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树理论” 心理危机 预警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比本科学生体现出更多不安定因素,有效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策略,有助于维护高职校园的和谐稳定,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危机干预创始人”卡普兰认为,每个人都通过让自身与环境相协调来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而当个体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时,因无法解决而使平衡打破,继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种失衡的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二)心理危机预警的概念
心理危机预警包括两方面涵义:第一,心理危机的预测和识别。构建科学的预警指标系统,实时监测预警对象,分析研究和评估所收集到的预警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严重程度,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心理危机因素。第二,心理危机的警示和处理。当确定心理危机因素的严重程度时立即进行发出危机警报,马上启动心理危机应急预案,主动采取防范措施。
心理危机的“树理论”是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徐凯文博士在长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人的心理健康看作是一棵大树,分别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阳光雨露组成。树根是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是信仰、价值观;树枝是指社会支持;树叶是指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自身资源;陽光雨露是指社会环境。
如果要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警,就必须对致使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具体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树根——家庭与依恋关系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根一样,个体在孩童时期与父母的依恋状况会影响到孩子与其他人建立依恋关系的能力。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从小内心感到安全,影响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而从小在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环境下成长的高职生,他们相较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二)树干——信仰、价值观
完善积极的精神信仰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个人的自我认同、学业水平、工作成就、主观幸福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在社会转型期的高职学生而言,在多元文化的思潮的碰撞下,很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迷茫、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的状态,从而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消极的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对个体的生命意义和自我存在价值感到迷茫。
(三)树枝——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降低个体对危机事件的负性评价,有效缓冲和减少危机事件对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伤害,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高职学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如果社会支持较少或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不够,则会陷入孤独、苦闷的真空状态,哪怕是一件微小的负性事件都极有可能因为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产生心理危机。
(四)树叶——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自身资源
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自身资源是实现个人成长发展和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每个个体都是丰富的宝藏,有足够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只是很多人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没去开发而已。很多高职生往往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只关注于问题本身,忽略了自己本来就拥有的资源优势。
(五)阳光雨露——社会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从发,研究个体与自身、个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联系作用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内在规律等。当前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文化传媒等都会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帮助高职学生形成独立自尊的人格,反之则容易引发悲观、孤僻、自傲、自卑等不良情绪。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保障体系
学校设立心理危机预警组织机构,分为整体协调组、专业指导组、后勤保障组、媒体宣传组、医疗救护组、信息联络组、教务协调组。
组长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负责总体指挥,协调学校各部门。整体协调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工处担任,负责心理危机事件的具体安排。专业指导组是由校心理健康中心担任,负责提供心理援助和专业心理指导。后勤保障组由学校保卫处担任,负责危机现场的勘察保护、秩序维护。媒体宣传组由学校宣传部担任,负责接受媒体采访和积极正向的校园宣传。医疗救护组由校医务室担任,负责提供医疗支持和与医院的联络。信息联络组由涉及心理危机相关院系担任。负责了解情况,接待家长,控制局势蔓延。班主任、辅导员负责提供个案隋况。教务协调组负责相关学生的退休学问题,以及学业课程上的相关调整工作。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1.心理危机预警对象的确立
第一,根据“树理论”,尤其关注高职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个体信仰价值观情况、人际支持情况、自我成就和自我资源等情况。高职学生常见的压力源,家庭、经济、人际、学习、适应、恋爱、就业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高发群体分别为:不健全家庭(单亲、离异、孤儿等)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不良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适应不良学生(新生或者转专业、休学复读学生等)、失恋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
第二,关注某些特定人格特征、行为表现偏差的个人。如:残疾学生、有家族精神史的学生、性格过于孤僻、偏执、具有攻击性的学生、长期情绪低落或者失眠困扰的学生、有自杀意向或者曾经实施自杀或者自伤行为的学生。
2.心理危机预警重点时期
心理危机预警的重点时期:根据学校重大事件分为:新生开学季、老生毕业季、重大考试前后期(四、六级考试等);根据天气季节情况分为:春季、感冒多发季节、长期阴雨连绵季节、自然灾害期、突发事件期等。 (三)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信息收集、监测体系
1.制度化的心理排查制度
第一,新生心理普查制度。每年开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学校根据心理普查测试结果,组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对有自杀风险和高分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约谈,并根据心理危机预警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第二,12类学生排查制度。根据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人格、情绪、家庭、疾病等方面.隋况分为12类特殊学生,每年3-4月面向全院对12类特殊学生开展排查和干预工作。
第三,心理动态调研制度。由班级心理保健员经过专项培训,每两周根据班级整体心理动态,将具有特殊心理情况的学生上报院系心理专项辅导员,心理辅导员根据数据对特殊学生进行约谈,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2.常态化的心理动态信息收集
在入学伊始,对每位新生建立个性化的学生心理电子档案,对新生的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经济情况、学习情况、疾病史、心理普查结果等登记在册,建立心理特殊学生库并实时更新。
班级心理动态调研。由班级心理保健员两周一次以宿舍为单位对班级心理动态进行调研,心理辅导員根据约谈情况,实时数据更新心理动态学生库。
