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发表了我的期末作业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作业——只算英格兰籍球员进球的英超积分榜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是的,《纽约时报》发表了我的期末作业。
  本学期,我选修了数据新闻学(Data Journalism),这门课程的期末作业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HTML/SCC/JavaScript代码来编写具有新闻价值的多媒体报道,且制作成网页。在网页中同学们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动画、互动图表等对新闻内容加以阐释。教授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的,具有新闻价值的领域。作为一个狂热的足球迷,我选择了足球来做,毕竟我在足球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此外,很多体育报道都在用数据新闻学或者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因此,这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在本赛季的英超联赛中,假设只算上英格兰球员进球的话,整个联赛的收官积分榜将会是怎样?这是我此次作业的故事,也是我心中埋藏已久的一个很好玩、很奇怪的疑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切入点?
  我本人是英格兰超级联赛的粉丝,对英超联赛十分关心。近年来,在英超联赛的二十个俱乐部中,那些常常能排在积分榜顶端的俱乐部,通常都是花非常大的价钱从国外购买外籍运动员的。购进高水平的运动员,整个联赛的水平和这些球队的成绩固然都提高了,但相对来说,在联赛里,自己的英格兰籍球员得到上场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过去几年,有很多球迷或者足球评论人士在讨论,外来资本的涌入或者说整个英超联赛的资金运作对英格兰球员的发展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单看英格兰国家队在最近几届世界杯和欧洲杯上的实力和球员的表现,他们的成绩跟以前是没法比的,下滑得非常厉害。正因为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有这样的一个背景,我就想从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即只算英格兰籍球员进球的英超积分榜,把这个问题给呈现出来。这样的一个观察角度可能说明问题,也可能不能说明问题(大量购入外籍球员与本土球员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都取决于球迷自己的看法。
  真正做起来,这个过程还是没那么容易的。为了能够制作新规则下(只算英格兰籍球员进球)的积分榜,我核查了300多场比赛中每一个进球球员的国籍。不厌其烦地手工录入数据制作出了700多行的Excel表单,(那些比较进阶水准的记者,会直接用一种计算机语言叫做R的直接从网页上把数据抓取下来,而不需要手动输入。我用的是一个比较费力的方法)利用数据透视表(Pivot Table)等功能计算出新旧两张球队积分榜及各类技术统计,并绘制衍生的互动图表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加以分析。数据就绪后,我制作成了网页。在最后一节课的作品展示后,我的老师凯文?奎利(Kevin Quealy)在学院里叫住我说:“关于你的期末作业,我们得谈一下。我的报纸也许想要发表。”他是《纽约时报》的制图编辑(Graphics Editor)。接下来的事情就一切很顺利了。我在纽约时报网站上的这篇文章,登了一个积分榜,这个积分榜是互动的,你把鼠标点上去,他会有相应的互动效果。我做的作业除了积分榜之外,还有两张图表,他们只用了我这个积分榜。
  技术控?不需要!
