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种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了整体的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进行有效学习,全力打造充满生命力的活力课堂。叶澜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所以,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一、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
一堂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学生应当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因此,教师不能总是按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教学,而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学生的人生体验,关注他们在语文探索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充分考虑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适时进行点拨和鼓励。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怎样才能在语文思维活动中迸发出新的火花?如果充分地考虑了这些,那么语文教学就能很好地避免过去枯燥、乏味的状况,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人,就能自主地汲取知识。在一次语文备课活动中,有老师就提出,《背影》一文确实很美,美在淳朴自然之间,但这种真挚的父子深情学生能体会吗?确实如此,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拥有着太多的关爱,以致于产生了叛逆。如果就这样单纯地讲解学习,效果定然大打折扣。于是大家重新备课,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分析,对父子内心世界的剖析,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从现实出发,让他们真正去感悟洋溢在朴实文字之间的父子深情。
二、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地思考,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会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与吸收的过程。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手,它把所有的学生牵引到同一目标上。
其实,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同样,我们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以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分析、感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有些看法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可笑的,但这些却是最可贵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
例如,在一次市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某个老师在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在学生分析事例作用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列举了阿基米德、王尔德和一个少女的事例,为什么没有列举中国古代名人的事例呢?是否这样才能涵盖古今中外,才能更具有代表性呢?同学们由此展开了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水到渠成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议论文中事实论据运用的基本原则。
三、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本来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难道真的没有问题了吗?事实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思维探究过程的展示,就是他内心的全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李镇西老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衡量学生是否读懂了一篇课文的标准是什么?其中一条就是看他是否读出了问题。”所以,对于学生的诸多问题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其质疑的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药》时,提问:文章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的双线结构呢?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也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对这个同学的答案给予否定,而是和其他同学共同分析文章,在分析的过程中,这位同学渐渐明白了自己答案的片面性。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既让学生能从错误中学习,又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追问,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得出真知。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的人生体验,满足其知识需求,构建起开放、有序、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人类的文明,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完善。
(责编 雷 艳)
一、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
一堂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学生应当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因此,教师不能总是按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教学,而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学生的人生体验,关注他们在语文探索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充分考虑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适时进行点拨和鼓励。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怎样才能在语文思维活动中迸发出新的火花?如果充分地考虑了这些,那么语文教学就能很好地避免过去枯燥、乏味的状况,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人,就能自主地汲取知识。在一次语文备课活动中,有老师就提出,《背影》一文确实很美,美在淳朴自然之间,但这种真挚的父子深情学生能体会吗?确实如此,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拥有着太多的关爱,以致于产生了叛逆。如果就这样单纯地讲解学习,效果定然大打折扣。于是大家重新备课,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分析,对父子内心世界的剖析,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从现实出发,让他们真正去感悟洋溢在朴实文字之间的父子深情。
二、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地思考,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会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与吸收的过程。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手,它把所有的学生牵引到同一目标上。
其实,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同样,我们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以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分析、感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有些看法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可笑的,但这些却是最可贵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
例如,在一次市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某个老师在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在学生分析事例作用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列举了阿基米德、王尔德和一个少女的事例,为什么没有列举中国古代名人的事例呢?是否这样才能涵盖古今中外,才能更具有代表性呢?同学们由此展开了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水到渠成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议论文中事实论据运用的基本原则。
三、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本来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难道真的没有问题了吗?事实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思维探究过程的展示,就是他内心的全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李镇西老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衡量学生是否读懂了一篇课文的标准是什么?其中一条就是看他是否读出了问题。”所以,对于学生的诸多问题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其质疑的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药》时,提问:文章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的双线结构呢?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也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对这个同学的答案给予否定,而是和其他同学共同分析文章,在分析的过程中,这位同学渐渐明白了自己答案的片面性。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既让学生能从错误中学习,又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追问,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得出真知。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的人生体验,满足其知识需求,构建起开放、有序、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人类的文明,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完善。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