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在这些质朴优美的田园颂歌里,蕴藏着我们传统文化中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那是我们文化的根。但是,城市正在一步步扩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也似乎渐行渐远。
那些孩子们朗朗上口的美丽的诗句呢?那些激发孩童无限想象的诗情画意呢?是否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了呢……
芳菲四月,带着孩子外出踏青寻诗吧。踏青寻诗中,不妨也给孩子们一点点珍爱地球的环保教育。
又是春天。当沉甸甸的冬衣层层褪下,当活泼泼的身体越来越轻盈的时候,你的孩子还是被圈在教室里吗?还是在打着哈欠,对抗那些让他们疲惫困乏的各类特长班、补习班?这莺飞草长的时节,也是孩子们的生长季,他们小小身体里的生机,也需要勃发与释放。
又是春天。当融融的东风带着潮润润的水汽从海上吹来,当枝头的花苞鼓鼓胀胀就要绽开的时候,带上我们的孩子出去走走吧,离开钢筋水泥堆筑的城市,离开无法放飞想象的课堂,带他们去寻找那些正在消失的诗意,带他们在诗意中追逐奔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身体去看去感受那些诗意吧。
“春江水暖鸭先知”———诗里的水是碧绿的,因为岸畔的细草柳芽是碧绿的。当那万条垂下的绿丝绦轻轻拂过水面,一圈圈碧绿的涟漪里,你想过,一只只可爱的鸭子早知道春天吗?
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失,土肥水美的河流两岸一直是人们最理想的居住场所。在我们的古典文化里,与山与水与自然的相依相偎、和谐共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而对水的亲近依赖尤为强烈。“一水护田将绿绕”、“春江水暖鸭先知”、“小桥流水人家”、“路转溪桥忽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那时候的水,清冽、秀美,是随处可以掬来入掌,甘甜解渴的吧?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已经成了稀缺的资源。北方的河流湖泊因为缺水而断流干涸,南方的丰盈水域则遭受着污水排放的破坏。
我们曾经碧水清清的河流勉力承负了太多现代工业化的后果,已经沉疴深陷。它还能供养给我们一派清丽秀美的田园诗意吗?
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了,正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好时节,带上孩子们去“寻芳水滨”吧,纵然没有“无边光景一时新”,也该还能让孩子们感受下东风的吹拂,听一听杜鹃声声,仔细寻找,水田边、池塘里还有小蝌蚪在游呢,看着蝌蚪们游弋,能想象下“听取蛙声一片”的浩大声势吧?还有那惜细流的晴柔泉水、那蜻蜓跃舞的小荷尖呢,去看看,它们都还好吗?如果我们的孩子们能用眼睛来记忆这些诗句,而不是用脑力,那该是他们的幸福吧?
“绿遍山原白满川”———诗里的山是青翠的,因为山里的草木是葱茏的。当那一山苍翠在晨晖中逐渐分明,满眼新绿铺满山原的时候,你听到了杜鹃声声啼吗?
山,和水一样,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表意符号,它代表的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地貌,更是一种含蕴深厚的精神气质。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和水也永远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山因水而秀,水循山而生。所以,我们的祖先们会有专门吟诵山水的“山水诗”,会有专门描摹山水的“山水画”,而山和水,也总是相伴共生的出现在同一首诗、同一幅画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水村山郭酒旗风”、“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最美的水总是藏在最美的山里,而最美的山一定是最美的水滋润出来的。
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地所覆盖。山里的每一座森林都是一座天然的水库,森林中每一片叶子的呼吸都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吐故纳新、繁枯消长。森林中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如巨大而松软的海绵,吸纳储存着大量的水分,不但供给着林木的生长,还调节着气候的干湿。林木本身高大的身姿、强劲的根须不但挡住了风沙、稳固了水土,还能调节江河的水流量,维持生态的平衡。
但是,斧锯的声音扰乱了山的繁茂寂静,而山体中丰富的矿藏也引发了太多的贪欲,于是不当的开采挖掘破坏了山体的稳定。裸露的岩石存不住水分,空气湿度降低,干旱开始加剧;光秃的山地也挡不住暴雨的冲刷,水土开始流失。于是山体滑坡越来越多,泥石流也越来越频繁……
四月,又该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如画风景了。山还在那里,绿色还在吗?春天里的细草总该是要萌发的吧?还有山里的层层野花呢?纵然没有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总还有“草铺横野六七里”吧?在这暖意融融、万物生发的四月,带上孩子们去山里走走看看吧,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宏阔,体验“悠然见南山”的闲逸。在看山之余,最好再带上一把小铁锹和一棵小树苗,希望有一天,我们自己种植的树能够重新绿遍我们的山原。那时候的山,是不是会更美更亲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蓝天,是所有美丽山水的背景和衬托,它无言地包容,静静地注视,旷远,辽阔,明丽。当那一叶孤帆顺着浩浩江水行至水天相交的远方,你看到那一片明澈的碧蓝吗?
