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方式的整合是时代的要求。而研究学习方式的整合概念及应用策略是实现学习方式有效转变的关键。传统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而忽视发现与探索,使学习方式单调、呆板。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学习方式整合策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 学习方式;整合;学生参与;素质发展
课程改革从“人的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要求,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并全面理解学习方式的基本概念,积极探索并正确运用新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整合策略,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学习方式及其整合概念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应是较之于学习方法更上位的概念。学习方式不仅涵盖了具体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类:接受和发现。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忽视发现与探究。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习方式本身应该是一个整合概念,美国学者纽曼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它应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组合。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即时生成”的过程,这个“即时生成”的过程,也是多种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比如一个新的问题从提出到探究再到解决,它需经历:1.问题产生的过程,这当中必然有情感体验--是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否感兴趣?是否愿去解决?2.探究的过程,这当中必然有行为参与,如观察、动手、思考、分析、实验等;3.问题的解决,这其中必然有认知参与--要运用已有认知系统。当然,这三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交叉参与的情形。这种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的过程。
二、学习方式的整合理念及应用
布卢姆早就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因此,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体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体验,丰富教学内容,生成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应一改传统的“授术”模式,使教学活动更显师生的亲和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这门学科中的抽象概念更具生活化,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模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双向转换,而在这一切过程中又始终坚持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并且与我们教者是平等的,实现双向的“沟通与合作”。
那么,如何整合学习方式,才能体现出“学生发展”的理念呢?
(1)应当是参与度。要形成充满生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而这个参与度涵盖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这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指标都达到一个理想的程度,也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到位。
(2)自由度。我们有些课堂尤如军营,过度强调铁的纪律,学生上课似如受训受惩,课堂没有轻松,没有愉悦,没有自由,个个正襟危坐,人人战战兢兢,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相互争辩,给学生的身心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完全忽视了数学学科生成的特定规律,也忽视了小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给学生自由度,不仅顺应了数学学科规律,也营造了一种人文的“研习”氛围。
(3)整合度。也就是要整体把握课堂走向动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能,并充分体现出在活动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进而整合为一个“最佳组合体”,达到理想的境界。
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不妨使用:当学生感到茫然时,我们给予启迪,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们让其实践,当学生“怦然心动”时,我们予以鼓励,当学生“茅塞顿开”时,我们为之欢呼,进而由此焕发出课堂教学的强大生命力,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得到“真正”课堂的一种“成功体验”。
例如,对如下问题:请剪(拼)出面积是2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我们可这样整合学习方式:
(1)设疑。学生会剪面积是1平方分米、4平方分米等正方形,而现要求剪(拼)出面积是2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么解决呢?给出问题,由学生思考。
(2)探索。先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而要剪(拼)出的是面积为2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它的两倍,能否由两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通过剪拼合成起来呢?
经探索尝试,学生找到了如下的办法:
(3)进一步研究。还有其它办法吗?大家讨论,相互交流。
经实践操作, 综合研究后发现也可这样剪拼:
还可以这样来做:
将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剪成4个小直角三角形,每个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取其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首先的“设疑”,使学生有了“情感参与”,问题的产生使学生人人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进而的“分解”及“探索”中的行为参与是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参加的,这当中他们运用了已有知识结构,所以又有了认知参与。这一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性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学到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发展了多元智能。这一学习活动同是又是一种合作性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各种剪拼的办法,既激发了自我意识,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别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个体在集体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作者简介: 丁宜林,男,1957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 级教师。现任泰州实验学校副校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学习方式;整合;学生参与;素质发展
课程改革从“人的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要求,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并全面理解学习方式的基本概念,积极探索并正确运用新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整合策略,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学习方式及其整合概念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应是较之于学习方法更上位的概念。学习方式不仅涵盖了具体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类:接受和发现。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忽视发现与探究。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习方式本身应该是一个整合概念,美国学者纽曼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它应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组合。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即时生成”的过程,这个“即时生成”的过程,也是多种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比如一个新的问题从提出到探究再到解决,它需经历:1.问题产生的过程,这当中必然有情感体验--是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否感兴趣?是否愿去解决?2.探究的过程,这当中必然有行为参与,如观察、动手、思考、分析、实验等;3.问题的解决,这其中必然有认知参与--要运用已有认知系统。当然,这三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交叉参与的情形。这种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的过程。
二、学习方式的整合理念及应用
布卢姆早就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因此,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体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体验,丰富教学内容,生成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应一改传统的“授术”模式,使教学活动更显师生的亲和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这门学科中的抽象概念更具生活化,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模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双向转换,而在这一切过程中又始终坚持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并且与我们教者是平等的,实现双向的“沟通与合作”。
那么,如何整合学习方式,才能体现出“学生发展”的理念呢?
(1)应当是参与度。要形成充满生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而这个参与度涵盖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这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指标都达到一个理想的程度,也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到位。
(2)自由度。我们有些课堂尤如军营,过度强调铁的纪律,学生上课似如受训受惩,课堂没有轻松,没有愉悦,没有自由,个个正襟危坐,人人战战兢兢,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相互争辩,给学生的身心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完全忽视了数学学科生成的特定规律,也忽视了小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给学生自由度,不仅顺应了数学学科规律,也营造了一种人文的“研习”氛围。
(3)整合度。也就是要整体把握课堂走向动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能,并充分体现出在活动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进而整合为一个“最佳组合体”,达到理想的境界。
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不妨使用:当学生感到茫然时,我们给予启迪,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们让其实践,当学生“怦然心动”时,我们予以鼓励,当学生“茅塞顿开”时,我们为之欢呼,进而由此焕发出课堂教学的强大生命力,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得到“真正”课堂的一种“成功体验”。
例如,对如下问题:请剪(拼)出面积是2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我们可这样整合学习方式:
(1)设疑。学生会剪面积是1平方分米、4平方分米等正方形,而现要求剪(拼)出面积是2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么解决呢?给出问题,由学生思考。
(2)探索。先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而要剪(拼)出的是面积为2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它的两倍,能否由两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通过剪拼合成起来呢?
经探索尝试,学生找到了如下的办法:
(3)进一步研究。还有其它办法吗?大家讨论,相互交流。
经实践操作, 综合研究后发现也可这样剪拼:
还可以这样来做:
将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剪成4个小直角三角形,每个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取其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方式整合的过程。首先的“设疑”,使学生有了“情感参与”,问题的产生使学生人人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进而的“分解”及“探索”中的行为参与是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参加的,这当中他们运用了已有知识结构,所以又有了认知参与。这一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性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学到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发展了多元智能。这一学习活动同是又是一种合作性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各种剪拼的办法,既激发了自我意识,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别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个体在集体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作者简介: 丁宜林,男,1957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 级教师。现任泰州实验学校副校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