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桉心。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口号化,同化和功利化等问题。为此,要培养和建设学科特色优势,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强化特色;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寻求学科与区域的“结合点”,发展特色。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问题 战略选择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在市场竞争下求生存谋发展的生命线。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关系,突出学科特色,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特色战略,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营造学术氛围等措施,强化优势学科的建设,从而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做到特色制胜。
1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建设中的口号化现象
对学科建设理解的偏差加上过高的期待,助长了高校学科建设中狭隘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在学科建设中表现为口头上重视、行动上漠视,规划上短视。在利益驱动之下,好大喜功,重设轻建,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盲目扩张,追求规模等数量指标忽视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囿于单一的基地建设忽略创新平台的构筑,学科规划华而不实,目标庞杂、短视和琐细;有规划无实施,规划只能贴在墙上;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效益观念,讲投资不讲效益,学科没有竞争力,强势学科不强、特色学科不特,只有学科建设之名,而无学科建设之实。
1.2 学科建设中的趋同化现象
口号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科建设止于现象和经验层面,学科建设模式趋同化和简单化,外在建设与内在建设严重失调,内外倒挂。由于对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办学优势和整体实力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的发展定位来整体规划学校的专业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千校一面。学科建设模式多模仿,少创新,多雷同,少特色;面广根浅、方向陈旧、内容趋同;学科之间毫无关联,为设而设;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降低。
1.3 学科建设中的功利化现象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所高校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物一事所能完成的。学术队伍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关键,条件建设是基础,人才培养是中心,学科布局是标志,管理创新是动力,各种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但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和利益的驱动,一些高校背离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一种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行为。盲目从规模上追求学科的所谓综合和水平,把综合等同多样,讲重点突破就放弃整体提升,协调并进就是平均发展,等等。又例如,由于目前的学科评估制度、重点学科评选等学科制度使入选的学科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科自身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促进和带动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提高。因此,尽管一些高校学科发展基础较弱,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是由于资源分配和激励方式的引导,使得学科建设变成了以利益为基础的行为。
2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和建设特色学科的战略选择
2.1 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强化特色
有人称它为传承发展战略。采用此战略,就是将原有的办学特色巩固放大,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确立不可动摇的办学优势。用此战略,特色培养和建设的连续性非常好,可获得事半功倍之功效。传统优势学科因得益于过去的政策倾斜和目标偏重,已形成一定的学术优势,成为高校的“拳头产品”。依托传统优势学科,扬长避短、重点建设可进一步强化优势。但是,传统优势学科毕竟是在过去形成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和学校需要产生的,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些传统学科不一定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学科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和发展,以强化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如株洲工学院,建校多年来学科建设始终以包装特色为龙头,同时不断开发新兴包装科技,使自己成为了全国惟——所以包装特色闻名的地方本科院校。
2.2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
有人稱之为整合发展战略。采用此战略,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学科重组、文化互补,形成新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专业,或重组成特色学科专业,在新的层次上着力建设,进而成为优势学科,带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使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这种战略的实施,是以原有的资源为基础,可以降低选择和替代的风险及成本,使新建院校很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此战略适用于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
各个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但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趋势下,学科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结合,而且需要不同类的学科超越“学科部落”,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求在交叉点上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形成特色。学科交流与交叉是高校学科资源整合和优化的主要途径,新的科技领域的产生往往通过学科交流与交叉实现,通过综合交流与交叉的集成而达到。这种学科的交流交叉区域在于具有共同的发展领域或目标,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共同的技术手段及方法,共同课题的功能互补等等。如普林斯顿大学在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凭借学者在博弈论和混沌理论方面扎实的数学功底,开展理论生物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2.3 寻求学科与区域的“结合点”,发展特色
有人称之为错位发展战略。采用此战略,就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别人未触及处着眼,在市场空白处用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从而培养和建设出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是保证错位战略实施成功的关键。立足干学校所在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办学特色建设的切入点,是一种明智而理性的选择。处在高等院校数量较多的区域内,面对的教育市场空间密度高、竞争压强大的新建本科院校,适宜采用此战略。
学科与区域的“结合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科结构与区域社会职业需求结构的结合点;二是学科结构与地缘区域特色的结合点。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考虑区域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一是区域对人才数量的结构性需求,二是区域对人才素质的结构性需求。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着力寻求学科结构与社会职业需求结构的“结合点”,根据“结合点”发展学科特色。同时努力寻求“结合点”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交汇点”,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在类型结构上而且在素质结构上适应社会的需要。这种“结合点”和“交汇点”构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点”,表明了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地缘区域特色是学科特色发展的源泉,它为学科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特色资源,并使学科以区域的特色研究走向世界。这是其他地方的同一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地处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根据江苏省以“海上苏东、海上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产业中心的确立为依托,利用自己的优势,打造海洋品牌,积极发展海洋专业,并确立建立海洋大学的目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问题 战略选择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在市场竞争下求生存谋发展的生命线。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关系,突出学科特色,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特色战略,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营造学术氛围等措施,强化优势学科的建设,从而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做到特色制胜。
