济权益外,更要注重维护教职工的自我提升权益。刘江、刘欣欣等基于高校工会改革的视角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增强高校工会代表的群众性;二是加强高校二级工会建设,以教职工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下而上的工作机制;三是区分“学术型组织”和“专业型组织”特性,增强高校工会民主参与实效,满足不同成員利益诉求。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都强调提升高校教职工获得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会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切实满足高校教职工的合理诉求。现有研究成果为本文选题及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国内学者主要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也有学者分年龄层对教职工获得感进行了研究,但针对其他特征教职工群体的获得感研究较为缺乏;二是国内学者主要基于工会改革视角对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的路径进行研究,其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探索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基本内涵要素,分析不同特征的高校教职工在要素诉求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在分析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现状、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期望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二、数据和变量
(一)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2019年5月在S大学教职工团队内展开的一项调查。此次调查问卷为研究团队自行设计,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92,通过采用网络投递问卷方式,有效回收调研样本132个。其中,男性教职工50人,女性教职工82人。 (二)变量
一是高校教职工获得感内涵要素的测量。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发展前景与提升机会、社交归属感、工作认同感、自我价值的实现九个方面界定高校教职工获得感,通过问题“您认为以下因素与获得感内涵的关联程度是多少”测量高校教职工对获得感要素的界定,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5分表示关联程度逐渐提高。
二是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现状的测量。根据本文构建的九个高校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以问题“您目前实际的获得感满意度是多少”对教职工获得感现状进行测量,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5分表示满意度逐渐提高。
三是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期望的测量。本文为探索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路径,采取结构化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以问题“您认为工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您认为高校工会在促进教职工获得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您对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有哪些建议”对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进行测量。
四是不同特征的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测量。为探讨不同高校教职工群体的利益诉求,本文从性别、年龄、岗位类别、职称类别四个方面对高校教职工进行分类,各类群体样本情况见表1。
三、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要素分布与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要素分布
统计分析数据显示,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的九个基本要素按关联程度排序依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认同感、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发展前景与晋升机会、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公共基础服务、政治权利、社交归属感。总体上看,S大学教职工认为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认同感是获得感的两个最重要要素,物质层面的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在获得感中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强,而政治权利、社交归属感在获得感中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见表2-1、2-2)
下面根据不同群体特征分析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的要素分布:
第一,性别方面,男性教职工最关心收入增长,女性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統计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男性教职工在获得感基本要素中得分最高的是收入增长,女性教职工得分最高的是工作认同感;另一方面,相对于男性教职工,除收入增长外,女性教职工在其它八个要素方面的得分均高于男性教职工。
第二,年龄方面,35岁以下的教职工最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36~50岁的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社会保障和自我价值的实现;51岁以上的教职工最关心社会保障。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教职工,35岁以下的教职工更关心收入增长、发展前景、社交归属感、工作认同感、自我价值的实现;36~50岁的教职工更关心社会保障、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51岁以上的教职工更关心公共基础服务。
第三,岗位类别方面,管理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专业技术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工勤技能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他岗位的教职工最关心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岗位的教职工,专业技能岗位的教职工更关心政治权利、工作认同感;工勤技能岗位的教职工更关心社交归属感;其他岗位的教职工更关心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发展前景、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四,职称类别方面,初级职称的教职工最关心发展前景、工作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职工最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最关心工作认同感。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职称的教职工,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更关心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无职称的教职工更关心政治权利、收入增长、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工作认同感、社交归属感、自我实现、发展前景。可见,无职称的高校教职工对获得感要素具有更高诉求。
(二)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现状分析
通过对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九个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当前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不高,各要素满意度得分均值在2.7576~3.0985范围内。满意度得分均值大于3的要素包括收入增长、自我价值实现、社交归属感和工作认同感,满意度得分均值较低(2.7左右)的要素包括政治权利和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这就说明,高校教职工对收入增长、自我价值实现、社交归属感和共同认同感方面的客观获得较为满意,而对政治权利和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方面的客观获得满意度一般。(见表3)
进一步分析获得感九个要素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当前S大学教职工获得感要素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数据显示:
1.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中的自我实现和工作认同感、政治权利和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r>0.8),说明教职工具有较高的工作认同感,其在自我实现方面的满足感可能更高;教职工得到较多的政治权利,其在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方面的满足感可能更高。
2.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中的发展前景和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0.7),说明教职工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其在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可能更高。可见,发展前景是教职工获得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3.教职工获得感要素中的社交归属感与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0.7),说明教职工拥有较高的社交归属感,其在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可能更高。(见表4)
四、高校工会提升教职工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一)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分析
