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展”和“探”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0745c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积极变革课堂模式,提出了“引、展、探、评”四大课堂环节。其中,“展”与“探”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展”与“探”两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文章以复习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背景探究为例,阐述“展”“探”结合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展”“探”结合;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改变教学方法,变革课堂模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就提倡“20+20”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引、展、探、评”四大课堂环节,变革“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自己学的意识,实现学生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转变。“展”(学生展示)与“探”(师生探究)这两大教学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对“展”与“探”两大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下面笔者以复习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背景探究为例,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展”——学生回顾知识,教师了解学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定位是历史一轮复习课,根据2018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一轮复习应注重基础知识过关,在能力上要求学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并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认识。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以材料探究的形式呈现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背景知识点,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课前检查学案,课堂上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学生的典型答案,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展现的答案,提出质疑、纠错、补充。如:
  材料一:
  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三倍;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展示学生答案:侵略者进一步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课堂发言中,少部分学生认为材料第二段中出现了日、美、英等列强成为中国的债权国,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第一段材料还反映了当时的政府对百姓的压榨,要在原来答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也有学生对展示的答案提出质疑,认为自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来,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材料的时间是1912年~1919年,不应该回答进一步瓜分中国……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从回答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模糊,没有把握好材料时间与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二是阅读分析材料时,没有抓住主语,解读带有片面性;三是概括材料信息不够完整等。
  对学生而言,这样设计有利于其课前自我回顾知识,自查知识体系是否存在缺漏,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而独立完成学案也有利于锻炼其综合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其他学生针对所展示的答案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听取不同的思路,有利于活跃、开拓思维。对教师而言,课前检查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清楚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能依据学情设计课堂,让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教师能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二、“探”——启迪思维,提升能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的背景是重点内容之一。为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在学生展示时应认真聆听学生分析材料的思路,发现学生在分析材料时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其思路进行纠正,并在这一过程中教授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如上诉提到的材料一,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划出材料呈现的时间——第一段“1912年~1919年”,第二段“1916年~1919年5月”。然后问:主语是谁?对于第二段材料,学生很容易就划出“北洋政府”,对于第一段材料,学生的回答则不统一。教师继续引导:是谁增加了田赋和各种税收呢?学生答:当时的政府。教师再问学生两段材料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答:北洋政府增加了田赋、税收,借了大量外债,并用国内的重要经济领域做担保。教师引导:北洋政府做的这些事情会引发什么后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答案: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
  学生分析材料时,容易犯的错误是不看材料主語,不联系背景,只看到材料中自己熟悉的片言只语就加以概括,导致答案出现偏差。如:
  材料五: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华贸易额从1913年0.35亿海关两白银增至1919年的1.08亿海关两白银;同一时期,英国、法国、德国等对华贸易额有较大下降。
  学生大都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根据材料时间定位时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抓住主语与联系探究的主题,导致部分学生回答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的知识点。笔者让学生利用刚才分析材料一的方法重新对材料五进行解读,学生很快找出:材料中出现的时间为1913年、1914年、1919年;主语为日、美、英等列强;事件是日、美都在1919年增加对华贸易额,英、法、德等国家对华贸易额有较大下降。分析到此,学生已基本掌握材料一中教师所讲授的分析方法。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时间定位时空,联系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背景”这一主题,进一步简练概括材料信息:一战期间,美、日等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
  在师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不能急于呈现正确答案或者直接由教师对材料进行分析,而要先了解学生分析的思路,再慢慢引导学生去思考,找到解题的关键字句,纵横联系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如今的历史学习讲究的是学科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通过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全国卷的“材料”与“现象”并不是教材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作为教材知识基础上的补充、拓展,更加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素养。所以学生对历史材料把握能力的高低关系着其历史高考成绩的高低。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构建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师生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断升华的过程。
  三、课后的一些思考
  任教以来,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笔者所教学生在分析材料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与归纳能力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欠缺,在主要通过材料分析考查学科能力的高考中,并不占优势。究其原因,一是未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造成阅读困难;二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调动知识能力较差;三是没有掌握分析材料的有效方法。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平时多阅读,尤其是注重文言文阅读。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以时间轴形式识记知识,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解决第三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教师教授有效的分析方法,学生多加练习实践,把教师所教授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能力。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课堂上让学生展示,给时间让学生去分析、质疑、纠正,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时呈现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运用知识。“展”是反映学生能力的环节,“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环节,对这两大环节进行有效结合,是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转化为思维品质的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他文献
编者按:教育是一件特别值得用心经营的事情,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育)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同时,教育也是一种慢的艺术,一种内心的坚守。唯有甘于平凡,甘于奉献,才能收获教育的幸福。34年来,唐培辉老师坚守教育一线,默默浇灌“希望之花”。他坚持以德为先,以责为重,以生为本,用心探索班级管理方法,精心研究课堂教学,潜心钻研教育科研,赢得了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期刊
摘 要: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是其是否具有办学特色。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后安小学把书法教育引入教学工作中,以书法育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学生成长的乐园,把兴趣与成长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还积极建立“班级学生成长乐园档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学校建设;办学特色;书法教育;学生成长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如何,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办学特色。从某种
期刊
编者按:教师是教育的行者,起于梦想,归于追求。而带着幸福感去做教师,不仅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身魅力十足,还能让教育教学变得更精彩,更有意义。在23年的教师生涯中,温利广老师怀着“一辈子学做教师,做一辈子的教师”的信念,坚定扎根农村教育,用心育人。面对教育,他不断求索,总结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五字经”——想、做、恒、写、爱;面对课堂,他精益求精,形成了“以情优教,以趣渡学”的教学风格,致力于追求科学
期刊
摘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成就智慧课堂。文章以《数字编码》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应用新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并提出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新技术,沟通数学与生活,让数学充满生活味;应用新技术,提供素材与空间,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应用新技术,提供展示平台,实现有效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数字编码  一、课前思考  “数字
期刊
摘 要: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其开展德育工作?笔者认为,教师要坚守爱的信念,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真诚以待,做学生心灵的指引人;以爱施教,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德育工作;思考  教师唯有以德立身、以爱施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散发出超凡的人格魅力,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世
期刊
摘 要:文章试图以“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一课,运用电子书包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知识整体把握;立足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关系整体探究;立足学生的个体经历,对结构整体感悟;立足变式练习,对思维整体提升。实践表明,借助电子书包能够有效地组织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书包;个性化学习;小学数学;平面图形  
期刊
摘 要: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乃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者有效投入学习的证明。文章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老王》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结合语文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问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自主提问;教学策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期刊
摘 要:高中历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教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高效地进行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师一直关注的话题。文章主要围绕“6+1”教学模式展开论述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6+1”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凝练学科核
期刊
高天珍,茂名市官山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荣誉称号20多项,如2013年被评为“茂名市第七批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2015年荣获广东省“百名优秀德育教师”称号,被遴选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2016年被评为“茂名市优秀校长”;2017年被评为首届“感动茂名教育十大人物”;2017年1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期刊
摘 要:“教书”与“评书”在表现形式上多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吸收评书艺术的有益成分,对于激活历史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巧妙运用评书艺术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即坚持用“梁子”,把握课堂提纲;巧用“入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用“扣子”,制造课堂悬念;注重“评论”,收获心得;善用评书人的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