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是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的并且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孔子儒家的学说中,礼的含义非常广泛,它既包括国家的重大典礼和日常生活的各种仪式,也含有等级制度、政治秩序和社会规范的意思。在孔子看来,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本文以儒家思想为背景,主要对孔子的“礼”的思想的社会功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礼”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礼仁 功用 当代价值
仁与礼作为孔子学说的两个最基本的思想,学术界一直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两者的关系孰轻孰重有不同的想法和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孔子的学说当然由仁的思想围绕着,仁本礼次,仁决定着礼,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礼思想在孔子的中所占据的位置更为重要,实际上在孔子的观点中,仁和礼是一个价值观念的两个方面,仁在价值理性中具有重要地位,礼在实践理性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开了价值理性,实践理性无从构建 离开了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亦得不到落实,两者相辅相成。本文从社会功用方面理解礼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实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追寻并没有片面的停留在抽象的玄思和空洞的說教上,而是实际地把他所向往与追求的理性社会和人道精神融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中来,孔子指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以下引用论语只注篇名。)
一
第一,孔子认为礼是社会规范的标志,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分不开的,他生活的春秋时代正逢周朝的统治秩序趋于土崩瓦解,周天子当时早已经失去了治理国家和统治诸侯国的能力,下面的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征讨。针对这种政治现实,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 当国家的社会规范处于正常时候,礼乐、战事由天子决定 当国家的社会规范处于不正常的时候,礼乐、战事由诸侯决定。礼作为社会规范的标志,必须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制定,如果下面的诸侯任意决定,这就意味着天子的统治趋于瓦解,离亡国不远了。
第二,孔子认为礼是外王。他认为仁作为内圣,那么礼就是外王,只有内圣外王合一才能达到至高的理想境界。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的品行,又如何能实行礼呢?有人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源是什么,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简 丧,与其易也,宁戚。”(同上) 礼指礼仪,丧指丧礼,易即松弛、懈怠,戚即哀痛,仪式与其奢华,不如节俭 丧礼与其流于形式使人懈怠,不如尽情表达哀痛。
第三,孔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孔子在这里用礼治来表达他治理国家的想法,他想要通过道德教化来使民众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和国家法令,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这就是所谓的修己治人,他认为可以把修养自身的心性作为治理国家的起点。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道即引导,齐即整齐规范,格即纠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政令来引导民众,用刑法来规范民众,那么民众就只知道被动的免除责罚而无羞耻之心 如果用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来规范民众,那么民众就有羞耻之心,从而主动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
二
首先,孔子的礼学思想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不但要学会做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才,成人和成才是人的一体两面,因为成人本身就是一种成才的过程,相比之下,成人才是首要的重要的。在对青少年的教化之中,首先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人,让他们学着做符合人伦之事,学会处理人伦之事,做到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违反规范,达到道德自律的程度。 在当代的社会中,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几乎成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这种价值目标的体现更甚,怎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应该是我们每个年轻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亦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最艰巨的任务。
其次,礼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完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多呈现出以灌输为手段,以只是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范式,忽略甚至排斥了我们作为个人的不同的情感、想象、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加大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我国当代德育运行的状况来看,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呈现出不对等的状况,教育主体处于优势状态,而教育对象处于劣势状态,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道德修养的培养。
最后,礼学思想有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和思维,道德绝不是被迫服从的规范,在道德生活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常常不是不断的固守原则或教条,而是更倾向于善良的品性和道德。思想政治教育要与道德修养结合,注重发挥道德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所谓为己,就是把完善自我,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为人”则是为迎合他人而获得外在赞赏。以“为己”否定“为人”,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儒家在道德教育方面关注启迪个体内心世界的价值取向。
三
在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下,儒家不仅自觉的继承、维护“礼乐教化”传统,而且对“礼乐教化”的内容、作用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以儒家思想为背景,主要对孔子的“礼”的思想的四个社会功用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阐述了儒家“礼”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试论孔子.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2】祖国华.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2009.11(6)
【3】叶碧.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7.(2)7
【4】候文莉.简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意义.[J].新西部.2013.2(3)