第一,通过结构化问题测量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统计分析数据显示:
从总体上看,38.64%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能够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的矛盾,18.18%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进一步提升福利待遇,18.94%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进一步组织文体活动,17.42%的高校教职工希望进一步解决教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分不同群体特征看,性别方面,男性教职工、女性教职工均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年龄方面,35岁及以下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提升福利待遇,36~50岁的教职工和51岁及以上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岗位类别方面,四类不同岗位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职称类别方面,初级职称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组织文体活动、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高级、中级职称以及无职称的教职工最希望工会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单位的矛盾。(见表5)
第二,通过开放性问题测量高校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通过整理问题答案,教职工主要希望工会改善以下方面内容:一是工会应明确角色定位,除关心教职工的职工福利外,更应该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如开展较高层次的组织活动、集体旅游等;二是工会应加强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职工和学校产生矛盾时,工会应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工会应同等对待不同类别的教职工,缩小外聘人员与编制内人员、管理岗位和其他岗位人员在职业认同感、政治权利、晋升机会等方面的差距;四是工会应进一步解决教职工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困难。
(二)高校工会针对教职工获得感要素诉求提升教职工获得感
基于上述分析,尤其是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发现,不同特征群体的高校教职工对获得感要素的诉求存在差异,对工会提升获得感的路径期望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工会应针对高校教职工获得感要素诉求,进一步明确工会角色定位、畅通教职工沟通渠道、创建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
1.明确高校工会角色定位,坚持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高校工会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当前,高校工会扮演着双重角色,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未能较好地维护教职工利益。一方面,工会作为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工会作为学校党政机关的附设机构,既受本校党组织领导,又要接受上级工会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以本校党组织领导为主。因此,为提升高校教职工获得感,应明确高校工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工会首先是教职工利益的合法代表者,应通过组织教职工参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在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矛盾时,应坚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诉求、纠正教职工的不当利益行为。高校工会其次才是学校党政机关的附设机构,在接受党组织领导、监督的同时,也应在法律范围内合理表达教职工的合法诉求。
高校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组织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激发教职工参与高校发展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源头参与是高校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根据教代会职能,可从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讨论决定权、评议监督权四个方面加强源头参与,如参与制定学校基本制度、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等。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发现,教职工政治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满足其对公平公正分配制度的需求,进而提升获得感。因此,高校工会应坚持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合法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2.畅通教职工沟通渠道,建立健全高校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职工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力求完整和精准,信息沟通不畅容易引致教职工与高校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工会应推动实施“互联网+”,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建设,开展教职工网络论坛,及时、准确地更新信息,推动校务公开,提升信息宣传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应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增强工会与教职工、教职工之间的互动,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需求,以便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本文的统计分析数据表明,教职工对工会提升获得感路径的期望中,38.64%的高校教职工希望工会能够进一步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的矛盾,畅通教职工沟通渠道既是协调解决教职工与学校矛盾的基础,也是防止矛盾发生的重要条件。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高校纷纷进行综合体制机制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教职工与学校容易产生各类冲突和矛盾。高校工会作为密切联系教职工、帮助教职工解决困难的重要组织,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高校工会应积极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教职工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二是高校工会在教职工与学校发生矛盾时,应主动倾听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及时了解双方的矛盾冲突,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在维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服从学校发展大局。
3.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最直接的表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媒体涌现,高校工会应依托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构建以人为本、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工会的组织力、凝聚力,还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职业归属感、社交归属感。本文的统计分析数据表明,教职工的社交归属感与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职工拥有较高的社交归属感,其在工作认同感、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更高。
高校工会可通过建立教工之家、创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一是建设、完善“教工之家”。“教工之家”有利于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高校工会应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建设不同的基础设施,如年轻教职工更倾向于篮球、网球等体育锻炼,老年教职工更适合基础的老年鍛炼设施,同时应在老年教职工生活区域建设易识别、防滑、防碰撞等基础设施。高校工会可利用新媒体建立网上“教工之家”,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开通咨询热线,及时发现教职工的心理隐患,帮助缓解教职工的精神压力。二是创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方面,高校工会应根据不同层次、年龄的教职工需求,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针对年轻教职工群体开展各类体育、歌唱、舞蹈、演讲等活动,针对老年教职工群体开展书法、合唱、演奏等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可利用新媒体,探索建设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文体活动平台,以打破时间、空间束缚,更方便教职工参与各类工会活动,如创办线上红色电影观看、线上阅读分享会等。
综上所述,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高校教职工的利益诉求也在发生改变。高校教职工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主力军,其获得感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校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纽带、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高校工会应坚持发挥桥梁作用,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