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当今世界,培养各方面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学会现成的结论,必须具备主动选择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勇于创造信息的精神。要着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数学学习的四个领域,每一个领域既有特定的学习内容,也有共同追求的目标。接下来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来浅谈,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
一、建构真实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致力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问题是活动的载体,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活动,真实的问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什么事。
如:我在讲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可能性》一课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感悟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内部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的伊始,我设计了足球比赛时裁判员采用什么方式决定哪队先开球的问题情境,因为足球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运动,但大多数学生对决定足球开场的方式是否公平,不太清楚,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儿童周围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统计素材,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数据与信息,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从事统计的活动提供思维材料和活动的空间。
还如:我在教学三年級下册《求平均数》这节课时,在这节课课前我安排了学生搜集、整理与他们相关的有趣数据(年龄、身高、家庭人数等)上课时就用学生们收集的这些数据来理解、解决平均数的实际统计含义。采用这样的策略,从学生的自身的生活题材中挖掘的材料真实而且可以亲历亲为,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更能有效地增强对统计過程和概念意义的丰富体验,同时也激发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人人参与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和随机思想。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十分必要,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以同桌互相讨论,四人一组讨论这种合作讨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时,我曾3次让学生小组合作!第一次合作是让学生设计“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这次合作的用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这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让接受慢的学生可以在同学的帮助下,更快的去接受新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第二次合作是学生对有2张一样的扑克牌时,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会不会有影响,答案意见不统一,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都去亲自摸一摸扑克牌,看看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少!这次是在学生不易理解知识时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老师的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三次合作是玩转盘这是合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既要听别人的意见,又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利用身边的工具和材料合作解决问题,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同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具有辐射性和弥散性,体现的合作探究的力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这节课是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图表。这节课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是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你本组中的同学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二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收集结果,每组人的记录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呢?三是合作收集整理制成统计图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收集他组数据、整理数据。四是展示自己的统计表。
我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采访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是一个互动性强,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延伸,挖掘探究潜能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因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所以,在挖掘学生探究潜能上我采取了两种方式:
一是,每节数学课的最后环节,我都会给孩子们设计一些课后拓展与延伸的内容,这是再一次给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兴趣,继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
另一种方式就是,课后我让学生记录数学学习笔记,笔记可以记录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精华,笔记也可以记录课外有梯度的题型,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课堂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学活动,只有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探索与发现、巩固与提高、创新与实践,真正让每一个孩子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之一。当然,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也不是通过一、二次实验或活动就能培养起来。教师只有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每一次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思想、不断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细胞,同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学生探究性智慧的火花必将迸发,对待科学探究的兴趣必将逐步产生,探究能力也必将得到提高。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数学学习的四个领域,每一个领域既有特定的学习内容,也有共同追求的目标。接下来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来浅谈,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
一、建构真实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致力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问题是活动的载体,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活动,真实的问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什么事。
如:我在讲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可能性》一课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感悟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内部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的伊始,我设计了足球比赛时裁判员采用什么方式决定哪队先开球的问题情境,因为足球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运动,但大多数学生对决定足球开场的方式是否公平,不太清楚,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儿童周围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统计素材,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数据与信息,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从事统计的活动提供思维材料和活动的空间。
还如:我在教学三年級下册《求平均数》这节课时,在这节课课前我安排了学生搜集、整理与他们相关的有趣数据(年龄、身高、家庭人数等)上课时就用学生们收集的这些数据来理解、解决平均数的实际统计含义。采用这样的策略,从学生的自身的生活题材中挖掘的材料真实而且可以亲历亲为,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更能有效地增强对统计過程和概念意义的丰富体验,同时也激发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人人参与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和随机思想。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十分必要,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以同桌互相讨论,四人一组讨论这种合作讨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时,我曾3次让学生小组合作!第一次合作是让学生设计“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这次合作的用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这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让接受慢的学生可以在同学的帮助下,更快的去接受新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第二次合作是学生对有2张一样的扑克牌时,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会不会有影响,答案意见不统一,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都去亲自摸一摸扑克牌,看看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少!这次是在学生不易理解知识时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老师的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三次合作是玩转盘这是合作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既要听别人的意见,又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利用身边的工具和材料合作解决问题,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同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具有辐射性和弥散性,体现的合作探究的力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这节课是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图表。这节课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是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你本组中的同学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二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收集结果,每组人的记录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呢?三是合作收集整理制成统计图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收集他组数据、整理数据。四是展示自己的统计表。
我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采访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是一个互动性强,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延伸,挖掘探究潜能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因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所以,在挖掘学生探究潜能上我采取了两种方式:
一是,每节数学课的最后环节,我都会给孩子们设计一些课后拓展与延伸的内容,这是再一次给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兴趣,继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
另一种方式就是,课后我让学生记录数学学习笔记,笔记可以记录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精华,笔记也可以记录课外有梯度的题型,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课堂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学活动,只有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探索与发现、巩固与提高、创新与实践,真正让每一个孩子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之一。当然,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也不是通过一、二次实验或活动就能培养起来。教师只有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每一次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思想、不断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细胞,同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学生探究性智慧的火花必将迸发,对待科学探究的兴趣必将逐步产生,探究能力也必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