  很多人听到数据新闻学、数据可视化都会说,这个东西可能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好的想法,且它是跟数据有关的,你不需要非做什么大数据处理,也不需要非得下载几千行的数据表单。你不需要弄那么大的仗势,只要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你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数据方式去呈现。数据新闻学的初衷是给读者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去呈现数据,去解读数据。如果只用一个积分榜表单的形式就可以把我的故事讲得非常完整清晰的话,那就用积分榜;如果互动图表能够讲得更加清楚,能够让读者更明白,或者说能让我的报道增加深度的话,那我可以选择再加一张图表。这些其实都是根据我的需求在改变的,并不是说我做任何东西,把它做得越花哨越好。往往你的图表做得越花哨,恰恰越难做到直观清晰。
  做这样的一个作业,从头到尾涉及到了很多种工具,像Excel和网页设计的各种语言,其中还有一些是数据可视化的专用工具。虽然大部分的工具都是在这个课程中学到的,但上这门课的最大的好处并不在此,而是教给同学们从一个数据新闻记者的角度去做新闻。培养我们在做数据新闻报道时,有一个概念,知道自己要在哪里使用哪些工具,一步一步的流程是怎样的。因为即使你之前会这些工具或者知道这些工具的某些功能,但你并不知道他们能够整合起来做你的数据新闻,并不知道何时它们应该出现,派上用场。我们的两位教授都是《纽约时报》的制图编辑,作为业内比较优秀的数据新闻学的前辈,他们会从一个能比较快速上手的角度来告诉我们怎么样做数据新闻,必须要有哪些思维过程。
  你只需一个绝妙的想法
  不管是做数据新闻还是在整个新闻学领域,一个绝妙的想法是可以使你脱颖而出的。
  在美国,大部分数据政府都是公开的,你在网上都可以查到。这些数据里包括各种各样细枝末节的数据,比如说纽约曼哈顿有一个一个的街区,在网上你可以查到不同街区出生的婴儿都叫什么名字。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去看看每个街区的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个名字分别是什么?这个东西可视化做出来的话,可以做成一个地图,读者鼠标点在地图上的某个街区,然后就可以弹出相应的起名频率较高的前5名,然后不同的街区可以相互比较,看看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文化现象,读者会觉得这样的报道很有意思的。每个记者都可以拿到这些数据,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可以想到这么做的。
  我有一个同学,他是马来西亚的一个记者,做马来西亚国内的政治报道很多年。他最近做了一个数据可视化的报道,他把马来西亚政府采购清单从网上,通过R语言抓取下来,他把政府从哪些公司采购了哪些东西做成可视化的图表。不同政府部门从不同公司采购的资金数据就呈现出来。单看几百页的数据你并不知道其中的规律和隐藏的现象,可一旦你把这些数据可视化分析,就可以看到是不是有大量订单流向了同一家公司。然后在网上做调查,也许会发现公司背后是有国家背景,或者公司注册人跟政府高官或者领导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像这样从数据中把新闻挖出来的话就是有价值的,在课堂上老师就重点培养我们这种数据意识。
  每节课上,老师会请学生(两个一组)在网上找出美国新闻行业里做数据可视化的一些作品,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做一个评点。让学生说这个作品他觉得哪方面好,哪方面不好;哪方面觉得可以提高;哪方面是从人性化出发,但应用型角度来讲是不好的,这些都可以提。很大程度上老师是鼓励我们从想法、构思的角度,或者从数据敏感度的角度去做评点。
  有一次我们评点《卫报》做的一个数据可视化的作品。它做的是2011年的夏天,英国国内发生了一起影响遍及全国的骚乱。在这场骚乱中有很多谣言产生,比如说“伦敦眼”着火了、动物园老虎出来咬人了等很奇怪的说法。很多人就会在Twitter上把这些东西发出来,然后又被其他人转发。《卫报》从数据新闻学的角度做了一个网页,它把谣言在Twitter上传播的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你会看到它开始是很小的一个点,这个小点就代表一条谣言,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点就会越来越大,表示谣言的传播越来越快,而这些小的点就是代表转发。你可以操控这个时间轴,看清楚从某一个谣言诞生到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的路径。
  我们评点这个作品时,并不是从技术角度(这个东西做出来非常难,需要很高技术)来点评,我们质疑他们做这个报道的样本数量不够。他们到底采集了多少条谣言微博?最后发现他们只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微博,而互联网谣言传播的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因此,我们就质疑说他们做这个东西是不科学的,是不规范的。然后我们继续讨论,如果要提高的话,我们可以怎么做。
其他文献
都说人生的第一份职业特别重要,一定要慎重选择。对于即将毕业踏上职场的我来说,找工作无疑成了大四一年生活的中心。每天我都在忙着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口试等等,看似充实紧张的求职之旅,中间却夹杂着诸多无奈。从工作地点,到工作内容,最后是户口问题,我大半年都没有过上一天舒畅日子,几乎每天都是在选择、在取舍、在纠结。  万分纠结之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投简历前,首先要确定在哪个城市工作。一个本科生在北上广