作者简介:白书宁 女 出生年月1996年3月25日 学历硕士 籍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单位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邮编100081 研究方向 外国哲学
【关键词】:礼仁 功用 当代价值
仁与礼作为孔子学说的两个最基本的思想,学术界一直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两者的关系孰轻孰重有不同的想法和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孔子的学说当然由仁的思想围绕着,仁本礼次,仁决定着礼,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礼思想在孔子的中所占据的位置更为重要,实际上在孔子的观点中,仁和礼是一个价值观念的两个方面,仁在价值理性中具有重要地位,礼在实践理性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开了价值理性,实践理性无从构建 离开了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亦得不到落实,两者相辅相成。本文从社会功用方面理解礼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实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追寻并没有片面的停留在抽象的玄思和空洞的說教上,而是实际地把他所向往与追求的理性社会和人道精神融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中来,孔子指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以下引用论语只注篇名。)
一
第一,孔子认为礼是社会规范的标志,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分不开的,他生活的春秋时代正逢周朝的统治秩序趋于土崩瓦解,周天子当时早已经失去了治理国家和统治诸侯国的能力,下面的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征讨。针对这种政治现实,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 当国家的社会规范处于正常时候,礼乐、战事由天子决定 当国家的社会规范处于不正常的时候,礼乐、战事由诸侯决定。礼作为社会规范的标志,必须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制定,如果下面的诸侯任意决定,这就意味着天子的统治趋于瓦解,离亡国不远了。
第二,孔子认为礼是外王。他认为仁作为内圣,那么礼就是外王,只有内圣外王合一才能达到至高的理想境界。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的品行,又如何能实行礼呢?有人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源是什么,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简 丧,与其易也,宁戚。”(同上) 礼指礼仪,丧指丧礼,易即松弛、懈怠,戚即哀痛,仪式与其奢华,不如节俭 丧礼与其流于形式使人懈怠,不如尽情表达哀痛。
第三,孔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孔子在这里用礼治来表达他治理国家的想法,他想要通过道德教化来使民众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和国家法令,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这就是所谓的修己治人,他认为可以把修养自身的心性作为治理国家的起点。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道即引导,齐即整齐规范,格即纠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政令来引导民众,用刑法来规范民众,那么民众就只知道被动的免除责罚而无羞耻之心 如果用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来规范民众,那么民众就有羞耻之心,从而主动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
二
首先,孔子的礼学思想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不但要学会做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才,成人和成才是人的一体两面,因为成人本身就是一种成才的过程,相比之下,成人才是首要的重要的。在对青少年的教化之中,首先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人,让他们学着做符合人伦之事,学会处理人伦之事,做到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违反规范,达到道德自律的程度。 在当代的社会中,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几乎成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这种价值目标的体现更甚,怎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应该是我们每个年轻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亦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最艰巨的任务。
其次,礼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完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多呈现出以灌输为手段,以只是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范式,忽略甚至排斥了我们作为个人的不同的情感、想象、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加大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我国当代德育运行的状况来看,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呈现出不对等的状况,教育主体处于优势状态,而教育对象处于劣势状态,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道德修养的培养。
最后,礼学思想有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和思维,道德绝不是被迫服从的规范,在道德生活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常常不是不断的固守原则或教条,而是更倾向于善良的品性和道德。思想政治教育要与道德修养结合,注重发挥道德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所谓为己,就是把完善自我,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为人”则是为迎合他人而获得外在赞赏。以“为己”否定“为人”,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儒家在道德教育方面关注启迪个体内心世界的价值取向。
三
在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下,儒家不仅自觉的继承、维护“礼乐教化”传统,而且对“礼乐教化”的内容、作用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以儒家思想为背景,主要对孔子的“礼”的思想的四个社会功用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阐述了儒家“礼”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试论孔子.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2】祖国华.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2009.11(6)
【3】叶碧.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7.(2)7
【4】候文莉.简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意义.[J].新西部.2013.2(3)
作者简介:白书宁 女 出生年月1996年3月25日 学历硕士 籍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单位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邮编100081 研究方向 外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