“水光潋滟晴方好”,它在那里;“天光云影共徘徊”,它也在那里;“孤帆远影碧空尽”、“雁点青天字一行”、“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行白鹭上青天”、“野旷天低树”、“迟日江山丽”……它都在场。诗人的岁月里,天空朗朗一望无际。
碧蓝的天空,在夜晚也是深远清晰的,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共同体味“不脱蓑衣卧月明”、“手可摘星辰”的浪漫,看着“明月别枝惊鹊”,听着“清风半夜鸣蝉”,会很惬意的吧?
但是,我们的蓝天指数已经越来越低了,天空中飘满了粉尘和废气。仅仅如此倒还不可怕,也许一阵风过就能还给天空一片湛蓝。但是,你听说过酸雨吗?你听说过臭氧层空洞吗?你知道地球正在变暖吗?那都是因为我们今天的蓝天已不复是诗句里的蓝天。我们人类的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才引发了温室效应,才导致了地球的变暖。北极的冰川要融化了,北极熊没有家了;南极的冰川也要融化了,帝企鹅要没有家了;如果南极的臭氧空洞再扩大下去,我们也就没有家了。而夜晚的苍穹,也因为城市里的灯光污染,再也看不清眨眼的星星。
为了能把失去的蓝天找回来,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能够美丽如初,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比如节能减排、比如汽车限行、比如低碳生活……
那么,乘着四月春风,伴着桃花正艳,带着孩子们做一次低碳生活的实践吧:把家里所有电器关掉、所有电源插头拔掉,放弃私家车,选择公交或者骑自行车到郊外踏青、远足,准备好要放飞的纸鸢,也准备好装垃圾的环保袋,带上手帕、毛巾而不是纸巾……
减排、低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万紫千红总是春”———四月,带上我们的孩子,也带上我们对绿色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万紫千红的春色里,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美丽的诗意再重新找回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隐藏着一个田园梦想的吧?———水秀山明的旷野、亲手栽种的蔬果、花开花谢的庭堂院落———那梦想里有浓烈的对山对水的依恋,当然也有对蓝天的向往。那是渗透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潜在的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还记得王安石那首诗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它寄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理想,它描述的是一种安静的、优美的、清新的、沁人心脾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是身心安泰的,是与秀水青山相融共生的,是美的。
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田园诗数不胜数,孩子们也正在背诵着田园诗长大。当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把田园越推越远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还在把田园的种子,悄悄植入孩子们的心底。竹林外的三两枝桃花、黄梅季节的霏霏细雨、青草池塘的阵阵蛙鸣、明月照耀下如雪的荞麦花……这是诗,也是画,是描摹,更是梦想。而这梦想,终是会催动着我们去寻找、去守护那正在退缩消失的田园的。
四月,呢喃的燕子正衔泥筑巢,田家儿女也“才了蚕桑又插田”,“村南村北响缫车”了,老人们正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呢,孩子们呢?孩子们也没闲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呢。
四月,繁盛忙碌的四月,春色正浓的四月,让我们带上孩子,也带上我们对绿色田园生活的向往,去看看那遍野盛开的荠菜花、苦菜花、滨旋花、蒲公英以及各式各样叫不上名字的细草野花———在万紫千红的春色里,让我们把梦想、把诗意再重新找回来。
题图由gettyimages提供
配图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王淑娟[email protected]
www.mochou.cn“在线投稿”《家教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