1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建设中的口号化现象
对学科建设理解的偏差加上过高的期待,助长了高校学科建设中狭隘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在学科建设中表现为口头上重视、行动上漠视,规划上短视。在利益驱动之下,好大喜功,重设轻建,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盲目扩张,追求规模等数量指标忽视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囿于单一的基地建设忽略创新平台的构筑,学科规划华而不实,目标庞杂、短视和琐细;有规划无实施,规划只能贴在墙上;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效益观念,讲投资不讲效益,学科没有竞争力,强势学科不强、特色学科不特,只有学科建设之名,而无学科建设之实。
1.2 学科建设中的趋同化现象
口号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科建设止于现象和经验层面,学科建设模式趋同化和简单化,外在建设与内在建设严重失调,内外倒挂。由于对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办学优势和整体实力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的发展定位来整体规划学校的专业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千校一面。学科建设模式多模仿,少创新,多雷同,少特色;面广根浅、方向陈旧、内容趋同;学科之间毫无关联,为设而设;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降低。
1.3 学科建设中的功利化现象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所高校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物一事所能完成的。学术队伍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关键,条件建设是基础,人才培养是中心,学科布局是标志,管理创新是动力,各种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但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和利益的驱动,一些高校背离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一种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行为。盲目从规模上追求学科的所谓综合和水平,把综合等同多样,讲重点突破就放弃整体提升,协调并进就是平均发展,等等。又例如,由于目前的学科评估制度、重点学科评选等学科制度使入选的学科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科自身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促进和带动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提高。因此,尽管一些高校学科发展基础较弱,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是由于资源分配和激励方式的引导,使得学科建设变成了以利益为基础的行为。
2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和建设特色学科的战略选择
2.1 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强化特色
有人称它为传承发展战略。采用此战略,就是将原有的办学特色巩固放大,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确立不可动摇的办学优势。用此战略,特色培养和建设的连续性非常好,可获得事半功倍之功效。传统优势学科因得益于过去的政策倾斜和目标偏重,已形成一定的学术优势,成为高校的“拳头产品”。依托传统优势学科,扬长避短、重点建设可进一步强化优势。但是,传统优势学科毕竟是在过去形成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和学校需要产生的,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些传统学科不一定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学科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和发展,以强化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如株洲工学院,建校多年来学科建设始终以包装特色为龙头,同时不断开发新兴包装科技,使自己成为了全国惟——所以包装特色闻名的地方本科院校。
2.2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
有人稱之为整合发展战略。采用此战略,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学科重组、文化互补,形成新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专业,或重组成特色学科专业,在新的层次上着力建设,进而成为优势学科,带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使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这种战略的实施,是以原有的资源为基础,可以降低选择和替代的风险及成本,使新建院校很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此战略适用于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
各个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但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趋势下,学科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结合,而且需要不同类的学科超越“学科部落”,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求在交叉点上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形成特色。学科交流与交叉是高校学科资源整合和优化的主要途径,新的科技领域的产生往往通过学科交流与交叉实现,通过综合交流与交叉的集成而达到。这种学科的交流交叉区域在于具有共同的发展领域或目标,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共同的技术手段及方法,共同课题的功能互补等等。如普林斯顿大学在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凭借学者在博弈论和混沌理论方面扎实的数学功底,开展理论生物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2.3 寻求学科与区域的“结合点”,发展特色
有人称之为错位发展战略。采用此战略,就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别人未触及处着眼,在市场空白处用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从而培养和建设出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是保证错位战略实施成功的关键。立足干学校所在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办学特色建设的切入点,是一种明智而理性的选择。处在高等院校数量较多的区域内,面对的教育市场空间密度高、竞争压强大的新建本科院校,适宜采用此战略。
学科与区域的“结合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科结构与区域社会职业需求结构的结合点;二是学科结构与地缘区域特色的结合点。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考虑区域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一是区域对人才数量的结构性需求,二是区域对人才素质的结构性需求。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着力寻求学科结构与社会职业需求结构的“结合点”,根据“结合点”发展学科特色。同时努力寻求“结合点”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交汇点”,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在类型结构上而且在素质结构上适应社会的需要。这种“结合点”和“交汇点”构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点”,表明了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地缘区域特色是学科特色发展的源泉,它为学科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特色资源,并使学科以区域的特色研究走向世界。这是其他地方的同一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地处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根据江苏省以“海上苏东、海上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产业中心的确立为依托,利用自己的优势,打造海洋品牌,积极发展海洋专业,并确立建立海洋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