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诗词歌赋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es_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进行的大约共有六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长征路上,红军指战员留下了许多诗词歌曲,抒发豪情壮志,表达了勇敢坚强的战斗精神,至今仍然教育影响后代,鼓舞人心。
  我军在初创时期就很重视发挥革命斗争歌曲的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1929年12月)中规定:“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革命情绪斗争的歌谣,军政治部负督促及调查之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产生的战歌,至今仍在传唱的和编印成册的有200首以上。这些战歌,相当完整地反映了这個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历程。其中,包括1927年我军建军时产生的战斗歌曲《八一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战歌,并一直延续到1936年10月18日红军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中产生的歌曲《庆祝红军大会合》。这些作品,歌词生动朴实,大都采用民歌、古曲或其他中外歌曲的曲调填词而成,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其中,还有紧密结合某一战斗和军事行动的战歌,如《再占遵义歌》《渡金沙江胜利歌》《打骑兵歌》等。特别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产生在红军时期的我军的标志性歌曲之一,体现了我军宗旨、使命、纪律、道德和战斗精神。下文盘点与长征有关的诗词歌赋。
  毛泽东的八篇十首诗词
  长征路上的诗词佳作,首推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八篇十首诗词。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作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泽东用顶天立地的青山颂扬红军的群体,有“倒海翻江卷巨澜”的气势,有“万马战犹酣”的壮志,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坚强。红军指战员就是群山,就是宝剑。剑锋所指,青天为之所破,而剑锋不曾损残。须知毛泽东写此词时,正是湘江血战不久。在大军溃败之时,军心涣散之际,独有毛泽东以一个大军统帅的潜质和一个无与伦比的政治家的眼光,看到红军的未来发展与壮大。而历史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一年后红军长征胜利了;又八年后,已为百万之师;后又推翻蒋家王朝,果真是刺破青天锷未残。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作于1935年2月28日。《忆秦娥·娄山关》在深沉的意境中,平添一份冷峻和沉重,愈显该词苍凉悲壮。它不仅独异于毛泽东所有的诗词,而且在中国诗歌史中也堪称独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作于1935年10月。因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座大山。越山而过就可与陕北红军会师,此情此景,让毛泽东畅怀高歌“不到长城非好汉”“红旗漫卷西风”“长缨在手缚苍龙”的壮志豪情。
  毛泽东于长征期间写的第四首名篇是1935年10月21日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21日,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吴起镇附近的大峁梁歼敌骑兵团的伏击战。此役彭德怀率部击溃马鸿宾、马鸿逵五个骑兵团。我中央红军在初到陕北之时,牛刀小试,即斩楼兰,这是到达陕北奠基礼式的大捷。毛泽东击筑而歌并电贺彭大将军。在中外军史上,以电报拍发诗词以示庆贺尚属少见。
  第五首名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这是一首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那磅礴的气势,宏伟的气魄,高昂的格调,达到最高艺术境界。
  第六首《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该词通过拔剑裁山和评论昆仑山功罪的奇特思路,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宏大气魄,以及共产党人宽广的胸襟和气度。毛泽东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出一个巨人形象,使该词气魄宏伟,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第七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沁园春·雪》,是中国辞章的一座丰碑,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全词合律入韵,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全新、振聋发聩之感。
  第八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写于1936年12月。毛泽东用电报把这首词发给随红一方面军赴三原途中的丁玲,赞扬奔赴延安采访、再赴前线参战的女作家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妇女“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前线同志深受鼓舞。
  其他领导人的诗词
  红军总司令朱德的长征诗词。朱总司令在戎马倥偬中写的诗词展现“万面红旗天际挥”,“红流磅礴走工农”的伟大气势,读后振奋人心。
  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横空出世入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
  林伯渠长征诗词。林伯渠,中共五老之一,1933年,前往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兼任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1934年10月10日,林伯渠参加长征,任总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中国工农红军筹集军饷,后又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
  1935年,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林伯渠转而担任当地政府财政部部长。林老诗作通过本身的经济工作为红军筹饷保障供给,为红军后勤人员树了榜样。《长征》一诗于1935年8月,经巴西、阿西作。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奈西风日未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陆定一、贾拓夫合编《长征歌》。1935年10月创作于陕北吴起镇。这首红歌是红军长征纪实性的史诗,内容翔实,读后震撼心灵,鼓舞人民。
   长征歌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宣临兰道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赫得何键狗胆寒/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
