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奥陶纪——海洋无脊物动物的全盛时期
  奥陶纪历经6500万年。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奥陶纪简介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一词来源
  “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奥陶纪生物演化
  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
  现。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二、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历经约5000万年。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泥盆纪简介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气候显示泥盆纪时是温暖的。化石记录说明远至北极地区当时处于温带气候。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三、二叠纪——生物圈重大变革时期二叠纪历经4500万年。第三次物种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毁灭了95%的海洋物种和几乎70%的陆地物种,灾难的主要原因专家仍有争论。
  二叠纪简介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二叠纪物种大灭绝原因猜想
  火山爆发说:地质研究证据显示,二叠纪末发生过大规模火山爆发。这更是证明了当时地球表面是有多个火山进行大规模的爆发。短期来说,火山爆发所释放的大量有毒气体会造成生物灭绝,而长期来说,二氧化碳类的气体则会使气候发生大变化,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性的致命后果。但经过计算,如此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使地球温度上升5℃左右,的确会毁灭很多生物,但没有足够能力毁灭70%的陆生物种和95%的海洋物种。
  陨石撞击说:虽然陨石撞击可以造成生物大毁灭,但是由于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二叠纪末期遭到陨石撞击的任何遗迹,因此这个猜想很难成立。但有些科学家认为被陨石撞击的大坑可能早以被熔岩埋没。因此很多人还没有放弃这个猜测。
  甲烷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格陵兰发现了大量二叠纪的沉积岩。通过研究发现二叠纪的大灭绝可能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历了8万年的历史。8万年的历史中,首先被消灭的是海洋里的小部分生物,然后陆生生物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则是海洋里的大部分生物灭绝。这是由于海底冰冻的甲烷逐渐释放出碳12,导致海洋温度上升5℃,这就足以导致生物灭绝了。
  但是瓦格纳教授告诉我们,科学家们的研究都认为,每一种原因不是最后的定论,这一次的大灭绝,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三叠纪——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历经约5000万年。在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
  三叠纪简介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
  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在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
  五、6千5百万年前——中生代末大绝灭
  最为著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6千5百万年前。包括恐龙在内的90%的地球物种在这个时期被毁灭。
  恐龙简介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
  中生代末大绝灭
  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
  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
  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网易—探索频道)
其他文献
在不同温度下,对慈竹碱浸渍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浸渍温度越高,浸渍液中残留碱浓度越低;碱的消耗量越高;竹片质量增加率越高;竹片的浸渍得率则越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保安之外,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从堤防工程建设的需求出发,参考国外经验和最新技术进
目的探讨并总结面颈部牙源性瘘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新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4例面颈部牙源性瘘的临床资料,其中瘘口位于颏部1例,鼻旁区3例,均由根尖周感染引起。临床症状以面
我们已经知道,卷烟纸的自然透气度会影响卷烟的燃烧性能,随着卷烟纸透气度的增加,卷烟燃吸时通过卷烟纸进入烟支的空气量增大,提高了对烟气的稀释率和烟气对外扩散率,造成烟
在广阔的自然界里,繁衍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动物是生物界最大的类群。现在已经知道,世界上的动物有150多万种,如果把亚种也计算在内的话,已定名的超过200万种,约比植物多4倍,比微生物多十几倍。  这些形形色色的动物,有的在陆地上爬行,有的在地下活动,有的在水中浮游,有的在高空飞翔;有的动物非常巨大,海洋里的蓝鲸,最大的体长可达30米,体重有190吨;有的动物很小,肉眼根本看不清,例如四膜虫,100个
一、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处的神秘“石浪”  位于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处的神秘“石浪”是由1.9亿年前的沙丘演变而成。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山间缝隙中,血红的砂岩如海浪翻腾,刚和柔的奇妙结合令人叹为观止。顺着砂岩的纹路触摸着精致的波浪痕迹,仿佛还可以感受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  二、亚利桑那州的羚羊峡谷  羚羊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最北部,距离小城佩奇大约三十公里,是北美印地安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