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些公共场所,许多孩子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打游戏或看视频,音量很大,家长却熟视无睹。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儿童使用新媒体出现了低龄化、娱乐化的倾向。
作为一个00后孩子的母亲,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青文面临同样的困扰:儿童以怎样的方式和频率使用新媒体才是最恰当的?
带着这些问题,陈青文与团队在上海随机访谈30个3~10歲儿童的家庭,了解儿童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家长对儿童使用新媒体的态度与介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8月的核心期刊《新闻记者》上。
陈青文觉得,从家长提供给孩子新媒体设备的那一刻开始,“新媒体儿童”就诞生了。
研究团队在访谈中发现,孩子们使用新媒体多是由于缺乏陪伴。有些父母甚至主动选择用新媒体代替自己来陪伴孩子。在餐厅等公共场所常看到幼儿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也许只为让父母能够“好好吃一顿饭”。“她用这个比较乖,也不吵了,只要她不吵就行。”一位妈妈说。
“当父母用新媒体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时,实际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陈青文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更有可能依赖新媒体,这时即使父母想要陪伴他们,他们也可能持续沉浸在与机器的交流之中难以自拔。当机器取代人类陪伴儿童之后,即使人回来了,儿童与机器的关系已经牢不可破了。”
陈青文结合专家意见与个人经验,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如果你想要管控未成年子女使用新媒体,尽量不要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设备,只借给他们用,也就是说给孩子使用权,而家长保有管控权,至于管控与隐私之间的拿捏,就需要智慧了”。
她还表示,虽然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何时开始管控孩子使用新媒体没有定论,但她觉得,下定决心要管控孩子的父母要尽早采取行动。“很早就让他知道家长要管,会比突然要管好得多”。
访谈报告建议,从社会的大环境层面来看,有两件事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时的新媒体素养相关教育课程;二是提升家长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而家长除了要提升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认识,还应该重视亲子间的沟通,用引导参与的方式陪伴孩子使用新媒体。尤其是在制定规则的方法上,家长需要经常跟孩子聊聊。如果是孩子自己定的规则,或者家长跟他商量同意的,孩子会比较愿意遵守。(摘自《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个00后孩子的母亲,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青文面临同样的困扰:儿童以怎样的方式和频率使用新媒体才是最恰当的?
带着这些问题,陈青文与团队在上海随机访谈30个3~10歲儿童的家庭,了解儿童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家长对儿童使用新媒体的态度与介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8月的核心期刊《新闻记者》上。
陈青文觉得,从家长提供给孩子新媒体设备的那一刻开始,“新媒体儿童”就诞生了。
研究团队在访谈中发现,孩子们使用新媒体多是由于缺乏陪伴。有些父母甚至主动选择用新媒体代替自己来陪伴孩子。在餐厅等公共场所常看到幼儿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也许只为让父母能够“好好吃一顿饭”。“她用这个比较乖,也不吵了,只要她不吵就行。”一位妈妈说。
“当父母用新媒体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时,实际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陈青文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更有可能依赖新媒体,这时即使父母想要陪伴他们,他们也可能持续沉浸在与机器的交流之中难以自拔。当机器取代人类陪伴儿童之后,即使人回来了,儿童与机器的关系已经牢不可破了。”
陈青文结合专家意见与个人经验,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如果你想要管控未成年子女使用新媒体,尽量不要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设备,只借给他们用,也就是说给孩子使用权,而家长保有管控权,至于管控与隐私之间的拿捏,就需要智慧了”。
她还表示,虽然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何时开始管控孩子使用新媒体没有定论,但她觉得,下定决心要管控孩子的父母要尽早采取行动。“很早就让他知道家长要管,会比突然要管好得多”。
访谈报告建议,从社会的大环境层面来看,有两件事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时的新媒体素养相关教育课程;二是提升家长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而家长除了要提升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认识,还应该重视亲子间的沟通,用引导参与的方式陪伴孩子使用新媒体。尤其是在制定规则的方法上,家长需要经常跟孩子聊聊。如果是孩子自己定的规则,或者家长跟他商量同意的,孩子会比较愿意遵守。(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