全校参与心理动态调研。每月对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宿舍阿姨等发放学生心理异常调查表,通过不同支线的教师更全面搜集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构建“家、校、社会”心理危机三维网络预警和社会支持体系
1.建立“家、校、社会”的心理危机预警网络运行系统
根据“树理论”,社会支持薄弱的学生易发生心理危机,因此构建“家、校、社会”心理危机预警网络运行系统,从学校、家庭、社会不同方面来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
学校。建立六级心理危机预警网络运行系统,分别由宿舍、班级、年级、各院系、心理健康中心和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小组构成。
家庭。学校建立常态化的家校联络制度,通过微信、qq群、电话等方式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每月与家长进行沟通。
社会。学校应通过多渠道构筑与当地社会心理危机预警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聘请社会上的知名专家作为校内心理专家导师,对心理队伍进行督导培训,对疑难个案进行诊断等。
2.构建“家、校、社会”心理危机预警三维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畅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渠道。针对特殊学生,定期组织家校回访。建立家校联系APP、微信群、qq群等,不定期在群里组织家庭辅导和培训,帮助家长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危机预警知识等。引导家长对孩子开展赏识教育,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一旦发现孩子有特殊情况及时和班主任联系。
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积极社会支持作用。高职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更愿意向朋友和同学求助。学校要大力组建朋辈类的学生社团,如心理协会、志愿者组织等,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用伙伴的力量来影响伙伴。组建一批心理骨干学生队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给与支持并上报相关老师。
再次,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作用。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学校心理导师,发挥校外专家的专业作用给与科学的建议。积极组织学校与校外医院或者专业精神危机机构开展定点交流,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方式之一,同时也为严重心理危机学生或者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治疗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五)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体系
1.加强危机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
第一,心理危机通识教育。通过大型讲座、主题班会教育、线上线下心理宣传教育等,向高职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型、表现、成因与识别等。让高职学生消除对心理危机的误解和片面认识,学会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的,也是可以预防的。面对心理危机时了解求助渠道,学会求助、自助。
第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人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时代背景特征,通过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微博、qq、论坛、抖音等结合当下社会的焦点热点融入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并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2.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根据“树理论”,发掘学生过去的成就事件和积极品质,关注学生已有的心理和社会支持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条新途径。积极心理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发掘自身优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如在学校里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团体辅导。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比本科学生体现出更多不安定因素,有效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策略,有助于维护高职校园的和谐稳定,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概念界定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危机干预创始人”卡普兰认为,每个人都通过让自身与环境相协调来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而当个体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时,因无法解决而使平衡打破,继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种失衡的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二)心理危机预警的概念
心理危机预警包括两方面涵义:第一,心理危机的预测和识别。构建科学的预警指标系统,实时监测预警对象,分析研究和评估所收集到的预警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严重程度,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心理危机因素。第二,心理危机的警示和处理。当确定心理危机因素的严重程度时立即进行发出危机警报,马上启动心理危机应急预案,主动采取防范措施。
二、理论基础
心理危机的“树理论”是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徐凯文博士在长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人的心理健康看作是一棵大树,分别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阳光雨露组成。树根是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是信仰、价值观;树枝是指社会支持;树叶是指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自身资源;陽光雨露是指社会环境。
三、基于“树理论”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如果要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警,就必须对致使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具体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树根——家庭与依恋关系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根一样,个体在孩童时期与父母的依恋状况会影响到孩子与其他人建立依恋关系的能力。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从小内心感到安全,影响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而从小在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环境下成长的高职生,他们相较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二)树干——信仰、价值观
完善积极的精神信仰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个人的自我认同、学业水平、工作成就、主观幸福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在社会转型期的高职学生而言,在多元文化的思潮的碰撞下,很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迷茫、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的状态,从而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消极的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对个体的生命意义和自我存在价值感到迷茫。
(三)树枝——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降低个体对危机事件的负性评价,有效缓冲和减少危机事件对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伤害,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高职学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如果社会支持较少或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不够,则会陷入孤独、苦闷的真空状态,哪怕是一件微小的负性事件都极有可能因为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产生心理危机。
(四)树叶——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自身资源
