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东洋史学家宫崎市定的著作《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是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强有力地支持了其师内藤湖南的时代划分理论,是京都学派的里程碑。本文在《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此书的研究方法、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九品官人法;意义;价值
一、研究的内容
在《九品官人法研究》这部著作里,宫崎市定从制度的层面,把“九品中正制”与“九品官制”一并纳入到“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体系中来,将“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结合起来,从中探寻中正、乡品与起家、官品间的对应关系及其规律性,进而广泛论及当时的“贵族制度”和“流品制度”,但其研究对象并非是单纯的选举制度或选官制度,而是将其扩大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史,书中十分精彩地讲叙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
宫崎市定通过“九品官人法”这一系列的细致分析剖解魏晋南北朝政治社会的演变,展现了九品中正作为官僚制的产物,如何为贵族阶层所利用,反过来成为贵族维护自身地位的手段这一历史演变的进程。给予内藤湖南的时代区分论以强有力的实证支持,让假说成为有历史支持的理论,可以说,这是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一书精华所在。
二、研究方法
(一)制度史研究。从制度史来看,制度是我们认识社会最重要的纬度,可以对文化、历史都有了解。宫崎市定并不满足于条文规定的制度的法令形态,而是进一步发掘实例,力图再现制度实施的实际形态。正如韩昇先生所说:“在这部著作里面,宫崎市定从制度的层面,十分精彩地讲叙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一个具体的‘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职官制度和门阀制度,视野开阔,体系宏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突破了清代“考据学”的框架,引入了“解释学”的方法。这种“解释学”的方法主要是在历史资料不足情况下的合理主义,它不仅主张文献实证,而且主张经验实证,是在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史学研究。宫崎市定在书中写道:“难以想像此官品九品与九品官人法没有关系。倒是可以认为九品官人法的九品,包含着乡品九品和官品九品,两者同时成立。如此一来,为什么在历史上见不到九品官制创立的疑问,就可以一举得到解决了。”
(三)文献研究法。宫崎市定在《九品官人法研究》中以扎实的文献构造了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原貌,虽然中国有许多制度,但是唐以前的史料却很少,宫崎市定一点点搜集构建了虽没有记载却实际存在的制度。
(四)列表、数字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宫崎市定首先提出了“乡品”的概念,然后通过收集分散于史籍本传中的实例,努力找出乡品与官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研究最是耗费时间,乡品与官品之间的对应大致相差四级这个结论的背后有皓首穷经般的收集、分类、统计等工作。
三、意义与价值
从研究理路上看,宫崎市定的“研究路数”、“解释学”方法和实证主义态度与传统方法相异,这反而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别开生面,凸显出不拘一格的治学理念、学术风格及其创新性。宫崎的研究可谓洞见迭出,对于学者极具有启发性,纵然有时不能完全赞成作者的意见,但依然为学术的进一步研究思考提供了路标。正如宫崎所自称的那样:“纵令稍稍有些错误,而提出了从来没有人说过的新意见,这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学术的进步。”
首先,宫崎市定构建的“九品官人法”学说与《三国志·陈群传》所载“制九品官人之法”并非同一概念,虽然二者名称相同,但具体内涵相差很大,甚或不可同日而语。而宫崎先生认为“九品官人法包括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中正制度只不过是九品官人法的一个部分”,就混淆了选举制度与官品制度的界限,将两个性质不同的制度混合在一起,应是对“九品官人法”概念的曲解或误读。因为依照《通典》的记载:“‘九品人官法’不包括‘官品九品’亦即官品制度,因为二者的性质不同。”
其次,宫崎市定依靠史料把历史拼凑出来,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推测“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是同时创立的,但实际情况则要复杂的多,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是同时成立的,相反,却有不少的史料可以证明“乡品九品”成立于前,“官品九品”创立于后。
最后,宫崎市定把清谈和猎官联系在一起,而学者陈寅恪认为魏晋士人做官与清谈没有关系,两者目的完全是不同的,做官为攫取经济利益而清谈则是为了“名士”美名。从史料来看,“首先,清谈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猎官。其次,就其例证来说,卫玠少有大名的情况,并不能证明宫崎的观点即士族子弟能在士族圈內获得比较高的名声,进而影响中正对其乡品的评定,随之获得比较高的起家官品。”
四、结论及思考
宫崎市定本人绝不满足于做一个考据学家,他把章学诚“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一语置于前言之首,可以反映出其对于考证与史学之间关系的看法。在宫崎市定看来,清代“考据学”的弱点在于始终限于一个局部的考证,无法建立起积极的系统,因此他主张考证到一定程度,就要求有一个飞跃。必须不依赖记载,还要复原没有记录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用史学家的哲学和观念去填补,归根结缔必须用事实来说明并复原事件的面目,延续史实。但是这绝不仅仅代表着宫崎市定忽视了史料研究,宫崎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史学资料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曾无视考证,回避考证,这本《九品官人法研究》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日]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M].韩昇、刘建英译,北京:中 [6] [4] [清]章学诚撰.文史通义·浙东学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马英达(1991-),女,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外中国学。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关键词】九品官人法;意义;价值