新闻链接:2014年9月,南昌大学全面推行学生宿舍自主保洁工作,宿舍厕所、走廊等公共区域的卫生都将由学生自己负责打扫。实施还不到一周时间,学生们便联合签名发出了《致南昌大学校长的信》,反对自主保洁。  学生反对,家长支持  刚刚步入九月开学季,南昌大学便因为一条全面推行学生宿舍自主保洁“新政”,而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472名学生联合签名发出《致南昌大学校长的信》,申述学生们的反对意见。有人说这是
北京的老外多到也要按照圈子划分,有“五道口老外”, “三里屯老外”什么的,我最近刚认识的Angel就是个“胡同老外”。Angel Peris?Cuesta是个1993年出生的西班牙小伙儿,是个年轻的艺术家。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安河”,近似于名字的发音。一年前,他来到中国,在中央美院壁画专业进行学习,这也是他第一次独自到异国生活,他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四处游荡,爱吃云南菜,喜欢画佛像。我第
南国深圳,塘朗山下,西丽湖畔,红树林湿地以北,野生动物园隔壁,有一个美丽的深圳大学城,城里坐落着清华、北大、哈工大三校的深圳研究生院。大学城面积不大,却拥有树林、草地、灌木丛、河流、池塘等层次丰富的生态环境,是南方留鸟、春秋季过境迁徙鸟和冬候鸟的天堂。它们有的成天无忧无虑地唱着歌,享受着校园生活的清静舒适;有的喜欢站在窗口枝头,歪着脑袋研究屋里桌上复杂的计算公式;有的忙碌穿梭于大学城三校之间,听完
成“死档”很受伤  我是福建人,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厦门一家国企工作,所以户口、档案都调到了这家国企,并签订了3年的就业合同,附加条件:如果提前离职就要赔违约金,否则就扣押档案。工作后发现,在这家企业工作整天没什么事情,工资也不高,20岁干60岁人的工作,深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很想换个工作。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我平时就上一些招聘网站试着投简历找相关工作,不到半年就找到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资是在国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告别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海子从1983年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一直到1989年,他的诗歌创作大多在法大昌平校区的家属院内。他生前曾担任学校345诗社的指导老师,与法大多位老师有过来往。海子去世后诗歌整理成集,陆续出版,他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会新闻部在海子25周年祭日之际,联系采访了当年海子的故人,造访海子在法大的故居,缅
我爸是个很严格的人,曾经当过老师,总爱对我说教。我妈则是很随和的,我的一切要求,她都很纵容。正是这样对比鲜明的他们,才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爸爸的儿子  我还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事,但知道爸爸是个官,有很多的朋友。我的叔叔们是做生意的,他们几个大人都很好面子。  我的老家茂名有个新年习俗,叫“年例”,意思是“一年一例”。在这一天,村子里的各个家庭都会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到农村的家里大吃一顿,庆祝新
女生困惑多  作为女生我的困惑比较大,尤其在择业的时候,矛盾很多。一方面我想谋求自身发展,因为骨子里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另一方面又不想彻底抛开家庭,因为我真的需要一个正面力量来支撑我。这种矛盾困扰我很久,也非常影响我的择业过程。此外,学理工科出身的我在保送到中科院读研之后,对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比较失望(就国内而言),但是具体到实际问题上,这方面的背景又是我的优势,我怎么才能利用我的优势跳出这个圈子呢
姑且称他们是大学赢家吧,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功利,  他们自己也未必喜欢被这么叫,仅是取其中的意思。  说他们是大学赢家,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我刊主办的“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获奖者或提名者。  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10年,教育部等单位作为指导单位,是一项全国优秀大学生的评选活动。  每年有几百所大学将最优秀的学生推荐来,他们是各个大学的一张张名片。  而能从几百人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入围前20提名,成为
双十一全民购物大狂欢之后,我的好友跟我视频,美滋滋地向我晒起了她网购的一大堆战利品,在学校的宿舍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好友无不遗憾地跟我说:“你们英国那儿太落后了,连双十一都没有,要是在国内,我还能帮你囤几包卫生纸。”其实我的内心在窃笑:亲,虽然欧洲没有“双十一”,但我们还有一年两度的打折季呢!  黑色星期五四百米长龙  如果说,在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欧洲大陆,有什么能够让宅在家中的中国留学生们走出家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