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自身资源是实现个人成长发展和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每个个体都是丰富的宝藏,有足够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只是很多人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没去开发而已。很多高职生往往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只关注于问题本身,忽略了自己本来就拥有的资源优势。
(五)阳光雨露——社会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从发,研究个体与自身、个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联系作用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内在规律等。当前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文化传媒等都会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帮助高职学生形成独立自尊的人格,反之则容易引发悲观、孤僻、自傲、自卑等不良情绪。
四、基于“树理论”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保障体系
学校设立心理危机预警组织机构,分为整体协调组、专业指导组、后勤保障组、媒体宣传组、医疗救护组、信息联络组、教务协调组。
组长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负责总体指挥,协调学校各部门。整体协调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工处担任,负责心理危机事件的具体安排。专业指导组是由校心理健康中心担任,负责提供心理援助和专业心理指导。后勤保障组由学校保卫处担任,负责危机现场的勘察保护、秩序维护。媒体宣传组由学校宣传部担任,负责接受媒体采访和积极正向的校园宣传。医疗救护组由校医务室担任,负责提供医疗支持和与医院的联络。信息联络组由涉及心理危机相关院系担任。负责了解情况,接待家长,控制局势蔓延。班主任、辅导员负责提供个案隋况。教务协调组负责相关学生的退休学问题,以及学业课程上的相关调整工作。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1.心理危机预警对象的确立
第一,根据“树理论”,尤其关注高职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个体信仰价值观情况、人际支持情况、自我成就和自我资源等情况。高职学生常见的压力源,家庭、经济、人际、学习、适应、恋爱、就业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高发群体分别为:不健全家庭(单亲、离异、孤儿等)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不良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适应不良学生(新生或者转专业、休学复读学生等)、失恋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
第二,关注某些特定人格特征、行为表现偏差的个人。如:残疾学生、有家族精神史的学生、性格过于孤僻、偏执、具有攻击性的学生、长期情绪低落或者失眠困扰的学生、有自杀意向或者曾经实施自杀或者自伤行为的学生。
2.心理危机预警重点时期
心理危机预警的重点时期:根据学校重大事件分为:新生开学季、老生毕业季、重大考试前后期(四、六级考试等);根据天气季节情况分为:春季、感冒多发季节、长期阴雨连绵季节、自然灾害期、突发事件期等。 (三)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信息收集、监测体系
1.制度化的心理排查制度
第一,新生心理普查制度。每年开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学校根据心理普查测试结果,组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对有自杀风险和高分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约谈,并根据心理危机预警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第二,12类学生排查制度。根据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人格、情绪、家庭、疾病等方面.隋况分为12类特殊学生,每年3-4月面向全院对12类特殊学生开展排查和干预工作。
第三,心理动态调研制度。由班级心理保健员经过专项培训,每两周根据班级整体心理动态,将具有特殊心理情况的学生上报院系心理专项辅导员,心理辅导员根据数据对特殊学生进行约谈,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2.常态化的心理动态信息收集
在入学伊始,对每位新生建立个性化的学生心理电子档案,对新生的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经济情况、学习情况、疾病史、心理普查结果等登记在册,建立心理特殊学生库并实时更新。
班级心理动态调研。由班级心理保健员两周一次以宿舍为单位对班级心理动态进行调研,心理辅导員根据约谈情况,实时数据更新心理动态学生库。
全校参与心理动态调研。每月对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宿舍阿姨等发放学生心理异常调查表,通过不同支线的教师更全面搜集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构建“家、校、社会”心理危机三维网络预警和社会支持体系
1.建立“家、校、社会”的心理危机预警网络运行系统
根据“树理论”,社会支持薄弱的学生易发生心理危机,因此构建“家、校、社会”心理危机预警网络运行系统,从学校、家庭、社会不同方面来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
学校。建立六级心理危机预警网络运行系统,分别由宿舍、班级、年级、各院系、心理健康中心和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小组构成。
家庭。学校建立常态化的家校联络制度,通过微信、qq群、电话等方式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每月与家长进行沟通。
社会。学校应通过多渠道构筑与当地社会心理危机预警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聘请社会上的知名专家作为校内心理专家导师,对心理队伍进行督导培训,对疑难个案进行诊断等。
2.构建“家、校、社会”心理危机预警三维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畅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渠道。针对特殊学生,定期组织家校回访。建立家校联系APP、微信群、qq群等,不定期在群里组织家庭辅导和培训,帮助家长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危机预警知识等。引导家长对孩子开展赏识教育,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一旦发现孩子有特殊情况及时和班主任联系。
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积极社会支持作用。高职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更愿意向朋友和同学求助。学校要大力组建朋辈类的学生社团,如心理协会、志愿者组织等,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用伙伴的力量来影响伙伴。组建一批心理骨干学生队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给与支持并上报相关老师。
再次,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作用。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学校心理导师,发挥校外专家的专业作用给与科学的建议。积极组织学校与校外医院或者专业精神危机机构开展定点交流,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方式之一,同时也为严重心理危机学生或者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治疗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五)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体系
1.加强危机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
第一,心理危机通识教育。通过大型讲座、主题班会教育、线上线下心理宣传教育等,向高职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型、表现、成因与识别等。让高职学生消除对心理危机的误解和片面认识,学会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的,也是可以预防的。面对心理危机时了解求助渠道,学会求助、自助。
第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人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时代背景特征,通过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微博、qq、论坛、抖音等结合当下社会的焦点热点融入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并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2.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根据“树理论”,发掘学生过去的成就事件和积极品质,关注学生已有的心理和社会支持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条新途径。积极心理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发掘自身优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如在学校里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团体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