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玄同在北大任课,向来不看-卷子。相比考试成绩,他更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只好给他一个刻‘吸格’’的木戳,收到考卷,盖上木戳,照封面姓名记入学分册了事。 后来,钱先生到燕京大学兼课,如法炮制,凡是考卷,就交与学校。学校退回,钱先生仍然不看,也退回。学校要依法制裁,说如不判卷,将扣发奖金云云。钱先生作复,并附钞票一包,说:薪金全数退回,判卷恕不从命。 相比而言,林语堂的考试更绝。他是以“相面打分”。每当学期结束,评定学生成绩,他便坐在讲台上,拿出学生名册一一唱名,被点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如相面先生一般,略向站起的学生看了一看,便定下分数。对没有十分把握的学生,他就请对方到讲台前,略微谈上几句,然后定分。 对此,他解释说:“……叫我出十个考题给他们,而凭这十个考题,就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做!”他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几节课后,便能直呼其名。因此,还未到学期结束之时,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度,他心里早已有数,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据学生回忆说:“林教授(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所以在同学们心中,无不佩服。”
史学大师蒙文通晚年任教于四川大学。他考试,不是老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老师。考场也不在教室,而在荼铺里。考试那天,学生按指定分组去陪蒙先生喝茶,喝茶之际,由学生向先生提问,蒙先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水平,判定学生的专业水准。所以,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即能考出学生的学识程度。这种考试方式,对老师学问和临场发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1948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最后一节课,讲完了,梁先生就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课下坐着的20多位学生,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还是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啊,原来诸位都是旁聽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了一个大揖,飘然而去。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
民国这些考试,真是异彩纷呈,那是老师对自己学问高度自信,也是学生素质真实体现。想想看,今天还有哪一所大学里的哪位老师能这样考试?
(摘自《阅读》 图/百度百科)
史学大师蒙文通晚年任教于四川大学。他考试,不是老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老师。考场也不在教室,而在荼铺里。考试那天,学生按指定分组去陪蒙先生喝茶,喝茶之际,由学生向先生提问,蒙先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水平,判定学生的专业水准。所以,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即能考出学生的学识程度。这种考试方式,对老师学问和临场发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1948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最后一节课,讲完了,梁先生就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课下坐着的20多位学生,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还是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啊,原来诸位都是旁聽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了一个大揖,飘然而去。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
民国这些考试,真是异彩纷呈,那是老师对自己学问高度自信,也是学生素质真实体现。想想看,今天还有哪一所大学里的哪位老师能这样考试?
(摘自《阅读》 图/百度百科)