  陈毅诗词。红军长征期间,负伤留在江西的陈毅写有《三十五岁生日寄怀》,并编辑了《红四方面军诗歌选》。这些诗歌即使在今天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生机勃勃的红心,感受到其间奔涌着的激情万丈。感叹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面对前方枪林弹雨随时可能遭遇的生命危险,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俾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红军集体创作《牛皮腰带歌》。很多红军将士直到老年,仍然还会唱关于牛皮腰带鞋底的“美味佳肴”歌。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國才的这条皮带是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条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张爱萍的《过草地》,创作于1935年8月。张爱萍原中央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和红军后备兵源的组织动员工作,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参与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下面的诗歌就是他行军间隙面对困苦生活的乐观精神写照。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长征的诗词歌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将帅、老干部陆续写了许多有关长征的诗词。其中,著名的肖华上将写的《长征组歌》广为流传。肖华说:“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肖华于1965年3月将这部组诗交给了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经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的妙手打磨谱曲,并定名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当年8月1日纪念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长征30周年前夕,《长征组歌》登上了北京人民剧场的舞台并在首都引起巨大轰动。其奔腾磅礴的气势、感人至深的情感、悦耳悠扬的曲调征服了无数观众,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
   告别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报喜
  手足情,同志心。飞捷报,传佳音/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聚甘孜城/全军怒斥张国焘,高歌北上并肩行/边区军民喜若狂,红旗招展迎亲人。
  更多的关于长征的诗词歌赋被收集在相关书籍和网络里,篇幅所限,仅叙述这些。
  作者系《中国老年报》创始人、原社长
其他文献
读了《也许今生不再相见》的书稿,合上书,激动和兴奋让我彻夜未眠。清晨起来,写下这篇推荐词。这是一本讲述真人真事的书,书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读罢,在我的脑海里涌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这本书讲述了跨越半个世纪不同年代的人,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奋斗模样。作者是《工人日报》的记者,她叫李元程。20多年来她走过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她去过被称作生命禁区的罗布泊铁路的施工现场,工人们称她为“
期刊
全民閱读已经被多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指出,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还明确,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氛围更加浓厚,成
期刊
经典文学是指在历史潮流中仍旧熠熠生辉、价值不菲的文学精品,无论在何种时期都极具阅读和寻味价值。经典文学中“经典”的评判标准,是看其文学价值以及其能否经得起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过程,只有经过历史淘汰选择出来的文学作品才最具价值,也最有经典性。但是当前社会在经典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暴露出当代大众对经典文学阅读重视程度不深、阅读氛围不够浓厚、阅读深度和广度较浅等问题,使得经典阅读活动一
期刊
1934年10月10日,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党政群机关组成的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瑞金的梅坑、云石山、九堡等地出发向于都集结。中央红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计8.6万余人,开始了漫漫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深厚的革命情缘在这片红色沃土根植,生生不息。  初秋,天已微凉,远望山峦,時常有层层雾霭绕着半山腰。乡间屋檐下堆放着成捆成捆的干稻草,金黄金黄的,传递收获的喜悦。一位须发苍苍的
期刊
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的巍峨丰碑,是大千世界万千故事中的驚险传奇。这些往事,注定要在文字与镜头里永恒,在记忆与讲述中永生。长征胜利后的80多年间,有关长征的篇章读物层出不穷,蔚然大观,在中国文化与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成千上万的作品,一部分刊登在报纸、期刊和有关文献中,更多的是散落在传播速度快、容量几乎不受限的现代传媒平台中;还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单独成书,出版发行。前一部
期刊
我国有1700万视障人群,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视障群体的阅读是实现全民参与阅读的难点,但同时也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肢体残疾或聋哑人士,盲人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会更加困难。而“知识改变命运”,在盲人群体身上,有着突出意义,获取知识,对于健全人来说意义非凡,对于盲人群体来说,可谓之“更”。  数字阅读是盲人获取信息的必然趋势  我们健全人接收信息的方式80%以上来源于视觉,而盲人受自身生理、心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军队院校承担着官兵的教育培训任务,是我军重要组成部分。军队院校图书馆独立于我国三大类型图书馆之外,虽然是图书馆群体中既特殊又小众的一类,但肩负着提高全军指战员文化素养和战斗力的义务与责任。由于军队院校特殊的管理方式,军人职业的特殊要求,军队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与三大类型图书馆有明显区别,军队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值得深入思考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的阅读服务,是关爱未成年人发展的重要表现,“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加强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创新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文
期刊
长征,从武夷山西麓出发,经五岭山、乌蒙山、大雪山、眠山、六盘山,胜利到达秦岭北麓,历经万水千山。其艰苦卓绝的程度、人定胜天的传奇、精神至上的境界,甚至包括长征路上的神奇风光,无不吸引着中外人士、社会各界的心驰神往。  武夷山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也是长征的源流。武夷山东侧向东南是福建的汀江,西侧向西北是江西的赣江。赣江,发端于赣州。东支流为贡江,南支流为章江,在赣州城合二为一成为赣江。贡江的源头就是瑞
期刊
父辈走过的征程,是心中永远的向往;父辈讲过的故事,是脑海中永远的珍藏。习近平总书记的长征脚步,从未停歇。长征的出发、转折、会师标志性纪念地,于都、遵义、将台堡、延安及高台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饱含深情地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长征永远在路上。”  和平年代的今天,长征亲历者的后代,他们或组团,或结伴,或独行;或乘车,或骑行,或徒步。重走那条曾经血染前辈的长征路,追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