一、研究的内容
在《九品官人法研究》这部著作里,宫崎市定从制度的层面,把“九品中正制”与“九品官制”一并纳入到“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体系中来,将“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结合起来,从中探寻中正、乡品与起家、官品间的对应关系及其规律性,进而广泛论及当时的“贵族制度”和“流品制度”,但其研究对象并非是单纯的选举制度或选官制度,而是将其扩大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史,书中十分精彩地讲叙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
宫崎市定通过“九品官人法”这一系列的细致分析剖解魏晋南北朝政治社会的演变,展现了九品中正作为官僚制的产物,如何为贵族阶层所利用,反过来成为贵族维护自身地位的手段这一历史演变的进程。给予内藤湖南的时代区分论以强有力的实证支持,让假说成为有历史支持的理论,可以说,这是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一书精华所在。
二、研究方法
(一)制度史研究。从制度史来看,制度是我们认识社会最重要的纬度,可以对文化、历史都有了解。宫崎市定并不满足于条文规定的制度的法令形态,而是进一步发掘实例,力图再现制度实施的实际形态。正如韩昇先生所说:“在这部著作里面,宫崎市定从制度的层面,十分精彩地讲叙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一个具体的‘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职官制度和门阀制度,视野开阔,体系宏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突破了清代“考据学”的框架,引入了“解释学”的方法。这种“解释学”的方法主要是在历史资料不足情况下的合理主义,它不仅主张文献实证,而且主张经验实证,是在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史学研究。宫崎市定在书中写道:“难以想像此官品九品与九品官人法没有关系。倒是可以认为九品官人法的九品,包含着乡品九品和官品九品,两者同时成立。如此一来,为什么在历史上见不到九品官制创立的疑问,就可以一举得到解决了。”
(三)文献研究法。宫崎市定在《九品官人法研究》中以扎实的文献构造了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原貌,虽然中国有许多制度,但是唐以前的史料却很少,宫崎市定一点点搜集构建了虽没有记载却实际存在的制度。
(四)列表、数字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宫崎市定首先提出了“乡品”的概念,然后通过收集分散于史籍本传中的实例,努力找出乡品与官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研究最是耗费时间,乡品与官品之间的对应大致相差四级这个结论的背后有皓首穷经般的收集、分类、统计等工作。
三、意义与价值
从研究理路上看,宫崎市定的“研究路数”、“解释学”方法和实证主义态度与传统方法相异,这反而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别开生面,凸显出不拘一格的治学理念、学术风格及其创新性。宫崎的研究可谓洞见迭出,对于学者极具有启发性,纵然有时不能完全赞成作者的意见,但依然为学术的进一步研究思考提供了路标。正如宫崎所自称的那样:“纵令稍稍有些错误,而提出了从来没有人说过的新意见,这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学术的进步。”
首先,宫崎市定构建的“九品官人法”学说与《三国志·陈群传》所载“制九品官人之法”并非同一概念,虽然二者名称相同,但具体内涵相差很大,甚或不可同日而语。而宫崎先生认为“九品官人法包括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中正制度只不过是九品官人法的一个部分”,就混淆了选举制度与官品制度的界限,将两个性质不同的制度混合在一起,应是对“九品官人法”概念的曲解或误读。因为依照《通典》的记载:“‘九品人官法’不包括‘官品九品’亦即官品制度,因为二者的性质不同。”
其次,宫崎市定依靠史料把历史拼凑出来,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推测“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是同时创立的,但实际情况则要复杂的多,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乡品九品”与“官品九品”是同时成立的,相反,却有不少的史料可以证明“乡品九品”成立于前,“官品九品”创立于后。
最后,宫崎市定把清谈和猎官联系在一起,而学者陈寅恪认为魏晋士人做官与清谈没有关系,两者目的完全是不同的,做官为攫取经济利益而清谈则是为了“名士”美名。从史料来看,“首先,清谈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猎官。其次,就其例证来说,卫玠少有大名的情况,并不能证明宫崎的观点即士族子弟能在士族圈內获得比较高的名声,进而影响中正对其乡品的评定,随之获得比较高的起家官品。”
四、结论及思考
宫崎市定本人绝不满足于做一个考据学家,他把章学诚“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一语置于前言之首,可以反映出其对于考证与史学之间关系的看法。在宫崎市定看来,清代“考据学”的弱点在于始终限于一个局部的考证,无法建立起积极的系统,因此他主张考证到一定程度,就要求有一个飞跃。必须不依赖记载,还要复原没有记录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用史学家的哲学和观念去填补,归根结缔必须用事实来说明并复原事件的面目,延续史实。但是这绝不仅仅代表着宫崎市定忽视了史料研究,宫崎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史学资料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曾无视考证,回避考证,这本《九品官人法研究》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日]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M].韩昇、刘建英译,北京:中 [6] [4] [清]章学诚撰.文史通义·浙东学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马英达(1991-),女,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外中国学。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